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瑤

茶山瑤

茶山瑤是瑤族三個支系中的一個支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只有口頭語言。茶山瑤話叫“ 拉咖” 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文,是瑤族三大語言之一。“ 茶山瑤” 為漢語稱謂, 自稱是“ 拉翔” 。“拉如” 意為“ 住在山上的人” ,學術上以“ 茶山瑤” 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山瑤
  • 繁體:茶山瑤
  • 種族:瑤族
  • :三個支系中的一個支系
  • 文字:無
  • 語言:口頭
主要分布,風俗民居,服飾,婚俗,民居,地方習俗,

主要分布

茶山瑤主要分布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中、北部和金秀河兩岸的村落,如金秀鎮四村、夢村、美村、劉村、田村、金村、社村、六段、六定、長二、長丹、將軍、寨保、楊柳、三片、千道、長桐、滴水和羅夢等村,總人口為9100餘人。與其他民族一樣, 茶山瑤的生活習俗也是豐富多彩的,如“做功德”。“做功德” 為漢語官話,瑤話叫“波孔特”,最為隆重又別具一格。

風俗民居

服飾

茶山瑤為大瑤山瑤族五支族系(茶山瑤、坳瑤花藍瑤盤瑤山子瑤)之一,其服飾與其他族系有不同,並且具獨特之處。
茶山瑤通常著短上衣,男服是對襟補扣,女服無扣佑花邊,穿時以右襟壓左襟,用腰帶系穩,有的地區則是大衣襟,類似漢族姊妹裝。男女褲子特別,褲腿較寬,男褲長,女褲過膝,另有腳套;老人都穿龍頭繡花鞋。
茶山瑤服飾的衣料花色較簡單,只有白、藍、黑三色。春夏多著藍、白色上衣,秋冬則穿黑色衣服。褲子均為黑色。
絲織帶子,是茶山瑤有別於瑤山內其他族系的一種特殊裝飾品,又是勞動必須用品。茶山瑤既種水田又耕山。水田、山地遠離村寨,外出勞動需帶中午飯或其它物品。因山高路窄,不宜挑擔,全靠背負,瑤民便用黑布縫製在帶沿,以作背負之用。絲織帶子和峰形帶子因此成為茶山瑤的特殊標記,同時又是婚媾的必備嫁妝;絲帶更是姑娘喜用的邀情信物。
茶山瑤內部服飾的主要差異在婦女頭飾,因居住地域不同,大體上有四種樣式:
第一種銀釵式,風格獨特。成年婦女的頭飾,用三塊長約一尺二寸、寬約二寸、重一斤至一斤四兩的銀板彎成弧形頂戴頭上。分布地區有金秀沿河十村,長垌鄉的道江、長垌、容洞、滴水、平道,三角鄉的上盤王、下盤王等村,約三千八百餘人,占茶山瑤總人口的一半。
第二種是銀簪式。頭上梳成古代仕女似的髮髻後,插上一支四齒大銀簪(長方形,上有花卉圖案,約重三兩),瑤語稱“賓彩”。分布地區有金秀鎮的丁卜、長灘、長二、寨保、將軍、楊柳、三片、六段,忠良鄉的土縣,三角鄉的六定;羅香鄉的平竹、平林等地插銀簪,但銀簪較小,且無花紋。戴此種頭飾的約有二千三百餘人,占茶山瑤人口的31%。
第三種是竹篾式。髮髻上罩一個用竹篾(現代或用鐵皮代竹)彎成高寸許、直徑為三寸的圓圈。分布地區有金秀鎮的羅夢、古卜等村,忠良鄉的立龍等村;約三百九十人,占茶山瑤人口的5%。
第四種是絮帽式。髮簪上均罩有頭巾,頭巾的一端接有棉紗絮絮,包頭時疊成帽狀。分布地區有忠良鄉的上卜泉、下卜泉、滴水、板顯、嶺祖、巴勒、屯打等村,約一千一百人,占茶山瑤人口的14.4%。
以上各種頭飾,其中以銀釵式為最普遍,且有盛裝、便裝之分。十八歲到二十歲的青年,在婚嫁、盛大節日或宗教活動時才著盛裝;中年以上的婦女僅在入殮時穿。平時只需穿便裝,但三塊銀釵必不可少。盛裝,頭飾需大量絲帶、各種紗帶、挑有花卉的白布,更有造價昂貴的銀首飾;上衣用絲帶鑲邊,叫補襟衣。衣不論套,而論“冊”,上衣一冊為五件或七件,內兩層為單衣,最裡面的是白色,最長,倒數第二層藍色,外面幾件均為黑色袷衣。盛裝時的銀釵式頭飾極為複雜,要將銀釵固定戴在頭上,得梳四條辮子,後兩條先用紗線系成一個辮根,以便插上一把銀殼梳子;三塊銀釵另用黑布包起的一塊寬約兩寸半、長一尺的薄鐵片(或銀片)連線起來;再用竹殼製成的葉片連線銀殼梳,用線縫好,即構成布包飛長方薄鐵片、銀殼梳子、銀釵三位一體的頭飾。然後依次纏上三條紅、黑兩色的長約一丈的棉紗、絲絨混織的帶子;另有一種特製的兩頭帶絮、中間為紅格的厚布,疊成三層的長方條,纏於額前;為了穩住銀釵和美觀需要,額前還纏以繡花的疊成長方條的白布,前邊包好之後,後頭戴上十支並排焊好的銀簪和一塊銀板(長方形,鑄有花卉、山峰圖案)。銀板下端焊四個小銀鈴,在插上兩支別致的小銀簪,與十支銀簪成70度角,自上而下穿過銀殼梳;最外邊纏上一條穿有銀制的長筒形(兩頭共九個)的軟珠子,結上五彩絲絮的帶子,從前邊向後戴上,用針插穩。至此便算全部頭飾戴好。頭飾用品工藝十分精細,色澤鮮艷、華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盛裝的上衣無扣,需系腰帶。腰帶用黑布製成,兩頭繡花,有七層花,也有五層花的,圖案多擬動植物形狀,較原始;底邊用絲編織成狗牙花,酷似一顆顆鋒利的狗牙。腰帶兩端分別穿綴十八顆銀珠,結上彩絮。系好腰帶後,還要外系綢(緞)制圍裙,圍好的絲帶也穿有銀珠。茶山瑤所穿黑色褲子,短而且寬,因此必須穿腳套。腳套製作精緻,穿時還用絲帶繫上。
茶山瑤盛裝時需戴耳環、銀項圈(五個)、棱形龍頭銀手鐲、戒指。戒指一副三個,同戴在中指上,里、外邊者為細圈形,居中者為扁形。盛裝銀器可達三、四斤重,加上各種絲帶,女孩子一身衣飾需用白銀一二百元。

