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學與理學

關學與理學

關學與理學的關係: 宋明理學,簡稱理學,通常被稱為宋明兩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教和佛家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關學與理學
  • 外文名稱:無
  • 作品別名:橫渠之學 宋明理學
  • 創作年代:北宋
  • 文學體裁:敘事類
  • 拼音:g
關學來源,北宋五子簡介,張載“關學”,關學與理學的關係,淵源,主條目,關學人物,

關學來源

關學,萌芽於北宋慶曆之際的儒家學者申顏、侯可,至張載而正式創立的一個理學學派。因其實際創始人張載世稱“橫渠先生”,因此又有“橫渠之學”的說法。
所謂“關”即關中(函谷關以西、散關以東,古代稱關中),是從地域角度而言的,無論是張載之前的申顏、侯可,還是張載之後的呂大鈞兄弟、李復、范育、游師雄、种師道以及金元明清時期的楊奐、楊恭懿祖孫三代、呂柟、馮從吾、李二曲、李因篤、李雪木、劉古愚等,都是關中人,故其理學又稱為“關學”。如果就關學的內涵性質而言,它屬於宋明理學中“氣本論”的一個哲學學派。 張載是關學的開創者,也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關中五子之一。

北宋五子簡介

周敦頤(1017年-1073年7月24日),原名惇實,字茂叔,號濂溪,傳為三國名將周瑜二十九世孫。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官員、理學家,北宋宋明理學創始人。是孔子、孟子之後儒學最重要的發展,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深遠。
邵雍(1011年-1077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寧十年),字堯夫,又稱安樂先生、百源先生,謚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學家。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陝西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橫渠是程顥、程頤的表叔,北宋五子之一,理學家、哲學家。理學中,關學的開創者,也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北宋理學家,洛陽(河南)人。早年與弟程頤師事周敦頤。
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屬河南省)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張載“關學”

張載“關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用,以孔、孟為法。他提出了以“氣”為本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哲學思想。認為宇宙的構成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太虛棗氣棗萬物,三者是同一實體的不同狀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種“氣”一元論的唯物論之本體論,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哲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張載還從其“氣”本論的哲學出發,提出了“民胞吾與”的倫理思想,確立了他對佛道思想的批判立場。與一般理學的學派不同,關學特彆強調“通經致用”,以“躬行禮教”倡道於關中,並且十分重視《禮》學,注重研究法律、兵法、天文、醫學等各方面的問題(參見本書“張載”條)。
張載創立關學之初,關中學子便積極追隨,其中以藍田呂氏兄弟最為踴躍。張載開始在關中講學時,首和者就是呂大鈞,接著,其兄呂大忠、其弟呂大臨都相繼拜張載為師。藍田呂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是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他們的加入至關重要,為關學發展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使關學與二程“洛學”、王安石“新學”形成鼎立之勢。可惜的是,張載病逝後,三呂卻投奔二程的門下,靠近“洛學”,致使關學一時冷落下來。好在還有李復、張舜民、游師雄、种師道、薛昌等人堅持進行研究,才沒有使關學中斷。但比起三呂來,他們的著述較少。三呂的主要著作有《呂氏鄉約》《吊說》《克己銘》《呂藍田語錄》《中庸解》等。這些著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忽必烈建元之後,並不看重儒學,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後、丐之前,所謂“八娼九儒十丐”是也。這種疏離狀態,使得儒家思想很難再登堂入室。這個時期,只有楊恭懿與其父楊天德、其子楊寅三代極力倡導關學的精神。他們祖孫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講學為生,弘揚張載一貫主張的實學風格和為人“氣節”。於是有“楊氏三代”、“鬱郁遺風”之美譽。元代文學家姚燧稱頌楊恭懿為“西士山斗,學者宗之”。楊氏三代的努力,終於使關學在元代尚未失憶失語,也為明代關學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明朝以理學開國,使儒家書籍遍及天下,為關學振興開闢了一條坦途。據有關史籍記載,在明代中後期,關中的理學家竟達百人之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呂柟。他與統治了百年的“陽明學”對衡,而盛讚張載、二程和朱熹的學說。晚年呂柟辭官回鄉,建立書院,培養學生,著書立說,撰有《四書因問》《宋四子抄釋》《周易說翼》《禮問》《涇野先生文集》等,成為張載之後的關學大學者。另外,還有一位學者是馮從吾。他本來在朝做官,因對宦臣魏黨極為不滿而回到家鄉,二十六載閉門著書,著有《關學篇》《凝思錄》《辨學錄》等,為弘揚關學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張載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思想,他的“太虛即氣”和“一物兩體”學說就是見證。他一反“二程”以“理”為萬物本源的說法,而把“氣”作為萬物的本源。他認為由於氣的聚散和變化形成了客觀世界的各種物質現象,氣聚攏時而為萬物,氣散開時就成為無形的“太虛”。他認為氣分陰陽兩端,即事物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兩個方面的矛盾鬥爭形成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他把矛盾運動稱為“參”。這個“兩端一參”論,是他和“二程”學說的最大區別;再比如他的“地球中心”學說,他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本身有自轉,由太陽、月亮和其他五顆星宿組成的七曜,與地球同時向左旋轉,只是因為轉速不同而形成了在地面上看,有左旋、右旋。這樣的科學觀點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和可貴的。  張載的思想具有獨創性。他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思想,不僅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反映了他視民如同胞的平等原則。這樣的思想在張載之前是沒有人提出過的,不能不說是他的獨創。在人類生態環境已經發生危機的現代,他的這一思想顯得格外珍貴;他還主張恢復井田制,認為井田制可以使百姓貧富均勻,豐衣足食;他主張愛護天下所有的人和物,不要貪婪,不許霸占。這無疑是繼承並發展了儒家“仁民愛物”的觀點。  張載治學主張具有科學性。他提出並主張“學必為聖”、“經世致用”、“篤行踐履”。他反對空知不行,學而不用;始終堅持高度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積極參與社會的變革實踐,並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學問。馮友蘭先生評價說,張子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概括了哲學家的最高境界。  張載的教學方法具有先進性。他在教學方面提出四種原則和方法:一是勤學博文,以求義理。他認為“學愈博則義愈精微”,博學可以從中求到義理,“勤學可以修身”;二是“盡人之材”。認為人是有差異的,教人要根據差異盡其才,乃不誤人;三是提出可接受性和漸進性原則。他認為“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所以,教學要注意受教育者能否接受,並注意漸進。四是教學相長。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四益”:“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以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墮,四益也。”  張載關學,儘管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代,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關學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學派,從北宋到清末,延續了800餘年,譽播華夏,影響深遠。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曾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這樣的評價並非過譽之詞,歷史上的關中學者當之無愧。但不得不承認,從劉古愚、于右任之後,近百年來再沒有出現關學代表人物,也缺乏一些比較系統的著述,以至提起關學,一些人竟然不明就裡。不過,張載的影響仍在,關學並沒有成為絕學。1978年中華書局重新刊印了《張載集》《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宋明理學史》等,都對張載的哲學給予了非常顯著的地位。另外,張岱年著有《中國十一世紀唯物論張載》,陳俊民著有《張載的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陳宜山著有《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等,都是對關學思想的研究和弘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張載的家鄉眉縣曾召開過四次關學思想學術研討會,有力地推動了關學思想的研究。1998年以來,眉縣修復擴建了張載祠、張載墓,恢復了橫渠書院,修建了張載文化廣場。2007年10月,在眉縣召開了“2007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南亞文明學術研討會”,70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集在太白山下,圍繞“民胞物與,和諧文明”這一主題,進一步探討了張載關學的學術價值及其現實價值。這次研討會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借鑑關學思想構建和諧中國、和諧東亞、和諧世界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自古多豪傑的關中,應該有眾多的學者專家關注張載關學,把張載寶貴的哲學思想承接過來,傳遞下去,為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強盛作出新的貢獻。 ( 陝西特別是西安能夠成為全國的教育強省,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關學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張載的故鄉----眉縣能夠成為全省的教育強縣,與關學的深厚文化底蘊肯定不無關係。 關學的精髓需要我們更深入的發覺,特別是在現代這個重大的社會歷史轉型階段,對文化,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將會產生深遠重大的影響。相信,智慧的眉縣人民和國內外學者,會毫不猶豫的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從文化產業,教育產業,影視傳媒產業,旅遊產業等全方位,多角度,全方位,科學有效合理的發掘利用關學精髓,造福全人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關學與理學的關係

