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村(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范家村)

范家村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4公里處,東靠永和村,西鄰小李村,南與東呂村、西呂村毗鄰,北與六股路接壤。東區東西長440米,南北寬440米,面積0.16平方公里。

明洪武年間,范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始祖范希朋、范希明兄弟二人,取名范家村。村中有徐、王、高、郝、鄧、李、魏7姓。

截止到2008年,有村民312戶、1078口人,耕地面積1422畝,黨員33名,村“兩委”班子由6人組成,支部村委成員交叉任職,其中書記主任由兩人擔任。2006年以來,村黨支部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按照“民富、村美、風正”的要求,真抓實幹,加快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村黨支部被市委授予先進黨支部,該村先後獲得“精神文明先進村”、“先進民兵連”、“植樹造林先進單位”、“花園式村莊”、“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考核一等獎”、“信用文明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家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面積:0.16平方公里
  • 人口:1078口人
村史簡介,經濟發展,基礎環境建設,文化事業建設,制度規範化建設,

村史簡介

該村位於廣饒城南16公里,據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范姓由山西省洪桐縣遷此立村,取名范家莊,徐、王、李、郝、魏、鄧、高七姓相繼遷入。現有村民316戶,1078口人,耕地面積1422畝,黨員33名。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范家村
隸屬沿革明清兩代樂安縣樂義鄉,1911年樂義鄉樂四保,1914年廣饒縣孝莊,1929年二區,1939年10月益壽臨廣二區,1940年4月廣饒縣二區,1941年6月三區,1942年2月益壽臨廣四邊縣三區,8月廣二區,1945年9月廣饒縣二區,1948年12月二區劉集鄉,1949年10月劉集區劉集鄉,1951年9月二區劉集鄉,1955年10月劉集區劉集鄉,1958年大王鄉,9月東風四社,10月大王公社,1984年7月大王鎮。
1938年王萍介紹李文龍入黨,1946年12月李志學(西李人)介紹王元興,徐清山,魏連三入黨,1947年2月成立黨小組,王元興任組長,1949年6月成立黨支部,王元興任書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土地改革和抗日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入伍青年45名。其中有11人為國捐軀。1940年8月,由王萍、宋立言、張立群等在我村召開模範鄉民眾大會,各村農救會,婦救會、民兵連、姐妹團、兒童團參加,紀念七七事變抗日大會新貼抗日標語,大唱抗日歌曲,歌頌黨的抗日政策,民眾情緒高昂,因走漏訊息,剛散會不見於凌晨被張景岳部100餘人包圍,殺死村長徐好義和村民徐保國,高文俊,郝志強,李辛氏,徐龍海,鄧相文,聶志仁等。5名幹部突圍時犧牲,這就是范家“八六”慘案。
建國後黨組織非常重視經濟發展,不斷完善生產機制,帶領民眾走組織起來的道路,廣大村民朝氣蓬勃,積極勞動,農業方面連年豐收,為國家做出了優異貢獻。1952年7月,社長徐有賢代表我村出席了華東局召開的勞模授獎大會被華東局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棉生產迅速增長,同時積極發展副業,先後建立了磚廠、運輸隊、養殖等項目,收入迅速提高。1994年工農業總收入1210萬元,人均純收入1800元,96%的農戶住上了標準新房,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有汽車兩輛,大小拖拉機24台,機車40輛,93%的農戶有了電視機,高檔電器、家具進入農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加強,村委意識到社會逐步走向老齡化,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敬老密切關係國家和家庭的安定團結和發展,也是關係著弘揚和諧社會精神文明的關鍵。為此,2000年,村兩委不惜投入投資8萬餘元為老人修了康樂苑(老年人活動中心),新建房5間,購置了多種娛樂器械,並規定每年的7月2日為老人節,兒女回家給老人過節報答老人的養育之恩,這一創舉受到商界人士的支持和擁護,縣委副書記李培義親自題詞併到場祝賀,受到了市縣鎮各級政府的好評和表彰,並在全市推廣。
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該村黨支部按照“民富、村美、風正”的要求,真抓實幹,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該村先後獲得鎮級“先進黨支部”,“精神文明先進村”,“先進民兵連”,“植樹造林先進單位”,“花園式村莊”,“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考核一等獎”,“信用文明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拓寬渠道富裕民眾,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范家村黨支部把富裕民眾做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該村資源優勢,引導農民多渠道發展經濟,不斷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利用高速公路兩側種植速生楊加上林帶,共植樹145畝,改善同時綠化、美化了生活環境。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及畜牧養殖業,到2006年,發展蔬菜大棚89個,肉食羊存欄300多隻。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8萬元,固定資產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00元。

基礎環境建設

轉變作風服務民眾,改善村民居住環境。范家村黨支部從民眾關心的道路建設、吃水等基礎設施入手,積極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先後投資55萬元,對村內街道進行了高標準硬化、綠化,修築柏油路將近1600多米,植樹3000多棵,安裝路燈42盞,90%以上的農戶實現了庭院綠化、美化。實行了生活垃圾定時處理,成立了6人組成的衛生保潔隊,配備了垃圾清運車,每天定時清運,確保了村莊長年保潔。建立了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實行戶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定期進行檢查、評比。制定出台了環境獎勵政策,鼓勵實施秸稈還田,保持了“三夏”、“三秋“等農忙季節的環境整潔。

文化事業建設

改進方式教育民眾,倡樹農村社會新風尚。自進入21世紀以來,村黨支部在不斷改善村民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以小康文明村為載體,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搭建文化平台,用先進的文化教育民眾,凝聚了人心,樹立了良好的村風民風。該村總計投資8萬多元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有高標準文化大院、老年活動室、文化娛樂活動中心並配套建設了門球場,檯球場、健身活動室,購置了健身器材,如跑步機,按摩椅等文體娛樂設施。為了年年慶祝黨的生日,不忘黨恩,該村規定每年7月2日是范家村老年人育恩節,這天,兒女向過大節日一樣回家給老人過育恩節,形成了尊老敬老的好風氣,每逢節假日或農閒時節組織開展了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村民的情操,提高了村民素質。

制度規範化建設

完善制度管理民眾,加強村級規範化建設。該村管理科學民主,建立健全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宅基地審批、環境衛生整治、安全保衛等20多項村規民約,用制度保障村“兩委”科學決策,用制度約束村民的行為,使村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黨員民眾參政意識強,凡涉及民眾利益的宅基地審批、街道疏通、重大財務支出等村級事務,讓民眾積極參與,使民眾擁有知情權、監督權。進入21世紀以來,在村班子年度測評中,張莊村班子滿意率超過95%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