莊世平

莊世平

莊世平( 1911 - 2007 ),1911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果隴村(今屬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早在1949年就在香港創辦南洋商業銀行,第二年創辦澳門南通銀行。然而靠著他的審時度勢、對經濟、金融的廣博知識以及不懈努力,他在香港這個經濟社會中,漸漸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南洋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也在70年代一躍而成為香港中銀系統的第二位。從1959年起,歷任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六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4月浦東中學新建體育館命名為“世平樓”,紀念校友莊世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世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普寧縣果隴村
  • 出生日期:1911年(辛亥年)
  • 逝世日期:2007年6月2日(丁亥年)
  • 職業:金融家
  • 主要成就:創辦南洋商業銀行
    創辦香港佛教文化產業
介紹,簡歷,事跡,貢獻,評價,後事綜述,博物館,佛教產業,

介紹

簡介
當時他沒有雄厚的資金,幾近白手起家。他在主持南洋商行36年期間,使銀行由小到大,發展成為實力雄厚、經濟多元化、有規模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新中國成立,它是香港第一個升起五星紅旗的機構,它對中國經濟的恢復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他退休後榮任南洋商行名譽董事長至今。澳門南通銀行則成為澳門主要銀行。
德高望重的莊世平老先生德高望重的莊世平老先生
特區貢獻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為香港回歸後的經濟模式提供了參考,增強了港人的信心。莊世平為深圳特區的建立不遺餘力。1979年他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創辦經濟特區提供了大量有關世界經濟動向和有關經濟特區的資料,並參與經濟特區一些政策法規的制訂。他對中國經濟滿懷信心,率先在深圳特區設立分行,使南洋商業銀行成為第一個在我國經濟特區設立分行的港資銀行。鑒於他對深圳的特殊貢獻,1998年他被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
家鄉貢獻
他與中國金融界有廣泛的接觸、交流。他是北京中國銀行常務董事,並任職於許多銀行、學會及公司。他對香港、大陸經濟的了解及經歷,使他贏得了港人的信任,1997年12月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主席團成員。除長期關心香港的回歸及繁榮穩定外,他還與港澳、海外潮汕籍知名人士發起、策劃、組織捐資為潮汕地區興建醫院、學校、體育館、圖書館等,幫助提高故鄉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質及科教文體事業發展。

簡歷

1911年,莊世平先生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果隴村。
1934年,北京中國大學經濟系畢業。
1934—— 41年旅居泰國,歷任新民學校副校長、中華中學訓育部主任、《中原日報》記者/編輯、泰國各界華僑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之一等職。在泰國擔任各界華僑抗日聯合會工作期間,發動社會捐款支持八路軍、新四軍、東江縱隊並動員學生、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1942—— 45年在內地西南地區從事經濟工作,並建立溝通後方和東南亞交通網點。
1956年莊世平和香港同胞應邀到延安參觀學習1956年莊世平和香港同胞應邀到延安參觀學習
1945—— 47年與愛國華僑籌辦安達公司,任曼谷安達公司經理,總代理蘇聯影片在東南亞地區(包括香港)的發行和放映以及蘇聯其他商品的經銷。
1947—— 49年抵香港,籌辦南洋商業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
1949—— 86年創辦南洋商業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任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歷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副主任、華僑商業銀行常務董事、集友銀行副董事長、僑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1959年起,歷任二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1986年退休後,榮任南洋商業銀行名譽董事長至今。
1989年榮獲汕頭市人民政府授予“汕頭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6年榮獲普寧市人民政府授予“普寧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6年12月被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
1997年任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1997年 12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GMB)。同年12月,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主席團成員。
胡錦濤主席在代表大會與莊世平握手胡錦濤主席在代表大會與莊世平握手
1998年榮獲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
2001年12月,莊世平率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廣州時,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親切會見。
2004年7月,第七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莊世平連任全國僑聯副主席。
2007年6月2日,莊世平先生因心力衰竭在香港去世,享年97歲。

