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電影

荷蘭電影

荷蘭電影是指由荷蘭出品的電影,20世紀60年代,荷蘭電影以生產紀錄片為主;1966—1968年,是荷蘭電影最多產的時期;70年代荷蘭製片業走向穩定,每年大約生產60部影片。至20世紀90年代末,荷蘭電影市場中美國電影占了86%,國產電影僅占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荷蘭電影
  • 出品地區:荷蘭
  • 代表作品:《安東尼婭家族》《達羅威夫人》
  • 代表人物:馬林·戈里斯、尤里斯·伊文思
荷蘭電影簡史,發展歷史,代表人物,尤里斯·伊文思,馬林·戈里斯,

荷蘭電影簡史

荷蘭直到20世紀60年代仍被看成是生產紀錄片的傳統國家。最傑出的紀錄片導演(除了已經長期不在荷蘭工作的尤里斯·伊文思之外)有貝爾特·哈恩斯特拉、赫爾曼·范德霍斯特和約翰·費爾諾。他們使紀錄片的技術和技巧達到完美無瑕的高水平。唯一的故事片導演是拉斯·拉德馬克斯,他在50—60年代即從業於荷蘭電影界。
在荷蘭國產電影的主要問題在於: 一部影片的收入得靠國內市場收入分期來償還。
荷蘭電影最多產的時期是1966—1968年,那時還有一群青年導演反對現存的因襲主義,迫切想用清新的思想開拓前進的道路。他們在短時間內第一次拍攝了大量的影片,這些影片和以往荷蘭生產的所有影片都截然不同。這些青年導演大多來自荷蘭電影學院,他們試圖用少量資金,以新的工作方式,既依靠自己的經驗,又從外國電影中吸取營養,創造出更加自然、更加忠於生活的新電影——不過是在商業片範圍之內。可惜1966—1968年荷蘭電影業日益增長的樂觀情緒立即被沮喪的情緒所取代。雖然青年導演在此期間上映了十部新電影,但是幾乎沒有一部受到觀眾歡迎,因而無法賺回製片成本。大多數青年導演都認識到,由於荷蘭電影院少,藝術水平高的作家電影是沒有生命力的,於是得出結論: 必須拍攝迎合市場需求,票房價值高的影片。因此,某些青年導演轉向了拍攝色情片和犯罪喜劇片。
荷蘭製片業在70年代是穩定的,每年大約生產60部影片。儘管如此,1966—1968年間的起飛氣氛已一去不復返了。技藝的優劣重又決定著生產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有兩位與眾不同的導演: 約翰·范德柯依肯和佛朗斯·茨瓦爾傑斯。前者自1955年來獨立攝製短片和紀錄片,不僅藝術水平高,而且拍片構思獨特;後者是一位實驗電影或“地下電影”的突出代表,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茨瓦爾傑斯拍的影片多為諷喻片或無情節的人物素描短片,題材是關於沒有得到滿足的性愛的渴望和感情交流的困難等。茨瓦爾傑斯的演員濃妝艷抹,表演誇張;攝影用手提攝影機做無規律的運動,這一點就確立了影片畫面的風格,片中幾乎不講話,並代之以由變奏很少的和音所構成的管風琴音樂。
荷蘭電影市場至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電影占了86%,國產電影僅占6%。

