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莊鎮

范莊鎮

范莊鎮(FanzhuangZhen) 面積89.40平方千米,人口24501人。鎮政府駐范莊。轄范莊、孝友、常信營、南莊、曹莊、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莊、賢門樓一村、賢門樓二村、賢門樓三村、賢門樓四村、解家寨、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秀才營、小寺莊、東朱家莊、大夫莊鄉(前進村、永進村、高峰村、五星村、三中村、健全村、勤勞村、人民村),共36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莊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下轄地區:孝友、常信營南莊
  • 政府駐地:范莊
  • 電話區號:0311
  • 郵政區碼:051530
  • 面積:89平方千米
  • 人口:24501人
  • 車牌代碼:冀A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概況,農業結構,旅遊發展,城鎮建設,精神文明,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范莊鎮以其駐地而得名。1984年復置鄉,1988年改鎮。

行政區劃

范莊鎮(FanzhuangZhen) 面積89.40平方千米,人口24501人。鎮政府駐范莊。轄范莊、孝友、常信營南莊、曹莊、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莊、賢門樓一村、賢門樓二村、賢門樓三村、賢門樓四村、解家寨、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秀才營、小寺莊、東朱家莊、大夫莊鄉(前進村、永進村、高峰村、五星村、三中村、健全村、勤勞村、人民村),共36個行政村。
范莊鎮政府

經濟概況

抓引導,重投入,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全鎮現有個體工商戶400個,工業企業383家,其中50萬元以上37家,百萬元以上l5家,范莊鎮擁有趙縣最大的包裝製品小區,現有包裝企業45家,其中凱信公司年產值超千萬元,擁有4條紙箱生產流水線,是趙縣最大的包裝製品公司,同時擁有機製冷庫202座,是趙縣最大的冷庫群之一。

農業結構

科技引導,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范莊鎮農業以梨果生產為主,年產梨果4.7億公斤,當前,為提高梨果生產的經濟效益,現已建成精品梨園1.2萬畝,並實現了梨園的規範化管理,嫁改黃冠梨600畝,發展大紅袍石榴100畝,京亞、亞都蜜葡萄150畝,種植香菇10萬袋,發展小尾寒羊波爾山羊8000隻,白燕100對,擁有梨果新品32個,曹莊綠色無公害高級精品梨示範園120畝,並與市果研所合作建立了占地100畝的南莊梨果新品種科技示範園。

旅遊發展

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范莊鎮充分依託萬頃梨園的資源優勢,加大旅遊業的開發力度,作好了“春花、夏綠、秋果、冬雪”等自然景觀的開發,在南莊建立了觀花樓一座,方便觀光的遊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花賞葉。每逢梨花盛開之季,漫步在香氣撲鼻的梨園中,大有“進梨園勝似進氧吧”、“入梨園宛如畫中游”之感,並協同旅遊局投資10萬元,在南莊建設梨園度假村。同時,力爭完成龍文化博物館—座,從而使民族文化、梨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

城鎮建設

突破常規,多策並舉,小城鎮及市場建設力求更大發展。范莊鎮按照“南商貿、北工業、中居住”的總體思路,採取“誰投資、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的辦法,使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新發展。到目前為止,投資900萬元在鎮南路兩側新建商貿樓45座,計2100平方米,使兩側商貿樓總數達到82座,在梨鄉商城內新建商貿樓4座,計1500平方米,投資80萬元,並且投資100萬元在商貿城內建成一座信用社營業大樓。北部的南莊工業小區,投資50萬元的包裝製品交易大廳及交易大樓,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中部居住區內,新建商貿式住宅樓5座,面積2500平方米,投資金額達100萬元,從而使中部居住區的居民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為突出梨鄉商貿旅遊特色,我們將構築城建新格局,逐步使范莊成為物資商品集散地,逐步使之成為集商貿、旅遊為一體,獨具梨園魅力的現代小城鎮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
范莊鎮以“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思想政治紅旗村”的創建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新風進萬家”活動,努力作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摒棄不良習氣的影響。通過大力推進殯葬改革,提倡火化,大大遏制,了農村陳規陋習的蔓延。同時,把學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切實抓好教育工作,順利通過了省普九驗收。在計畫生育工作中,范莊鎮圍繞優生優育、計畫生育政策法規等內容,在各村建設了婚育知識長廊,積極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的宣傳活動。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I作中,我們始終把社會安定、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放在重要位置來抓,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多年來,全鎮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無上訪案件發生,社會治安良好。
范莊鎮范莊鎮

