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魚科

茴魚科

茴魚科(Thymallus)是指幾種像鱒的魚類的統稱。產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體銀紫色,長約40公分(16吋)。鱗大,眼大,口小,牙細弱。背鰭帆狀,色彩鮮豔,具20∼24鰭條。以昆蟲為食。春季在淺水區產卵。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食用價值,本科物種,

形態特徵

體形長而側扁。吻鈍而短,上下頜各有1列細齒。眼大。細小,排列很密。背鰭長且高,呈旗狀,背緣圓凸;脂鰭小,位於臀鰭基後段上方;雄體的背、臀鰭較雌體為大。體背部黑紫色,體側上方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期色彩鮮艷;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紅色斑點,背鰭上有2~4條縱列的紅褐色斑點;幼魚體側在側線上方有一列大斑點。
主要捕食昆蟲、蛹、蠕蟲和甲殼動物。分布於北美、俄羅斯西伯利亞水系和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為冷水性底層魚類。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為主。

生活習性

茴魚科(Thymallus)幾種像鱒的魚類的統稱。產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體銀紫色,長約40公分(16吋)。鱗大,眼大,口小,牙細弱。背鰭帆狀,色彩鮮豔,具20∼24鰭條。以昆蟲為食。春季在淺水區產卵。北美一些地區溪流污染,使這種食用魚的數量減少。有人將茴魚畫為茴魚科(Thymallidae)。
茴魚科魚類一年四節都在捕食,只有產卵期進食性稍差一些。茴魚科的食物以水生昆蟲及螺等軟體動物等為主,也捕食一些小魚。夏季則喜歡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及飛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過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見幾條茴魚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層,轉動著眼睛緊緊地盯著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飛蛾。一旦有飛蛾濺落水面上,還沒等到被湍急的水流沖走,立刻會有幾條茴魚同時衝上去,被其中一條茴魚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茴魚仍在冰下不停止攝取食物,以補充營養,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茴魚屬常年進食,而且十分兇猛,是溪釣的極好對象。
茴魚科為冷水性山溪棲居的魚類。冬季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主食動物性餌料,多在夜間攝食。產卵期較早,約在4月末~5月初。4冬齡魚約240毫米。為名貴的食用魚類。

食用價值

茴魚科
紅燒茴魚
原料:茴魚500克。
調料:蔥段,薑片,黃酒,老抽,糖,胡椒粉,味素,麻油,精製油,生粉。
製作:活茴魚殺後洗淨,切成塊狀,入沸水略燙一下,洗去表面污物。將炒鍋置於旺火加熱,倒入食油燒熱。將茴魚排放鍋內略煎一下。入蔥、姜、酒、老抽、糖、味素、胡椒粉、水煮開,用小火燜熟後再用大火收汁到稠濃,淋麻油就可以起鍋裝盆。
特點:色澤紅亮,口味鹹中帶甜,軟糯濃郁。
綠茶北極茴魚
1,北極茴魚剝好,煎至8分熟。
2,將上等茶用滾開水泡開,茶湯不必多。
3,將茶葉撈出,過油,炸至出茶香,撈出後放在魚身上。
4,把茶葉汁配入鹹淡味料,勾芡,淋在北極魚上。即成。
特點:茶香、魚香,渾厚古樸,香醇誘人。

本科物種

茴魚科在我國有三種亞種:黑龍江茴魚,產於黑龍江流域;北極茴魚,產於額爾齊斯河流域;鴨綠江茴魚,產於鴨綠江上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