事跡

1911年,莊世平先生出生於普寧縣果隴村的書香門第大家庭,少年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12歲就離別家鄉到汕頭營石中學讀書。爾後求學於廈門、上海和北平。193O年至1933年在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學習期間,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時期,為宣傳抗日,他歷盡艱險,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奔走於東南亞以及祖國邊陲等地,將廣大華僑以及愛國人士支援抗戰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國內的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全國解放前夕,他積極參與創辦“南方人民銀行”,發行“南方券”支援南方的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莊世平先生又以金融實業家的豐富經驗和過人膽識,為完善我國的金融機制,在國內和香港等地,為保護境外國有資產,發展我國金融事業,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讚揚。
李瑞環主席會見莊世平李瑞環主席會見莊世平
1949年 12月 14日,由他創辦的南洋商業銀行在香港開業當天,銀行的上空升起了全港第一面五星紅旗,這不僅反映了香港和海外僑胞對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之情,還旗幟鮮明地向外界表明自己擁護新中國,支持新中國的立場,這在當時還處於英國殖民者統治的香港,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膽識啊!在他領導並主持南洋商業銀行的三十六年間,銀行由小到大,由 1949年創辦時僅18個人和借貸1萬美元起家,發展成為擁有50家分行、員工2000多人、總資產達733億港元的實力雄厚的現代化商業銀行,這些成就的取得,與莊世平先生的銳意進取、任勞任怨和紮根香港、服務社會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由於南洋商業銀行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香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金融機構,對新中國經濟的恢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莊世平先生以古稀之年,仍不辭辛苦,殫精竭慮,為我國經濟特區的創辦、發展和引進資金、項目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莊世平建言特區建設莊世平建言特區建設
——1979年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創辦經濟特區提供有關世界經濟動向和有關經濟特區的大量資料,並參與經濟特區一些政策法規的制訂;
——率先在深圳經濟特區設立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成為第一個在我國經濟特區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
——率先在我國大陸發行港澳通用的信用卡——發達卡,促進內地銀行信用業務的興起和發展;
——率先在深圳經濟特區組織國際性銀團貸款,支持大型高新技術,推動合資工業項目的引進和建設;
——他提出的關於“允許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在特區設立”的建議獲採納,被列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中,對我國特區引進資金項目、促進經濟特區發展以及對我國引資工作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力支持祖國的改革開放事業。

貢獻

對於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公益事業,莊老更是傾注了一腔心血。
在潮汕地區創辦一所綜合大學,是潮汕人民夢寐以求的熱切期望,也是海外潮人的夙願。在莊世平先生的牽引、協助和極力促成下,李嘉誠先生捐巨資創辦了汕頭大學,圓了數千萬海內外潮人在潮汕大地創辦綜合性大學之夢。汕頭大學從籌辦、選址、勘察、設計到校董會成立、內部管理、師資力量、教職工福利等具體工作,莊世平先生都躬身親為。此外,他還和李嘉誠先生一起,努力謀求中央領導對汕大的支持,解決學校體制、師資、辦學許可權等重大問題。他的這些努力,使汕頭大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莊世平與李嘉誠莊世平與李嘉誠
此外,潮汕地區的潮汕體育館普寧華僑中學普寧華僑醫院等各種由華僑與港澳同胞捐資建設的項目,都離不開莊老的牽針引線和精心組織。
莊世平先生以他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莊世平先生的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或是親人受到非難,戰友遭到誣陷,自身招致誤解,他都對國家和人民表現出摯誠的熱愛和擁戴。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事業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對親屬以身作則,大公無私;對故里一往情深,對祖國一片丹心……拳拳赤子心,盈盈赤子情,這由自何處?
“作這一個中國人,這個根不能忘,離開了這個根還能說什麼呢?只要我們的國家能夠好,這是一個總體原則。國家民族不富強,不自立,做一個中國人是很難過的。在國內大家都在一起,也許感覺不強烈,跑到外國去,這種感覺十分強烈。一個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怎么不能在世界上發揮我們國家的作用呢?現在中國解放了,中國人站起來了,這些都是很值得驕傲的。”他說,“人要爭口氣,不是你給我多少錢,我就服你。我們國家要富強起來,而不是一兩個人有錢的事。一個人做事業做生意當然有其渠道,但是人格、國格不能丟。對國家、對家鄉的貢獻,是應該的。”
這就是莊世平,一位創造了山一般功勳的老人偉大的人格魅力。在他的身上,深刻體現了一位中華赤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
莊世平是潮汕人民的優秀兒女,是潮汕人民的驕傲。
----------------------------------------------------------
一代僑領莊世平為祖國、為家鄉貢獻畢生精力,留下一座不朽豐碑
2007年6月2日,傑出愛國僑領莊世平先生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97歲。