淵源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 南北朝期間,道、儒成形,道家講玄理,佛家講空理。宋明理學雖以儒學內容為主,同時也借鑑了佛學和道教思想,講的則是“性理之學”。宋明儒者的學術,大致可以分為“北宋”、“南宋”,和“明代”三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唐代以來“疏不破注”的教條,慢慢培養了對經書懷疑的態度,從疑經走上了改經的道路。 北宋諸儒以周敦頤、張橫渠、程顥、程頤為大宗,上承儒家經典,講仁與心性,又講格物窮理。熙寧三年以後,王安石變法引發黨爭,二程分別退居洛陽,理學在此後七年或十年達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後,儒學分為三派——程顥開胡五峰之“湖湘之學”,程頤開朱子之學,也就是程朱理學,代表者乃朱熹;陸九淵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 南宋以後,只有朱陸二系傳續不絕。元明之際,朱學進居正統之位,為中國君主社會後期的官方思想。惠棟在評《毛詩註疏》時說:“宋儒之禍,甚於秦灰。” 明朝 明朝中葉,王陽明承陸九淵而闡發心學,創立致良知之“陽明學”,集心學之大成。明末劉蕺山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明末王學亦走入末流,黃宗羲說:“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不以六經為根坻,束書而從事於游談。”王世貞說: “今之學者,偶有所窺,則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甚陋;無行,則逃之性命之鄉,以使人不可詰問。” 清朝 理學在清初以後走入空談,嚴重脫離實際,以學術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連康熙都說“今視漢宮內,務道學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語,退後又別作一等語”。他曾說:“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皆講道學之人,然而各不相合。” 現代 現當代儒家信仰者亦多崇奉宋明理學,而其中又分為陸王心學派,程朱理學派。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包括: 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為核心概念) 張橫渠、羅欽順與王夫之的氣學派(以“氣”為核心概念) 二程與朱熹的理學派(以“理”為核心概念)

主條目

程朱理學,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派(以“心”為核心概念),陳亮與葉適的事功學派(以“事功”為核心概念)等。 陸王心學於程朱理學日趨僵化之際,而盛於明代中後期。張橫渠、羅欽順與王夫之的氣學則於心學日趨式微之際,與事功學派合流而盛於清代。

關學人物

申顏、侯可,張載, 呂大鈞, 兄呂大忠、弟呂大臨 , 李復、范育,張舜民、游師雄、种師道、薛昌, 楊奐、楊恭懿祖孫三代(楊恭懿,父楊天德、子楊寅), 呂柟、韓邦奇,馬理, 馮從吾、李二曲、李因篤、李雪木、劉古愚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