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公學派

荊公學派亦稱“荊公新學”。以北宋王安石為代表的學術派別。提出“萬物一氣”的命題,認為“氣”生成“五行”,構成萬物。認為人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能認識世界萬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為者”(《致一論》)。聖人可學而成,王道當可求而致。追求“德政”理想,相信“以仁義禮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則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論》)。欲從儒家經書中尋找“變法”理論依據,與子王雱及呂惠卿重注《詩》、《書》和《周禮》,合稱《三經新義》,並於熙寧八年(1075)頒布於學校,成為法定教材,以統一國人思想。

基本介紹

亦稱“荊公新學”。以北宋王安石為代表的學術派別。提出“萬物一氣”的命題,認為“氣”生成“五行”,構成萬物。認為人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能認識世界萬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為者”(《致一論》)。聖人可學而成,王道當可求而致。追求“德政”理想,相信“以仁義禮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則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論》)。欲從儒家經書中尋找“變法”理論依據,與子王雱及呂惠卿重注《詩》、《書》和《周禮》,合稱《三經新義》,並於熙寧八年(1075)頒布於學校,成為法定教材,以統一國人思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氣魄進行變法。主張培養“為天下國家之用”的經世人才,罷無用之詩、賦,用經義、論、策代帖經、墨義以取士。學校改革以務實為歸旨,創“三舍法”,嚴明考核和管理制度。學派成員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呂惠卿陸佃等,均能恪守新學要旨,各有作為。後世褒貶不一。全祖望說:“荊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言簡意賅。惟其牽於《字說》者,不無穿鑿。是固荊公一生學術之秘,不自知其為累也。”(《宋元學案·荊公新學略》)其學術主旨為南宋事功學派所繼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