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故城

在今莒縣果莊鄉茶城村前有一遺址,因現處莒縣果莊鄉茶城村前,所以《莒縣文物志》稱之為“茶城故城”,並判斷是春秋故城。考之史書,春秋莒國並無“茶城”邑名,筆者認為此遺址應為春秋時期莒國的“蒲侯氏”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城故城
  • 出處:屬春秋時期莒國的一個城
  • 春秋故城:莒縣文物志
  • 春秋莒國:茶城
“蒲侯氏”的出處,茶城遺址並非且於城遺址,茶城遺址應該是蒲侯氏故城遺址,

“蒲侯氏”的出處

“蒲侯氏”屬春秋時期莒國的一個城(古籍中稱“邑”)
茶城西望雪山茶城西望雪山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今摘錄如下:
齊侯還自晉,不入。遂襲莒,門於且於,傷股而退。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魯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齊侯(齊莊公)從晉國回到齊國,沒有進入齊都臨淄,轉而又襲擊莒國,在攻打且於的城門時,齊侯因大腿受傷而退下。第二天,齊國軍隊集中到莒國的壽舒。齊國的杞殖、華還,用戰車裝載著甲士,夜晚進入且於的狹道,露宿在莒國的郊外。第二天,齊國的軍隊和莒子(犁比公)所率大軍在蒲侯氏相遇。莒子送給他們重禮,讓他們不要死戰,齊國人不肯。於是,莒犁比公親自擊鼓,攻擊齊軍,殺死杞梁。莒國與齊國媾和。
可以看出,在這次戰役中,齊軍攻打了莒國的兩座城池:且於和蒲侯氏。這就是“蒲侯氏”的出處。

茶城遺址並非且於城遺址

民國《重修莒志》卷十八《古蹟上》記載:且於城“在莒縣西北六十七里。”推算其里程,即今莒縣果莊鄉的茶城遺址。今人也有持此觀點者。筆者以為此說不確。
其一,且於城是春秋莒國最西北部的邊防城池,如果把且於故城定位在茶城遺址,則春秋莒國西北部的地域也太狹小了。我們可以推斷,齊國攻打莒國的路線是:由西北向東南,自穆陵關西南進入莒國,遇到的第一關是且於城,於是齊國軍隊襲擊了莒國的且於城。
其二,還有一個春秋城邑是需要說明一下的,就是莒、魯長期爭奪的東鄆城,據《沂水縣誌》記載:東鄆故址在今沂水縣東北20公里處的徐家榮仁村。這個遺址的位置,如果站在莒縣境內的天寶村來看,約位於天寶村的西北約15公里。由於這裡是莒、魯兩國長期爭奪的地方,所以,莒國的西北部地域可以定位在沂水縣徐家榮仁村附近。由於魯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的東鄆城已經被魯國占據,所以,齊國自穆陵關西南進入莒國後,並沒有攻打已經屬於魯國的東鄆城,而是繼續南下,進攻莒國的且於城,即今莒縣碁山鎮西楊家莊村的春秋古城——且於城。《莒縣文物志》記載:“在天寶鄉西楊家莊子村西,有大量周代繩紋陶片、磚瓦等……可能是莒國的且於城。”這一觀點,筆者已經在《且於故城考》(見《碁山鎮志》“藝文”編)一文中進行了論證,在此不再贅述。
因此,茶城遺址不可能是且於城遺址。

茶城遺址應該是蒲侯氏故城遺址

從《左傳》記載分析,齊師入侵路線是自北向南,蒲侯氏應在且於城之南,杜預註:“蒲侯氏,近莒之邑。”而註:“且於,莒邑。”卻沒有說且於與莒城較近,由此推斷且於離莒城比蒲侯氏遠。齊莊公的主要目標是入侵莒城,他不可能繞過莒城到莒城之南,所以蒲侯氏只能在且於城和莒城之間的莒北地域內。茶城遺址恰巧符合這一地理位置。
又據嘉慶《莒州志》載:“茶城在州西北,果莊集後,土城,高五、七尺,南北兩門。”茶城故城既然有南、北兩門,則城南、城北便有道路,出北門向北則可達且於城,出南門向南則可達莒城。若此城有失,則莒城危矣。因此莒子在這裡與齊軍決一死戰。考察今茶城村的地勢,東有河流,西有高山,由且於城南侵莒城,必經今茶城村附近,茶城故城當為蒲侯氏邑。再分析其路程和時間,今天寶鄉西楊家莊子村(且於)與果莊鄉茶城村(蒲侯氏)之間相距不足三十里路,齊師天黑後沿小路行軍,天亮之前足可到達,所以路程和時間並不矛盾。?
又據中華書局版《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註:“昭十四年傳有莒大夫茲夫,號蒲余侯,疑蒲余侯即蒲侯。”先秦時期,以邑為姓或以邑為號的例子不勝枚舉,楊伯峻之說可信。據《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蒲余侯與莒公子鐸共同趕走了莒郊公,而立莒共公。可見蒲余侯在莒國政治舞台上地位之高,同時又說明他所駐守的蒲侯氏邑在當時是軍事重邑。這與《莒縣文物志》所載:“(茶城故)城周點將台和烽火台猶存”互為印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