評價

從青年開始,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中,莊世平的每一個步都和國家民族的利益連線在一起。他歷盡艱辛,堅韌不拔,鞠躬盡瘁,以貫穿一生的不懈的奮鬥,實現了奉獻國家、奉獻人民的理想。
周恩來總理對他的評價是:"潮汕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兩個經濟人才,一個是理論的許滌新,一個是實踐的莊世平"。
原廣東省委書記兼廣東省經濟特區管委會主任吳南生說"辦特區,他是我的老師";
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葉向真說"(他是)很大的幕後英雄";
中聯辦主任高祀仁說"(他的)很多意見被採納並付諸實施,特區建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後事綜述

莊世平靈柩與夫人合葬
在香港舉行完悼念和公祭活動後,2007年7月9日上午9時40分,著名社會活動家、香港知名銀行家、僑界愛國領袖、深圳市榮譽市民莊世平的靈柩經沙頭角口岸入深,與夫人合葬在深圳大鵬灣華僑墓園。從莊老的靈柩抵達深圳到正式下葬,這場莊重而樸素的葬禮前後進行了2個小時。
臨終不忘祖國統一大業
2007年6月2日2時29分,莊世平在香港去世,享年97歲。前日上午,公祭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作為治喪委員會主任參加了悼念儀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等多名主要官員也到場致祭,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在致悼辭時高度讚揚莊世平。
深圳市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等為莊老送行深圳市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等為莊老送行
莊世平的家屬致謝詞時透露,莊老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一句話:“金甌尚缺,老驥未甘伏櫪,仍求一統神州。”莊老一生愛國愛鄉,在生命最後時刻,仍未忘祖國統一大業。
"一老功勳邦國重、萬人追仰惠澤深"。這是大師饒宗頤寫給莊老的輓聯,誠哉斯言!
70年恩愛成為佳話
昨日上午9時40分,莊世平靈柩隊伍通過沙頭角口岸進入深圳。鮮花黑紗裝點的靈車肅穆莊嚴,白色的花朵襯托哀思。由於提前通知,沙頭角邊檢開闢專門通道,派專人負責辦理邊防檢查手續,125人均不用下車就可快速通關。記者看到共有五輛車,護送靈車、三部大巴車和1部中巴車,全程通關時間很短,通過口岸後車隊直行至大鵬灣華僑墓園。
董建華高祀仁等為莊老扶靈董建華高祀仁等為莊老扶靈
.
據悉,2004年莊世平夫人林影平女士在深圳去世,生前與莊世平非常恩愛,兩人結婚70載成為一段佳話。莊夫人晚年得了老年痴呆症,只有莊世平餵她飯才吃。那時莊世平已九十多歲,但不管有多少應酬,他都要趕回家餵太太吃飯。太太沒有醫療保健,香港住院費昂貴,就送到深圳住院,太太最後在深圳過世。
據悉,此次莊世平靈柩運抵深圳為與夫人合葬。據墓園工作人員介紹,墳墓面朝大海,環境幽雅。一個墓位已經賣到11萬元,而此次莊老與其夫人合葬占據幾個位置。
曾為特區建設拓荒牛
讓深圳人念念不忘的是,莊世平對特區的設立和建設傾注了很大心血。1979年,莊世平參與廣東經濟特區政策法規的制定,力挺按經濟規律制定政策。莊世平激憤直言:“若不按經濟規律、不按國際慣例辦事,這樣的《特區條例》定它何益?如果這樣的條例拿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表決,我和港澳的代表將投棄權票……”
1988年莊世平與夫人林影平在泰山合影1988年莊世平與夫人林影平在泰山合影
莊世平還積極支援特區建設。1982年,莊世平在深圳創辦香港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加入了與特區共命運的拓荒牛行列。翌年,他又在羅湖買下5000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一座分行大樓及兩座高層住宅。這對完善特區投資環境,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意義十分重大。
1997年12月莊世平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1988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