風景名勝

范莊鎮龍牌會
新時期中國民俗學調查的重鎮——范莊傳統社會的鄉村廟會與人們精神生活、社會組織、經濟交流、社會交往、道德教育、審美娛樂、空間生產、自然節令、農耕生產等緊密相關。鄉村廟會不是專指鄉村市集或者說廟集,而是有著代表神靈的塑像、畫像等聖畫像、供桌、祭品等在內的廟宇或神棚等特定空間,有著組織和信眾,有著許願還願、敬拜、求乞、唱誦等用言語和行為表述、進行的與神靈溝通、交易、互惠的信仰實踐,並以之為核心、源點,有著香菸、鼓聲、紙、焰火等象徵符號,集多種娛樂以及市集交易於一體,一年一度定期舉行的地方群體性慶典。
范莊鎮龍牌會范莊鎮龍牌會
近百年來,鄉村廟會一直是中國民俗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的民俗事象。由於顧頡剛等老一輩民俗學者在1925年對北京西郊妙峰山廟會的調查,並隨後編輯出版了《妙峰山》一書,也由於妙峰山地處京郊,妙峰山廟會與上層統治者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多重關係等多種原因,妙峰山一直在中國民俗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乃眾多中國民俗學者心目中的“聖地”,“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象徵”,並有著推動中國民俗學事業發展的“情感動力源”的多重屬性。近百年來,對妙峰山的調查研究也就“行行重行行”的綿延不絕。
改革開放後,在學術地位上能與妙峰山媲美,在中國民俗學界幾乎同樣重要,並對學界研究產生廣泛影響的就是這個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的小鎮——范莊。除了後文將要提及的范莊當地人對龍牌會不同價值的認知和挖掘等多種因素之外,這種學術興趣不僅與范莊距離北京僅約390公里,方言易懂,交通便利有關,更主要的是重田野的學術研究向日常生活轉型的使然。同時,它也是為了與積澱已深的東南沿海民間信仰研究對話,從而更為全面的認知中國民間信仰,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學者們能夠並勢必進入華北腹地進行研究的結果。自從1990年代初期以來,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廟會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單位的師生,各級新聞媒體的記者都會前往調查。同時,它也吸引了社會學、人類學相鄰學科的不少學者以及外國學者前往調查研究。這些研究者都以龍牌會為例,剖析當代的中國農村社會。
范莊鎮龍牌會范莊鎮龍牌會
范莊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的趙縣(古趙州)。趙縣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安濟橋)和源出於漢,今天佛名遠播的柏林寺。范莊在縣城東16.5公里處,也是同名的鎮政府的所在地。今天,這裡交通方便,是束(束鹿)趙(趙縣)公路、藁(藁城)范(范莊)公路的交匯處。便利的交通使得今天的范莊不僅僅是趙縣僅次於縣城的第一大鎮,其集貿市場也名列河北省十大鄉村集貿市場,范莊也因此成為趙縣東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范莊是多姓村,有武、劉、王、羅、李、田、邢、谷等約30個姓氏,其中武姓是大戶,其次是劉姓和王姓的人口要多些。儘管華北鄉村的宗族觀念較南方要淡薄得多,但對於戶數較多的姓氏而言,人們基本上還是聚族而居。由於地處平原,村落街道較為規整,成井字形分布。武姓主要分布於范莊村東頭,劉姓主要在村西北角,王姓主要在村西南角,其他小姓氏則散布於村中各個角落。根據2001年的最新統計,范莊有5,205人,耕地面積4,129畝,農民人均純收入2,933元,比全縣人均純收入3,030元低47元。 