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鼓

苗族花鼓

苗族花鼓源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老年的花鼓師傅說,幼年他們跟上一輩人學鼓時,鼓上都貼有各種鮮艷的花瓣,擊鼓,不準擊落花瓣,這便要上乘的功夫。也許這就是花鼓的由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花鼓
  • 外文名:無
  • 民族:苗族
  • 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起源,花鼓舞類型,所獲榮譽,風格特色,歷史承傳,

起源

瓦窯,位於臘爾山脈的來龍坡山麓,松桃苗族自治縣東南角,東、南、北三面與湖南省鳳凰縣接壤。美麗的烏巢河由北至南縱貫全鄉。這裡地勢平綏,青山綠水,土質肥沃,滿坡滿嶺的油茶四季如春,盛產的大米以獨特的色、質、味享譽四方;這裡交通便利,銅仁、松桃至新寨(即臘爾山),新寨至鳳凰、阿拉營的公路在此交匯;這裡的苗族勤勞聰穎,能歌普舞,創造並發揚光大了堪稱當代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的——瓦窯花鼓舞。在全鄉的22個自然寨,人口6000餘人中,會打花鼓的人數就占95%以上,全鄉共有鼓師2000餘人,鼓手3000多人,可以稱之為全鄉無人不知曉花鼓。
瓦窯花鼓舞起源於何時何事,有諸多傳說,如今有兩則傳說,在當地百姓中流行甚廣。一則傳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位聰明、勇敢、英俊的苗族青年獵手八角大熱,一天在烏巢河邊的森林中狩獵拾得一隻用葛藤根編織的精緻玲瓏的花鞋。八角大熱回到家中,通過舉行隆重的表演花鼓“試鞋招親”比賽活動,終於找到了那位丟鞋的苗家美女,並一見鐘情,結成眷屬。
一則傳說是,苗族花鼓最初叫做“打年鼓”,從臘月二十開鼓,到正月二十封鼓,這段時間正是年關時節,所以叫做“打年鼓”。傳說臘月二十皇帝封印,不上朝坐殿,正月二十日皇帝開印,開始上朝坐殿理政。倘若在其他時間打花鼓,傳到京城,影響皇帝執政,治罪下來擊鼓的人是吃不消的。因此,一年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打花鼓,苗族百姓便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習鼓練藝,普及花鼓藝術。
從以上傳說,後人可以認識瓦窯花鼓舞是同苗族的歷史和生活密切相關,體現苗族百姓追求和平、幸福、富裕的心情和崇尚藝術美的性情。

花鼓舞類型

瓦窯花鼓舞,類型有八十多種。主要有神鼓、戰鼓、年鼓、喜慶鼓、攔路鼓、敘事鼓、生產鼓、日常生活鼓、茶鼓、動物鼓、情鼓、木葉鼓、接龍鼓、送親鼓、迎親鼓、迎賓鼓、游鼓等。每一種鼓中又分為許多種類,比如擺鼓在堂屋裡、院壩中,讓眾人娛樂獻藝的叫“坐堂鼓”;遇上來客,以鼓相邀,有“邀請鼓”等;比如動物鼓中有蛙鼓、猴兒鼓、蛇鼓等;生產鼓則用鼓的形式將耕耘播種莊稼到收割和慶豐收的各個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個場面都有相對獨立的鼓舞。
瓦窯花鼓舞的動作套路一百多種。傳統動作大多是表現祭祀、勞動、生活、武術和摹仿動物形態的。祭祀方面主要有順江放舟、敘事擺古、淑女接龍、彎弓射月、跋山涉水等;勞動方面的主要有耕田種地、播種插秧、割谷打鬥、掮鋤荷擔等;生活情趣方面的主要有拔鬚修眉、掏耳剔牙、穿衣整容、燒茶做飯、謇碓推磨、篩糠簸米、挑花繡朵、淑女梳頭、鋪床、理被、穿金戴銀、情郎推磨、木葉敘情等;武術和摹仿動物方面的主要有金雞報曉、岩鷹展翅、雙風朝陽、猛虎下山、掃地蓮花、雪花蓋頂、鯉魚上灘、飛蝶採花、春燕穿雨、蛟龍出水、鷺鷥伸腿、習武練棍等。這些套路既有表現男子陽剛之美的,也有表現女性細膩秀柔之美的。
瓦窯花鼓,有兩面鼓和四面鼓兩種。兩面鼓共有三人敲打,一人打鼓點,兩人分別敲擊鼓面。四面鼓,是瓦窯花鼓鼓中之王。表演有四人,也有八人,場面氣勢磅薄。

