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拾回橋中學創建於1960年,經過拾中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學校現已形成管理規範,設施完備,布局合理,質量優異的特色,是全省第一所也是荊門市唯一的“湖北省農村示範國中”。先後獲得湖北省綠化先進學校、湖北省電化教學實驗學校、荊門市素質教育示範學校、荊門市文明單位、荊門市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沙洋縣教育目標管理先進學校、沙洋縣教學管理先進單位、沙洋縣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沙洋縣工會工作先進學校等多項集體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 外文名:ShiHuiQiao Middle School
  • 創辦時間:1960年
  • 綠化面積:超過60%
  • 在職教師:123人
  • 學生總數:1312人
  • 現任校長:陳鐵雲
  • 所屬地區:湖北省沙洋縣拾回橋鎮
學校簡介,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質量,辦學理念,教研成果,課題背景,實驗目的意義,實驗研究目標,實驗研究內容,實驗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實驗方法與過程,學校榮譽,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校園環境優美,長年堅持植樹養花,綠化面積超過60%,是“湖北省綠化先進學校”。目前,校園內古木參天,四季常綠、鳥語花香,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辦學條件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各種教學設施齊全。學校有圖書閱覽室1間,藏書26000多冊,學生人均圖書約20冊,有按Ⅱ類標準裝備的理化生實驗室4間,有多媒體教室1間,有信息網路教室1間,有微機54台,建起了區域網路。有勞動實習基地1個,勞技室1間,音樂室1間。美術室1間,綜合教室1間,儀器設備、教學用具能滿足教學需要。有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和籃球場,學習生活住宿條件也十分優越。目前學校校園面積46798平方米,建築面積247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22個,,是沙洋縣屈指可數的大型學校之一。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我校教職工123人,其中專任教師68人,專科以上學歷68人,學歷達標率100%。中學高級職稱1人,中學一級職稱34人,骨幹教師20人,學科帶頭人4人,被省市縣各級政府授予“模範班主任”和“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的有二十多人次,每年都有大量教師在論文競賽、教學比武中獲得優異成績。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教學質量

學校教學質量優異。多年來荊門市拾回橋中學一直把教學質量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認真落實教學過程管理,大力實施課程改革,深入開展校本教研,不斷進行教學手段改革,教學質量一直處於沙洋縣前列。
目前,荊門市拾回橋中學確立了“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理念,提出了“和諧、發展、創新”的辦學目標。“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如今,拾回橋中學正朝著既定的目標闊步前行。

辦學理念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辦學理念: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校訓:勤奮求實文明進取
辦學目標: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人才,辦人民滿意學校
管理目標: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形象
工作形象:有“博師”形象,躬行實踐,用心靈淨化心靈,用智慧啟迪智慧;有“慈母”形象,循循善誘,用真愛喚起真愛,用人格塑造人格。
治校方略:以人為本,以德治校,依法執教,科研興校。

教研成果

《校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實驗方案

課題背景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信息技術將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並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教育率先拉開了知識經濟的序幕,體現在代表最新科學前沿的課程大量開設,特別是和信息技術有關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課程紛紛問世,一些經濟已開發國家甚至認為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將是未來世界競爭的核心和焦點。因此,網路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技術教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開展。在我國,十多年來各地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取得了顯著成績,如課程設定、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其中不少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此外,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基本目標的素質教育正在我國得以實施,這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但同時對信息教學技術也提出了嶄新的課題。
針對當前中國小課程內容越來越多、學生學業負擔越來越重、以及學生對自身發展的不同要求、區域教育尚存在差異、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等問題,我們認為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一樣自然、流暢,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開放的性格、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把握未來變化的能力等,要把學生的學習與其今後謀生和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同時,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幾乎沒有農村中國小參與此課題的研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中國小教育質量的提高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為此,作為鄉鎮中學又是首批湖北省農村示範國中,我們希望在此課題中有所建樹,為現代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在農村中學中的套用作一些具有實效性的探索。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並準備開展該課題的實驗與研究。

實驗目的意義

面向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改革是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策略是實施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手段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通過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進一步豐富信息教育與課程整合的理論體系。
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能力,並將其熟練地運用到教學上,增加教師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
通過課題研究和實驗,促進學科教學的整體改革,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推動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

實驗研究目標

1、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結合新課改的理念,繼承傳統教育的優勢,學習先進經驗,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實踐能力,為未來的人生髮展提供幫助,構建終身學習的理念;
3、教師要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其他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信息技術的運用,把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作為教師教學的武器和學生認知的工具,通過教育設計運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學科的教學過程;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4、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驗研究內容

1、新課改理念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分析、模式探索和相關案例。
2、運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工具和資源,營造有利於學習和學生髮展的環境。Internet海量的知識能為學生、教師提供豐富的教育、學習資源,從圖形、文字到聲音、動畫、視頻等,這些豐富的資源可供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策略、教學內容隨時調用、收集、處理,也可供學生查閱相關信息、問題。利用英特網、校園網、學校軟體資料庫等,構建資源庫,為教師、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學習資源,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水平。
3、通過整合,使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4、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的能力,並通過這些能力的培養實現對知識的探索和創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5、創建學科教師交流平台,增進學科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綜合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能力,促進教師教育思想、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課題研究保障:
1、硬體環境:學校建有一個班額的微機室和多媒體教室,並組建了校園網路體系,為師生搭建了實施校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平台;
2、組織保證:課題負責人姚官雄同志長期在一線任教,教育教學經驗豐富,教研水平高;擔任多年領導職務,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其他成員均為學校各學科骨幹教師,都具有很高的教學水平和很強的科研能力。同時,我們還將與市、縣兩級教科所的專家保持聯繫,請他們對課題組的研究作理論上的指導,確保課題實驗研究的順利進行;
3、時間保證:為使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取得成效,課題組活動每月不少於一次;各學科的研究與業務學習每周一次;適當減少參與科研的教師的其他事務性工作,保證各項工作的協調到位;
4、經費保證:課題啟動後,我們將在研究經費上給與全力保障,保證調查資料、會議研討、論文結集、論著出版等費用的支付,保證開題、結題鑑定的各項費用的及時到位,保證有足夠的專項經費用於交流、研究、聯繫、外聘和表彰獎勵。