婚俗

茶山瑤婚俗別開生面。接親時,不吹嗩吶,也不抬花轎,更不打鑼敲鼓放鞭炮。而是男方派房族兄弟數人,半夜點火去迎接新娘。女方家裡每一重門都點上一盞油燈,照著迎親房族。房族兄弟吃罷“領情飯”之後,就將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的房族姐妹數人。接親正值午夜,新娘離開村寨是悄悄的,外人幾乎不察覺。新娘到新郎家時,酒席已經擺好,雖很簡單,卻很溫馨。等到旭日東升,新娘新郎就扛著鋤頭下地勞作,遇上外人,雙方已然夫婦。
茶山瑤婚戀也很特別。入夜,情人從大門旁爬上吊樓與姑娘談情說愛。小吊樓在大門外的一側上方,有挑出的一個木欄桿。吊樓通向閨女的繡房,是姑娘與情人相會的地方。茶山瑤把這種戀愛方式稱為“爬樓”。爬樓不是隨便的,如果姑娘不同意,不在欄桿上迎接拉一把,就爬不上吊樓,婚姻也不會成功。因此,爬樓前要先得到姑娘的歡心才行。

民居

自古生活在廣西大瑤山深處的茶山瑤,其住房屋深、門多、牆高,一道房門就是一道防線,高聳的屋牆成了易守難攻的壁壘。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房屋建築又有古色古香的韻味,其建築形式大體分為狹長式和橫闊式兩種。狹長式的房屋大都建在深山裡幾十戶大小的村寨。面闊一間並開正門,室內隔間向縱深排列,從正門到後門有7道門之多。正門是大門也是第一道門,是家族的門面,被視為招財進寶和迎接貴客之門。對開門扇高大厚實,門檻上又設兩扇雕刻彩繪的矮門,天熱開大門通風時,可以防止禽畜入戶。大門兩側掛有木刻大字對聯,大門牆面的屋檐下則畫有七彩畫卷。
茶山瑤民居茶山瑤民居
在大門至內廳的上面用木板鋪成樓層,臥室在二樓,也放糧食和雜物。屋內左右山牆即是戶與戶間的隔牆,在牆中分別開有特殊的小門,鄰居互通,稱“隔門”。隔門平時關閉,遇特殊情況時,村中各戶都打開隔門,變成室內通道,自由來往,整個村寨就是一座城堡。
橫闊式的房子,一般建在人口聚居的河谷平壩。三間房橫排,左右房開窗,作為臥室和工具室;中間正屋開大門,作為廳堂。屋後設廚房、畜欄雞舍,有的耳房作廚房,禾倉有的在屋內,有的則在屋旁另建。

