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蝰

草原蝰

草原蝰,有鱗目蝰科。與極北蝰相似,但本種吻略窄,頭背面除額鱗、頂鱗與眶上鱗為大鱗外,其餘均為平滑小鱗。背面灰褐色,背脊有黑褐色縱紋,腹面黑褐色。見於北疆地區草原,以小型動物為食。卵胎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原蝰
  • 拉丁學名:Vipera ursini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無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蝰科
  • :蝰屬
  • :草原蝰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全長0.5米左右,亦有長達0.7米的個體。頭較大,略呈三角形,與頸可區分,吻較窄,鼻孔小,位於鼻鱗下半部,無頰窩。個體較小但較粗壯,尾短。上唇鱗10枚或9枚,吻鱗上緣與吻背1枚端鱗相切;背鱗19(21)—19(21)—17行,除最外1行光滑或微起棱外,均明顯起棱;腹鱗130~149枚,肛鱗1枚,尾下鱗21~36對(其中有時為單片)。背面灰褐色或棕色,頭背有“)(”形黑褐色斑,枕部有黑褐色箭頭狀斑,自頸至尾的正中脊有1條波狀或鋸齒狀縱斑紋,兩側各有1條由黑褐色小斑綴成的縱紋;腹面灰白色或灰黑色,散有黑色或淺色斑點。
草原蝰草原蝰

生境繁殖

生活於草原和山區(海拔300~3000米),常見於稀疏林地、蘆葦叢、較開闊的乾草原,以蝗蟲多、鼠洞多、蒿屬牧草茂密的環境中較多見。夜間活動,白天隱藏在洞穴或石縫中。夏季炎熱時則於10時前16時後活動頻繁,受驚時可“呼呼”發聲;陰天白天亦活動。春季食蜥蜴,夏季食蝗蟲,亦食鼠、蜂或蜘蛛。幼蛇食蜥蜴。每年3月末4月初出蟄,10月末或11月入蟄,大多集於黃鼠洞或其他縫隙中越冬。卵胎生,8月產仔,每次產1~6仔,最多達17仔。

分布範圍

僅見於新疆(阿勒泰、塔城地區、伊犁地區)。

保護級別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