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舞

蝴蝶舞

蝴蝶舞始於順治年間從宮廷傳到豐寧黑山嘴鎮八間房村,原名“背阿哥”,為宮廷太監哄八旗貴族子弟玩耍時所創的一種舞蹈。自傳入八間房村後成為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前由4個男壯人和4個5~6歲的兒童共同表演,到如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豐寧蝴蝶舞
  • 地理標誌: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黑山嘴鎮八間房村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豐寧蝴蝶舞流傳於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黑山嘴鎮八間房村,是滿族民眾非常喜愛的民間舞蹈。相傳,清定都北京後,派滿八旗有功軍士來此圍墾,當時有八戶八姓,故該村成為八間房。
豐寧蝴蝶舞表演共需8人,四名兒童扮成蝴蝶,戴蝴蝶帽,穿蝴蝶衣褲,四名成年男子扮演滿族青年(俗稱“騎著”)。表演時,四名兒童站在“騎著”的肩或頭頂上,模範蝴蝶飛舞的各種動作,還有做出許多高難度的特技動作,全程表演只憑兒童和成人之間嫻熟的技巧配合而成。蝴蝶舞表演分兩種形式。一是廣場表演,一是五代表演。廣場表演時,蝴蝶只是站在“騎著”的肩上或頭頂,展開雙臂或單臂做“雙展翅”或“單展翅”,或即興做些其他動作,“騎著”則巡場,旋轉上肩,跑圓場,平衡速跑平衡慢步行進;舞台表演時,4隻蝴蝶在同一時間,同一方向,做同一動作造型,如“童子拜佛”、“金雞獨立”、“群鴨戲水”、“哪吒鬧海”、“蘇秦背劍”、“鯉魚打挺”、“蝴蝶展翅”、“喜鵲登枝”等技藝性極高、難度較大的特技動作。
蝴蝶舞用吵子會伴奏,曲牌有《緊急風》、《四五頭》、《得勝令》、《柳新年》、《夸腔》、《激腔》、《舌番子帶串鈴》、《單出頭》、《雙出頭》、《古柵子》、《鳳秧歌》等。樂器主要有嗩吶、鐃鈸、手鑼、大鑼、堂鼓、笛子等。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藝術受到極大影響,使蝴蝶舞中斷10多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年中全會以後,縣文化局派專業人員深入八間房村,組織恢復蝴蝶舞並傳承下去。民間藝人陳安友找到張桂全、齊元峰、齊九昌等老藝人會議整理。此後,蝴蝶架子又增加4人,孩子又增加4人,共8人。管樂伴奏也進行了細緻的挖掘整理與精心保護,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得到傳承與發展。蝴蝶舞至今作為民間傳統的表演曲目,曾先後參加過省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開幕式、承德市9.18國際攝影大賽開幕式等。
1999年八間房在民間花會改革創新中成績突出獲創新獎。
2002年,八間房村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北省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蝴蝶舞被列入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安友被評為蝴蝶舞的傳承人。
2009年,趙書貴、齊興海被批准為蝴蝶舞市級傳承人。
2013年,於興龍被評為蝴蝶舞市級傳承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