地方習俗

“做功德”簡述
茶山瑤崇拜多神和祖先神。 茶山瑤的“ 做功德” 既有崇拜鬼神之儀式,又有文化娛樂的場面。
從前,在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的情況下,每隔十二年或十五或十八年的秋後便聯村舉辦為期三天的酬神大典,人們盡情飲酒作樂。但這種大典,人生很難躬逢一次,能耳聞目睹者,算是幸運的。現根據一些老年“ 幸運者”的口述,將其全貌簡介於下:
架橋請神首先是架橋。架橋由師公擇日,請能工巧匠架功德橋,這是“ 做功德” 前要辦的一件重要事情。因為是功德橋,特別講究美觀和宏偉。解放前,在金元鎮架的一座功德橋很費功夫,先用三根粗而長的大杉木橫架在河流兩岸的狹窄處,再用杉木板鋪設橋面,寬約六尺,橋兩旁設柵欄,還要在橋上豎亭蓋青瓦,略似三江的侗族風雨橋。橋成,則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剪彩頌經祭橋,任何人不能通行。架設這樣漂亮的橋,不完全是為了迎神,也為了交通的方便。設神壇在功德橋附近的田垌中,先起大敞極,再設神壇。神壇築好後,要立數桿紅白黑三色的蟠,紅蟠上寫天堂里善神之名,黑蟠上寫惡鬼之名,白蟠上寫祖宗之名。其中,所祭的幾百個補鬼,簡直可稱聚價道天數神鬼於一堂。請神大典開始的那天凌晨,由首席師公主持祭橋,擺上豬頭、雞、酒,點著香火,然後誦讀經文,呼喚神靈的姓氏,最後鳴炮、敲鑼打鼓,大有群神駕臨之勢。
滑稽小戲 在當天的祭典中,最精彩的是師公“ 跳神”,實為舞蹈和滑稽小戲的表演師公身著紅袍長裙袍,袍上繡有龍鳳和花卉的圖案,裙上鑲著耀眼的玻珠,額頭上戴著一種形狀如瓦的紙殼,上面畫著補像,跳戮哪種神就抓哪種神像,以示其降臨。舞蹈形式分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和集體舞四種節目,有女游舞、蝴蝶舞、三元舞、功曹舞等,這些舞蹈都有一定的規範和程式,舞步輕鬆自如、柔和秀氣,雙膝的顫腳步有蹲顫步、分離的了字步,手部動作較豐富,有雙手關晃手、單開關晃手、單山膀彈袖、挑擔、單拍腿等。一些技巧性強的快速舞蹈,今已失傳。師公舞均用蜂鼓瑤話貝、大皮鼓、鑼、釵竿打擊樂器伴奏。道具有短劍、刀、棍棒、彩巾和彩紙等。滑稽小戲是師公們在舞蹈間隙自編自演的遊戲,有頌神、迎賓、勞作和出獵等內容,並用瑤話對唱,語調生動詼諧,很能逗人歡樂和發笑。
艷服祭典“ 做功德” 設艷麗服飾祭典日,這天各人服飾十分講究,一為了悅神,二為了走親會友,三為了戀情,四為了競賽手藝。(一)男服飾特點是緊身的黑綢緞衣褲,著白色襯衣,衣扣多且密,留長髮挽髻於頭頂,用黑色長帶纏裹,使其成為兩個繡著的花紋的帶層頂豎,再插上三根銀釵,體態特別英俊。(二)姑娘們的裝飾則相對艷麗,僅三塊瓜形長約一尺五,寬約寸銀頭釵就有兩斤重,項圈、耳環、手鐲全是銀的,前額圍一般寬約寸的大紅彩帶,腦後掛一塊雪白頭巾上衣五件為一套,裡面一件最長,是白色,外面一條最短,是黑色,第二件是藍色,第三、四件均為黑色,每件衣服都用大紅彩帶鑲邊,前幅下擺較大;穿著時,讓每一件衣服都有層次地外露,並使之交叉為對稱的角度,極富美感;下著長或短褲,腳穿鳳尾鞋,小腿套上鑲有紅花邊的黑色腳筒類似綁腿,再用彩帶繫緊上端,使膝部外露,這是平時便於爬山的打扮。當然,也有不喜歡露膝的。這些美麗的服飾均出自茶山瑤婦女的巧手,只有銀飾才請本族男匠製作。(三)中老年婦女的服飾和大姑娘們相似,不過色彩不那么鮮艷,多用紫青色,但仍富有特色。(四)每個兒童都有一頂用彩帶製成的方形帽,帽沿鑲上銀羅漢,四角吊上長串玻珠,顯得活潑可愛。小姑娘的打扮和大姑娘差不多,但有三根七、八寸長的頭髻要橫插於頭頂,樣子輕巧俊俏。