發展歷史

1898年荷蘭拍攝了第一部紀錄電影國王一家(導演安德森)。1902年拍攝了短故事片《長褲漢遇險記》(導演穆連斯兄弟)。1910年在哈勒姆創建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一些紀錄片和短故事片。20年代前後外國影片大量進口,荷蘭電影無力與之競爭,1919年哈勒姆電影廠關閉。
1927年以J.伊文思為首的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俱樂部性質的“電影-聯盟”。他們不顧警察當局的限制,放映蘇聯革命電影,宣傳世界進步的電影藝術,他們的組織迅速擴大,遍及荷蘭城市。同時他們團結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反對商業電影,賦予電影社會傾向性,並對電影語言進行創新實驗。這個組織為荷蘭紀錄電影在30年代取得成就打下了基礎。1934年,導演G.魯登拍攝了影片《死水》(此片以攝影技巧高超著稱,攝影師A.范?巴爾西和A.盧斯傑克)。伊文思拍攝了須德海。其他重要的紀錄電影有水晶世界(1934,導演J.莫爾)、《復活節島》(1934,導演Z.菲爾努)、《古老城市》(1935,導演V.突辛斯基)、《氣缸之歌》(1936,導演M.德?哈斯)等。這樣,荷蘭形成了一個優秀的紀錄電影學派。其特點在於探索新的富於表現力的電影手段,以詩意和尖銳的政論性相結合的手法反映現實生活。30年代裡,荷蘭的故事片水平不如紀錄片。1933年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祖國之父》(導演G.傑尼森)。
德國法西斯占領荷蘭期間,荷蘭的電影生產實際上停止了。大戰後,拍攝了幾部紀錄片,如反映荷蘭抵抗運動的《最後的射擊》(1945,導演Z.菲爾努)和《在路上會同》(1946,導演O.范?涅恩浩夫)。在50年代以後的很長時間裡,荷蘭紀錄片和科普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如導演J.莫爾的《從勒文胡克到電子顯微鏡》(1951);M.德?哈斯的《化妝跳舞會》(1952)、《阿姆斯特丹──水上城市》(1957);導演H.范?德爾?哈爾斯特的《我們一起撒網》(1952)、《畜牧神》(1962);B.漢斯特拉的《倫勃朗,肖像畫巨匠》(1956)、《玻璃》(1958)等。這時期生產的故事片主要有反映荷蘭農村生活的《軍樂隊》(1958,導演B.漢斯特拉)、描寫一個少女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悲慘遭遇的《珍妮》(1958,導演V.范?海梅特)和喜劇片《同行們,不要喊叫!》(1960,導演F.拉德馬克爾斯)。
1965年荷蘭政府開始對電影生產給予資助。60年代中期,新一代電影工作者成長起來。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荷蘭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故事片《約瑟夫.卡突斯不光彩地返回倫勃朗的國家》(1966,導演W.維爾斯達賓)、《妄想狂》(1967,導演A.狄特沃斯特)等。
70年代攝製的較重要作品有《安澤拉》(1973,導演N.德爾.黑德)、《弗蘭克和愛娃》(1973,導演P.德.拉.帕拉)、《勵柳.穆威》(1971,導演V.維爾斯達賓)、《美味糕》(1972,導演P.維爾胡文)、《火紅頭髮的辛》(1974,導演F.韋斯)、《太陽的孩子》(1975,導演R.萬?尼),以及導演J.斯傑林格的影片《來自奈梅根的馬里金》(1974)和《艾爾凱里克》(1975)等。在彩色和技巧方面進行實驗的影片有導演F.茲瓦爾蒂斯的《這是我》(1977)等。在藝術上獲得很大成功的影片有導演F.拉德馬克爾斯根據文學原作拍攝的影片《麥克斯.哈韋拉爾》(1976)、反法西斯的影片《女王的士兵》(1977,導演P.維爾胡文)和導演V.維爾斯達賓根據S.費斯特代克的作品改編的影片《1943年田園曲》(1978)。
這期間荷蘭紀錄電影的出色影片有:B.漢斯特拉的《12000000》(1964)、《水的叫聲》(1967),J.菲爾努的《在荷蘭的天空下》(1967)。反映開發中國家的問題的紀錄片有《非洲革命》(1972,導演克爾包斯?喬金)、《邊境的交叉點》(1974,導演F.布洛梅特)等。
荷蘭在海牙、烏得勒支、阿姆斯特丹設有電影製片廠。1951年成立科學電影協會。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創辦了電影專科大學,1958年創辦了電影學院。

代表人物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1927年創辦荷蘭第一個電影俱樂部。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製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拍攝大量紀錄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並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
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製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在世界各地拍攝紀錄片 ,如紀錄比利時煤礦工人大罷工的《博里納日》、反映西班牙戰爭的《西班牙土地》、表現中國抗日戰爭的《四萬萬人民》和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你的敵人:日本》等 。戰後,在蘇聯、波蘭、巴西、中國、法國、義大利、馬里 、古巴、越南等國拍攝了大量紀錄片,如《塞納河畔》、《愚公移山》等。由於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飛行的荷蘭人”之稱。1946年因拍攝澳大利亞工人拒絕為荷蘭船隻裝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蘭政府禁止出入荷蘭,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銷。1955年獲得世界和平獎金,197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 ,1986年又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伊文斯同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珍視中國為他的“第二故鄉”。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應邀先後擔任新影廠和文化部顧問,通過講學和實踐,協助我國培養了一批新聞紀錄電影人才。同時在我國拍攝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紀錄片,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和社會的一個方面。80年代後,伊文斯在中國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風》。

馬林·戈里斯

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蘭少見的風格細膩、詩意的女性導演,她所拍攝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是1994年的《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同名小說的《達羅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視角將人世間不同類型的感情一片打盡;不僅將女性之間的友情和愛情刻畫得細緻入微,而且將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極富詩意,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這樣的場景: 每逢月圓之夜,樓上的女瘋子就發出有節奏的吼叫,而樓下的男教徒則默默傾聽;當女瘋子棄世而去時,男教徒也悲傷地隨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們的墓志銘:“他們生前從未同床,死後卻同墓。”而《達羅威夫人》被公認為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改編維吉尼亞·沃爾夫小說的電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說家的意識流精髓,將一個中年婦女在一天內的複雜思緒表達得清晰而準確。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鏡》(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後之島》(THE LAST ISLAND), 1990
(4) 《關於一條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1994: 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6) 《達羅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7) 《隨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