過去,地處滹沱河故道的范莊受時常改道的滹沱河的影響,一直都是生態條件惡劣的地方,旱災、水災、雹災、蝗災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旱災稍多於澇災。根據光緒年間的《趙州志》卷1“山川”記載,滹沱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鹹豐九年。在改道後的沙壤質潮褐土上,人們慢慢地培育發展起了成片梨樹,並在近一百多年的時間,完全發展成為以梨生產為主的果林區。梨不但是今天范莊人賴以延續的命根子,也是當地人認知、評判村內外世界的思維工具和載體,並在相當意義上影響了當地的自然景觀、人們的婚姻範圍、婚姻模式和廟會生活制度。但與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情況相反,由於今天梨的滯銷,范莊梨農的收入已經低於趙縣西邊農民的收入,不少人家得靠過去的積蓄繳納稅收。如同多數華北村莊一樣,歷史上華北連年不絕的征戰使范莊村落歷史的集體記憶呈斷裂狀。今天的范莊人對自己村落歷史的集體記憶只能追溯到明初。范莊的大戶武氏家族1930年所修祖傳舊家譜和1994年修的新譜上都說,武氏在明初先由山西洪洞遷至贊皇縣,再從贊皇縣遷到了范莊。但由於家譜中的疏漏和中斷,如今從家譜中只能看到十代人。其他姓氏則大約是在此後因不同的原因,從不同的地方,紛紛至此。至於明代以前的范莊歷史,就無從查考了。雖如此,今天的村中長者對近百年的情況,還有著較為清晰的記憶。
范莊鎮龍牌會范莊鎮龍牌會
在人們的記憶中,1940年代,范莊還有寨牆,寨牆外有壕溝,現村中還有地名叫“寨壕地”。那時,村中還有奶奶廟三官廟老母廟龍泉寺玉皇廟真武廟龍王廟和兩個五道廟等8座村廟的遺蹟。這些村廟多沿寨牆分布,在其內外。雖然這些村廟規模較小,一般就一間小屋,但卻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表達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生死、生命的關注,對生活空間的想像與建構,對“我”與“非我”的分類。村廟雖然沒有了,與村廟相關的事件、記憶則殘留在今天范莊人的言語中。
三官廟在村東,龍泉寺在村西,故人們仍然常用“東至三官西至龍泉”來說范莊的大小。龍泉寺供奉兩尊大石佛,據說是范莊最為宏偉的廟宇。在“中華民國大改良,拉倒廟宇建學堂”的年代,龍泉寺也被改建為學堂。奶奶廟在村東南,主要供奉送生奶奶、斑疹奶奶、眼光奶奶三位保佑生育和孩子健康成長的女神。五道廟是人死後報廟的地方。過去,范莊規模較大,村東、村西各有一座五道廟,人們就近報廟。“五道多了死人多”。人們常說,范莊只要死了一個人,不出三天一定就會再死一人。東西五道也就相繼有人報廟。真武廟在村西北。在范莊,對於道教中祛除邪魔的真武有是北極星的說法,人們常說“真武天天見”。龍王廟在村東北,與曾經流淌此地的滹沱河有關,也與求雨有關,龍王廟供奉的是多數國人熟知的能呼風喚雨的龍王。除五道廟外,其他六座村廟以往都有自己的會期。雖然這些廟並不一定大規模過會,但是到時間,本村人會紛紛前往燒香上供,許願還願。現今,在奶奶廟和老母廟的舊址,村內行好的人們還分別在四月十八和二月十九小規模過會。到1960年代,所有這些村廟都被先後毀去。今天是范莊鎮規模最大的,那時也就有的龍牌會則與這些村廟沒有關係,而是每年在村中大的空地上搭棚過會。 另外,不但有佛教、道教以及近兩百年來在趙縣傳播的天主教對當地人的影響,華北的民間宗教一直都流派眾多,十分駁雜。1950年代,由於政府強制性地取替華北大量的“會道門”,反而使得在一定意義上,這些民間教派對當地人的生活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事實上,諸如范莊這樣普通的多數華北村莊都是多種信仰共存並相互競爭、吞食,從而充滿張力的社會空間。1965年“四清”時,大夫莊(范莊東邊4公里)四清分團曾對大夫莊“會道門”進行了徹底清查。根據四清分團的記錄,大夫莊那時有聖賢道一貫道、如意道、普濟佛教會九宮道道院等多種民間教派以及天主教、耶穌教的信徒。范莊的情況可能要簡單些,根據武文祥等人的回憶,過去范莊也有宏陽教、如意道等多種教派的成員。今天,雖然沒有了這些教派的分支組織,但范莊同樣有“傳福音”等不同的信仰在播布。