走親會友 “ 做功德” 的村寨,家家戶戶備有豐盛的酒肉,或邀請近親遠友前來歡宴於一堂,或應邀走親串寨痛飲於一室。人人以誠相待,廣交知已。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走親會友不限於本族本姓,鄰近他族異姓都在友好交往之列,增進了民族團結和友誼。戀情男女青年碰上“做功德”,可以利用這種大集會進行談情說愛,唱香哩歌交心,互相傾慕後,女方贈給男方一塊包頭巾或一雙布鞋,男方回贈銀制手飾,雙方若相愛後,要經雙方父母允許,方可結成終身伴侶。但也有因“門第” 不相稱或“八字不合”而不能成親的。
“做功德”來源
茶山瑤先民認為人丁不安樂、五穀六畜不豐旺是由於“ 鬼和神”作祟,故“架了注度大路橋”、設神壇、迎神拜祭,以求“得平安”、“得安樂”,年長月久,逐漸演變為“做功德”習俗。可知,“做功德”的源頭當出於原始宗教。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進入階級社會,瑤族原始宗教也隨之逐漸演變,自發的宗教發展成為人為的宗教。這就是說,反動統治者為了奴役瑤族人民,便對原始宗教進行欺騙性的改造,使它成為麻醉劑,而茶山瑤民苦於無法擺脫反動統治者的壓迫剝削,也不自覺地服用這些麻醉劑。茶山瑤民在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和殘酷的剝削下,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露營”生活。比如,十多歲的姑娘沒褲子穿;五口人蓋一床爛成五六塊的棉被;白天勞動,冬天晚上烘火過夜;一年吃三、四個月的野菜樹皮。在反動統治、人吃人的社會裡,你會上天入地,也逃不了反動統治的壓迫和剝削的。反動統治階級千方百計地挑撥民族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製造各種反動的理論來毒害廣大人民。如宣傳什麼瑤人和獸類性格一樣野蠻,野獸吃人,瑤人也吃人,“要世上安寧,必須征服瑤人”等等。既然“ 會上天入地’ 也擺脫不了做牛當馬的困境,瑤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幾百個神鬼”身上,以求得到精神安慰。這就是“ 做功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茶山瑤的“ 做功德” 能夠世代沿襲,尚有以下原因。首先,它受到原始社會群婚制的影響。這種群婚制殘餘是隨著歷史的車輪帶進階級社會的。在三天“做功德”中,來自遠近各村的青年男女,一般可在對歌中自由尋找戀愛對象。其次,民間文學起了推動其發展的作用。茶山瑤有很多優美生動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茶山瑤民要求自由、平等的心理、感情和願望。比如婆分勻仙姑下凡的故事。這說明了民間文學對“ 做功德” 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