博物館

為紀念原全國政協常委、原全國僑聯副主席、著名革命家、愛國者、金融家、社會活動家和傑出僑領莊世平先生而建設的莊世平博物館,今天2010年3月28日在莊世平先生的故鄉廣東省普寧市舉行落成慶典。
祝賀莊老榮獲大紫荊勳章大會莊世平與陳偉祝賀莊老榮獲大紫荊勳章大會莊世平與陳偉
莊世平博物館是普寧市的標誌性建築。於2005年2月奠基,2007年5月破土開工,2009年12月全面竣工,工程總投入2368萬元,其中華僑捐款1300多萬元。
莊世平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蓮花山下、普寧市華僑中學後面的小島上,四面環水,環境幽雅。博物館占地36畝、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主體樓高4層,中間增設3層塔樓輔之以圓頂作為觀景台,館內設有會議中心、接待室、大禮堂和26個展室。博物館四周設有文化長廊,以精美石刻呈現潮汕名人、墨客的詩文字畫。
莊世平博物館內收藏了莊世平先生奉獻社會、愛國愛鄉的重要史料、展品,展現出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同時,館內還收藏和展出了普寧市部分傑出僑胞、港澳同胞的事跡資料。該博物館被授予“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東統一戰線基地”稱號。

佛教產業

2002年,為繼承傳統佛教文化工藝,開創現代佛教文化產業,增進世界各地佛教文化交流,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強佛教文化與時並進,弘揚佛教的包容與博愛的精神,推動佛教文化具有學術性、教育性、科學性、使佛教文化達到藝術化、生活化、現代化的社會全面影響力,開展佛教文化慈善工作,正確地引導信眾,分辨及反對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主義和邪教活動,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世界和平,作出有意義的貢獻,92歲高齡的莊老與藏傳佛教領袖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於香港一同創辦了非牟利慈善機構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產業創辦至今,為弘揚佛法,宣傳世界和平,社會和諧,足跡遍布全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兩位創辦人合影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兩位創辦人合影
簡介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創辦於2002年,為在香港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在過去數年,受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及宗教各界的信賴和認同,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更是該會榮譽主席,又先後收到了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中聯辦高祀仁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博士、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等,及各大道場、諸山長老及社會各界人士題寫的50多份賀詞。協會成員共118人,由社會名人、各佛教領袖及不同宗教的領袖組成,他們分布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印度、蒙古國、韓國、不丹、泰國、義大利、新加坡等世界各地,是一個包容了不同宗教宗派、不同佛教宗派、不同宗教人士,對佛教文化有興趣的國際平台。
宗旨
【宗旨】:
由佛教界各宗派、商業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社團領袖、各宗派信眾及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為對佛教文化有興趣之人或組織創造一個平台。
原則
南傳、北傳、顯教、密教、出家、在家、教徒、非教徒,皆可平等參與。
緣起
立會緣於:這個世界,老人家愈來愈少--以下節選自香港《盛世》雜誌專訪
創會時,莊老已年屆92歲高齡,社會公識早已多得數不清,而且他本身並非佛教徒,為何仍然創立此會?莊老有條不紊地表示:“我想,佛教是很好的,它提倡和諧,對人的精神有好的淨化作用,弘揚佛教,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以至整個世界,以佛教的精神,讓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和諧的路。大家有善良慈悲的愛心,對世界是很有作用、很有好處的。所以我想這個時候來提倡比任何時候更重要、更需要。”