由於鴉片戰爭以來,天主教主要是伴隨堅船利炮,在種種不公平的特權庇護下傳入,早期信教人群的複雜和動機的多樣,當今宗教政策對制度性宗教的寬容和對本土信仰的遏制,多數人仍忙於生計、重現世等多種原因,在趙縣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天主教仍是在相當有限的範圍內傳承,當地人習慣將天主教徒稱為“奉教的”。由於包括天主教、傳福音在內的其他信仰都是秘密傳播,范莊歷史上也沒有天主堂,所以很難確切地統計現今其他信仰者的人數。這也使得本土信仰的“行好的”處於顯性層面,並由於龍牌會的彰顯使其他信仰者在相當意義上處於隱形狀態。
范莊大多數村民並未加入各種會道門或其他宗教,而是供奉在他們看來對其生活有益的神靈,這些人他們自稱為“行好的”、“行善的”。對這些神靈的供奉,直接影響到了家居的景致。進入一個行好的人家,外來人會在其家居基本相同的位置發現這些世代供奉的形制不一的神靈。改革開放使當地人的經濟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今,范莊人的家居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結構,高門大院。但是,在家居相應的部位,人們依然供奉與以往一樣的神靈,院門的鬥神、照壁的土地、灶屋的灶神、井口的龍王、儲藏室的倉官、北屋主房中的各不相同的家神,等等。在龍牌會期間,這些神靈在龍棚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家中的神靈與廟會上的神沒有截然的界限,但卻與佛教經卷、道教寶藏上的佛、仙有著明顯的差別。 由於長期反迷信語境的影響,為了避免有一天給自己貼上搞封建迷信的標籤,虔誠的行好的,尤其是“香道的”就紛紛到柏林寺歸依。在收取一定的費用後,柏林寺也給在鄉野廟宇或自家中燒香拜神的人們發放皈依證。個別被柏林寺拒斥的人則轉而加入了道教協會。同時,作為另一種表明自己行為“合法性”的策略(當然也出於大多數人對毛澤東的敬仰和懷念),從1996年開始,龍牌會期間,行好的也把毛澤東作為神靈供奉,將毛澤東的畫像掛在了龍棚中以及龍棚外,享受人間香火。儘管如此,在調查中,當事人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問,“你說這是迷信嗎?我可是在柏林寺皈依了的!”與行好的隱憂不同,當地奉教的可以自由、公開地前往教堂聚會、禮拜,並很容易恢復天主堂。信仰之間的對立,和在行好的看來不公正的待遇,在一如既往地使同處一地的人群分化,鄉村生活產生裂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發了行好的相互之間的認同、團結。
躋身於地方各級政府中的人,多數都生長在范莊本村或鄰近村落行好的人家中。由於其生長環境,後來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和現有身份、地位三者之間的矛盾,在“民間信仰/民俗/民間文化-封建迷信/陋俗/惡習”這種依然兩可的官方表述面前,作為成年人的他們也就表現出了兩面性:絕不公開參加廟會,尤其是不以公開身份在不可信的或熟悉的人可能同在的神案前去燒香拜佛,求神問卦;私下裡或黑夜異地燒香拜佛,求神問卦,或讓家人代為前往;出於自己個人或所屬階層的利益,需要時就打擊壓制廟會,或者相反,把對信眾來說在實踐層面沒有實質性變化的廟會重新解說或包裝。
還過得去的生活,梨生產的勞動密集型性質,“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行”等傳統觀念的規束,使得當今的范莊年輕人雖然有著更多外出的機會,但多數仍滯居鄉里。所有這些,都從不同層面為當今依然盛行的龍牌會提供了條件。由於與村廟沒有關聯,也似乎與會道門沒有關係,龍牌會反而在范莊傳衍了下來,並在改革開放後,成為趙縣聲勢最為顯赫的鄉村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