所獲榮譽

瓦窯花鼓舞,自五十年代就打進省城,六十年代進入北亦。改革開放後,瓦窯鼓舞這朵民間文藝奇葩大放異彩,蜚聲海內外,1982年至1986年,瓦窯花鼓舞先後出席了全國一、二、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鼓聲迴蕩在內蒙、廣西和新疆的天空;1987年至1988年先後隨貴州省文化代表團到廣州、西安、淄博、無錫、深圳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表演;1989年6月。參加中國貴州民族文化代表團赴美國參加中、蘇、日、德四國藝術節,鼓藝傾倒了大洋彼岸的觀眾;1989年8月,出席了貴州省首屆民族民間藝術節;在1989年的廣州羊城中華博覽會和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上受到李鵬總理、喬石委員長、李瑞環主席的親切接見;1993年至1996年,先後參加了上海浦東國際旅遊節、西南三省成都燈會、洛陽國際第十二屆牡丹花會等大型活動演出。與此同時,瓦窯花鼓舞多次在湘、黔、川、鄂邊區運動會、四月八、交易等活動上表演過。瓦窯鄉的鼓師手先後給貴州省歌舞團、銅仁地區文工團、思南師範、湖南長沙文工團、湖南文工團、花垣縣文工團、吉首文工團、上海電影製片廠等傳授瓦窯花鼓舞,讓瓦窯花鼓舞這朵文藝奇葩盛開在大江南北的藝苑裡。今天,瓦窯花鼓舞已普及松桃苗鄉,後起的花鼓舞隊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

風格特色

湘黔兩省的苗族都有花鼓,但鳳凰的苗花鼓卻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慢鼓,鼓聲雄壯渾厚。據收集,鳳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種。
鳳凰苗家人十分喜愛自己的花鼓,因為它是苗家人憎愛分明的象徵:清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以鳳凰為中心的苗家人為反抗滿漢貪官污吏,發 動了震驚清廷的歷史上大規模的“乾嘉苗民起義”。在斬殺貪官污吏的進軍途中,苗家人擂起了花鼓,使很多血性的苗家兒女面撲黃沙,流血疆場;當舊中國滅亡, 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苗家人將沉寂多年的花鼓敲起,分得了土地;共和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進苗山,苗家甩掉了貧困,他們的鼓點更加密集,歡迎著來苗山幫 助建設的遠方客人。
鳳凰的苗族花鼓是集舞蹈與體育於一體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它的舞匯極其豐富,步伐手式極為嚴謹,大致可以分為生產型和生活型兩種。生產型 又叫勞動型,它將勤勞的苗家人在生產勞動中的各種粗獷健美的姿態分類有致的組合融於舞蹈之中。如:耙田、插秧、打穀、挑擔……;生活型則是以生活為內容的 各種優美細微情節納入舞蹈,告訴人們:這是洗臉、梳頭、照鏡子……
鳳凰的苗族花鼓有四面鼓,可四人擊打。有兩面鼓,二人擊打。可群體舞,也可單個表演。如數面大鼓齊擂,則氣勢宏大,排山倒海,有如風吹林濤,大河 咆哮。前些年湘黔兩省邊界就曾舉行過幾次大型的紀念“乾嘉苗民起義”活動,鳳凰苗族花鼓就以群體陣容出現,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文藝界專家學者們的青睞。鳳 凰的苗族花鼓由此也曾多次在中央、省級電視台的民族節目中露臉。

歷史承傳

苗家人十分喜愛並看中自己的花鼓,除自娛自樂外,打花鼓還演變成了一種風俗,當作測試未婚女婿智商的一桿公平秤。苗家人文明,自古以來婚姻全憑女 兒自主,很少包辦。當女兒將稱心戀人初次帶進家門,父母則會在家門前擺上一面花鼓,並鼓動滿寨子人都來觀看。這叫“攔門鼓”。若這位“女婿”打得花鼓、唱 得苗歌、吹得木葉,父母便臉上有光、眉開眼笑,滿寨子人都幫著喜歡,這個女婿是合格的。若不然,這個女婿會被親戚朋友扭住耳朵,塗上滿臉的鍋菸灰,烏漆抹 黑地像對待蠢獸一樣罩在一個雞籠里,上面還要頂著一臉盆水……這時定會有人發出嘰笑:好眼力呀!
戀愛中的男女青年,他們不敢偷懶,工余之時,他們都在唱著苗歌,打著花鼓,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