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蒿

苦艾蒿是菊科半灌木,軸根型植物。根粗狀發達。莖直立或開展,苦艾蒿具有與禾本科草相似的粗蛋白質含量,富含粗脂肪。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ArtemisiasantolinaSchrenk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蒿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菊科半灌木,軸根型植物。根粗狀發達。莖直立或開展,高25—35(60)dcm,全株密被白色氈毛,基部老枝莖皮呈纖維狀劈裂,具不育枝,長4—12cm。葉片長矩圓形,質地較厚,長0.5—2cm,羽狀全裂,莖上部葉為線狀倒披針形或羽狀全裂。花序分枝開展,排列成較寬的圓錐狀。頭狀花序鐘形,長約3mm,具細梗,長1—3mm;總苞片3層,外層卵圓形,綠色,被長柔毛,中內層長卵圓形,邊緣膜質,中肋綠色。花為同型兩性花,花
冠管狀,長約2mm,瘦果卵形(圖86)。

生長環境

苦艾蒿為超早生半灌木,耐旱,耐高溫,抗風沙。主要生於沙地和沙漠中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間沙質低平地,在較平緩的固定沙壟上生長最盛。是新朋北部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的先驅植物。它能利用早春融雪水和少量春雨,迅速萌生,使沙地水分難以下滲,造成半固定沙丘上的深根性植物白梭梭(Haloxylonpersicum)衰退,草地類型由半流動沙丘上的白梭梭,白皮沙拐棗(Calligonumleucocladum),羽毛三芒草(Aristidapennata)演替為固定沙丘上的苦艾蒿,蛇麻黃(Ephedradistachys),囊果沙苔草(Carexphysodes)以及一年生藜科草本植物組成的群落,總蓋度15—20%。在額爾齊斯河旁階地上的沙丘,由於水分條件稍好,苦艾蒿還可以與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沙生冰草(Agropyrondesertorum)組成荒漠化草原,群落總蓋度可增至20—30%。苦艾蒿春季4月下旬萌發,7–8月開花,9月結實,冬季枯枝保留性較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亞荒漠區,在我國只見於新疆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河旁階地上的沙丘地區,國外分布於原蘇聯中亞地區。

主要價值

苦艾蒿具有與禾本科草相似的粗蛋白質含量,富含粗脂肪,花期粗脂肪含量可達4%以上。其化學成分見表86。苦艾蒿沙質荒漠草地主要是為羊冬春所利用。苦艾蒿在秋,冬,春季對羊的適口性好,能提供較多能量,對於冬季保膘,春季恢復膘情均有重要作用,是沙漠中飼用價值較高的養羊牧草。駱駝不喜食。由於苦艾蒿群落促使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因此要嚴格控制放牧強度,春季轉場宜早,以保護苦艾蒿,使早春生機旺
盛,生長良好,並防止對沙丘沙地的破壞,引起草地沙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