高齡的莊老,思維靈活清晰,早在創會前,已常常與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另一創辦人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無所不談,以仁波切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沒有重要的事,什麼都聊。”有一次兩人在莊老家中一起喝茶,莊老思考了一會兒,慢慢說道:“這個世界,老人家愈來愈少。”然後沒有再作聲。仁波切說,這話像禪宗的禪,他聽後感覺震撼,像當頭棒喝。莊老以他的人生智慧,有感社會上有智慧、有地位、有經驗的老人愈來愈少,即有內涵的人愈來愈少,於是整個社會變得愈來愈浮躁、表面和不真實。莊老表示:“我覺得現代社會發展,大家都以功利為主,功利太重了,對社會不好;我還是覺得大家和諧、社會和睦,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為社會要進步,主要是靠這種精神。離開這個精神去完全追求名利或偏重於這個東西,社會上會造成很多障礙,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有的事情會發生。提倡佛教,可以調和這個東西(功利)。”兩人都有感社會需要正氣,需要正統佛教,大家於是興起成立佛教文化產業的念頭。
莊老清晰地說“我想,佛教文化產業在香港這個地方,是個開端,過去沒有人這么來說,這么新的一個概念,做起來也相當有困難,但是我們也是要排除萬難,應該做的事情,如果理念對了,對社會有好處的,我們會一步一步地走,相信這個會起著良好的作用。對國家也有好處,因為國家過去一個時期比較動盪,人心在過去一個時期,在解放之後曾經有很多鬥爭,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之後,這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都不大和氣,但是改革開放之後,以經濟為主導來搞我們的國家,所以現在改過來了,我想我要改變一個觀念,觀念一改變,講鬥爭,現在講和諧,大家提倡努力,搞生產、發展精神文明。除了物質文明之外,我們還注重精神文明,這恰恰需要佛教這種文化來推動。”
結構
佛教文化+產業--以下節選自香港《盛世》雜誌專訪
其實“香港佛教文化產業”這個名字的意義深遠,它蘊含著創會的宗旨。以莊老的話說就是:“因為佛教沒有產業的支持,就好像很絕對,好像是只搞精神,不搞物質,但其實這是同一樣的東西。我們發展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大家知道(需要)有物質來支持,兩者並不矛盾。”
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解釋道:“‘佛教’是內心的、精神上的,要弘揚這種‘文化’,就要用具體的表達,例如佛像、音樂、書籍和報刊等;而‘產業’,則是‘方便和智慧’,這是佛教語言,‘方便’即是‘方法’、‘物質’,它可以用物質的方式表達,例如佛像,而‘智慧’是內心的修為‘精神’,兩者結合起來,便是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即‘產業’。”
3大核心價值
人才產業、佛教藝術產業和佛教媒體產業組成香港佛教文化藝術產業的3大核心價值。據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介紹,該會成員共118人,皆為志同道合或對佛教文化有興趣的知名人士。這些成員分為兩個層面,在僧人的層面,包括了佛教的多位宗教領袖,以宗教界別來說,該會沒有佛教宗派界別。其餘為社團領袖、名人之後、傳媒領袖及各界知名人士,包括文化人士、著名易經學者,也有基督教和道教人士。
佛教藝術產業是該會不可或缺的一環,該會生產的木雕佛像、琉璃佛像和純金佛像,工藝水平達到世界一級水平,其中大部份的設計都由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包辦,且每一尊佛像都經他親自監製。
而媒體產業則是該會向基層推動佛教文化發展的手段。該會擁有自己的般若電視台,負責拍攝和製作佛教節目;擁有自己的佛教報紙,更與北京的藝術製作公司製作較為現代的高質素佛教節目,並以知名歌手演繹,雅俗皆宜、又迎合年輕人的口味。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表示,現時佛教面臨的情況,是較為封閉,沒有現代的方式包裝,該會在這方面的創新,相信能突破佛教對年輕人的推廣瓶頸。3大核心價值互相緊扣,互相滾動,去推廣佛教文化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