實驗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

1、實驗指導:荊門市教科所
荊門市電教館
沙洋縣教科所
沙洋縣電教館
2、學校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姚官雄拾回橋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市德育學會會員
副組長:江德超拾回橋中學校長中學一級教師市優秀學科教師
吳時兵教科室主任中學一級教師生物骨幹教師
成員:代家良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縣優秀學科教師
王昌雄英語教師中學一級教師全國英語骨幹教師
程生澤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市優秀學科教師
張道雄電教教師中學一級教師電教骨幹教師
梁雲橋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市語文學會會員

實驗方法與過程

本課題研究堅持“邊實驗,邊研究;邊總結,邊推廣”的工作方針,教師全員參與,扎紮實實地展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將根據實驗情況採取如下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測驗法、比較法、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
本課題的組織實施時間為2006年4月—2009年6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2006年4月-2006年8月)
成立課題組,對實驗課題進行論證,制訂課題實驗方案。培訓實驗教師,制訂課題實施計畫,收集課題學習資料,準備實驗。
(二)實施階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按照課題方案和研究計畫開展實驗,建立課題資料檔案,調查、收集、積累和分析有關材料與實驗數據,進行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和評估,撰寫課題實驗研究報告、論文等。
(三)總結與結題階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實驗記錄,撰寫課題實驗報告,送報上級教育科研課題評估組;編輯或出版教學論文集或研究成果;做好課題實驗工作總結和成果鑑定推廣工作。

學校榮譽

序號 獲 獎 名 稱 授獎單位 獲獎時間
1 教學質量先進學校 市教委 1989年
2 國中教育質量先進學校 市教委 1990年
3 先進黨支部 鎮政府 1991年
4 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市教委 1992年
5 先進單位 縣政府 1992年
6 先進團委 沙洋區 1992年
7 全面工作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2年
8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2年
9 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市教委 1993年
10 先進黨組織 區委員會 1993年
11 中考先進學校 區委會 1993年
12 校辦產業先進單位 區政府 1993年
13 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3年
14 共青團拾回橋鎮委首屆《共青杯》籃球賽團體第一名 鎮政府 1995年
15 校辦產業第一鄉鎮 市政府 1995年
16 先進單位 區政府 1995年
17 校辦產業達標單位 區政府 1995年
18 紅旗團委 沙洋區 1995年
19 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先進學校   1995年
20 省農村中學示範學校 省教委 1995年
21 教育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5年
22 先進校辦企業 區委會 1997年
23 語文學科綜合評估第四組 區教研室 1997年
24 96年度先進單位 鎮教育組 1997年
25 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8年
26 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比賽國中女子組團體總分第1名 市體委 1998年
27 教育目標管理先進學校 區政府 1998年
28 沙洋區第四屆中小學生毽球競賽國中男子組第五組   1998年
29 國中教學評估英語教學質量第六名 沙洋縣 1998年
30 國中教學評估化學教學質量第二名 沙洋縣 1998年
31 國中教學評估數學教學質量第五名 沙洋縣 1998年
32 98年國中教學工作綜合評估先進單位 區教委 1998年
33 先進團支部   1998年
34 文明集鎮建設先進單位 鎮政府 1998年
35 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1999年
36 文明單位 縣局 1999年
37 99年國中教學評估語文第一名 縣教研室 1999年
38 99年國中教學評估體育第二名 縣教研室 1999年
39 99年國中教學評估化學第二名 縣教研室 1999年
40 99年國中教學評估英語第一名 縣教研室 1999年
41 98—99年度師生保險先進集體   1999年
42 教育教學質量信得過單位 市一中 2000年
43 文明單位 市政府 2000年
44 國中教學評估物理教學質量縣第五名 縣教研室 2000年
45 國中教學評估歷史教學質量縣第四名 縣教研室 2000年
46 國中教學評估化學教學質量縣第四名 縣教研室 2000年
47 國中教學評估語文教學質量縣第一名 縣教研室 2000年
48 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縣局 2003年
49 中考英語學科優勝獎 縣教研室 2004年
50 先進單位 鎮政府 2005年
51 先進單位 鎮政府 2005年
52 國中生籃球賽優秀組織獎 縣局 2005年
53 文明單位 市政府 2005年
54 國中教學管理先進單位   2005年
55 五好黨支部 鎮委 2005年
56 文明單位 縣政府 2006年
57 先進黨組織 鎮政府 2006年
5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育校本教研先進單位 市教研室
59 示範學校 市委
60 綠化先進學校 省委
61 “二五”普法合格單位
62 省首批教育改革實驗國中 市政府
荊門市拾回橋中學荊門市拾回橋中學

地圖信息

地址:文衛街102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