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丹

苗丹

苗丹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漕澗鎮仁山村,由仁山村委會苗丹一組和仁山村委會苗丹二組2個村民小組組成,屬半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丹
  • 行政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漕澗鎮仁山村
村情概況,人口衛生,歷史文化,村名來源,母語地名,古文獻記載,口傳歷史文化,歷史人物,歷史人文古蹟,節日活動和特色文化,宗教文化,

村情概況

苗丹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漕澗鎮仁山行政村,由仁山村委會苗丹一組和仁山村委會苗丹二組2個村民小組組成。東高西低順山嶺建村,東西長約1.8公里,南北寬約450米。位於漕澗鎮南邊,離鎮級行政中心2.5公里;位於仁山村委會東北邊,離村級行政中心1.5公里。東面毗鄰舊州鎮,西面與漕澗鎮仁德村委會嘎窩隔壩相望,南面與仁山村寡地自然村相交、北面與漕澗鎮漕澗村委會硝水塘自然村相交。主要河流有苗丹河,寨腳海拔2062m,寨頭海拔2193m,落差131m。苗丹後山最高峰海拔3459m。該村道路為水泥路和土路,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苗丹河苗丹河
苗丹後山俯瞰漕澗壩子苗丹後山俯瞰漕澗壩子

人口衛生

該村為阿昌族聚居村,村民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仁山壩子仁山壩子

歷史文化

仁山村委會苗丹為阿昌族世居村,有悠久的歷史,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漕澗設嶲唐縣治所,苗丹為古嶲唐縣屬地,明清時期雲龍漕澗土千總阿昌族左(早)氏土司府所在地,明朝至清朝中期為漕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期間為遠征軍提供住所、軍糧、背夫等。
苗丹苗丹
苗丹寨頭苗丹寨頭

村名來源

“苗丹”二字阿昌族母語可音釋為“刀田”之意。從《雲龍記往》可知,古代阿昌族部落酋長苗丹為阿苗之子,同其兄苗南,其弟苗委、苗拓管理四方,被古雲龍州區域內阿昌族稱為四方天王,其子丹戛、丹梯、丹鄧、丹塢、丹講(阿昌族父子連名製取名習俗)。阿苗之後從苗丹父兄子侄開始對古雲龍州廣袤區域長達幾個世紀的統領地位,在民族中影響力較大,阿昌族有祖先崇拜的傳統,故化人名“苗丹”為村名。
苗丹等仁山村各寨苗丹等仁山村各寨

母語地名

苗丹村區域內阿昌族母語命名的特色地名有:丹拱、丹夯、崇齊帕、薩花嘎、嘎蒙撒(嘎瑪撒)、嘎鉀嘛、嘎啦(那)整、浪平子、巴空莫等地。
苗丹茶鹽古道苗丹茶鹽古道

古文獻記載

(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風俗雲龍州》記載:漕澗地多下濕,中分四寨,為早竹、為苗丹、為丹梯、為戛窩,皆阿昌種,早竹南向地頗高澡,漢彝托處為多。西向則苗丹,其人略內順,丹梯為之戶牖,正西戛窩去白沖百五十里則永昌。
2016年衛星地圖苗丹村截圖2016年衛星地圖苗丹村截圖
苗丹等仁山村各寨苗丹等仁山村各寨

口傳歷史文化

三次人口外遷、祭龍求雨起源(喇姓祖先和志崩龍王打老友)、大刀武(舞)起源、早納早細相爭、百姓改左、新寨到苗丹一字長隊搬磚瓦(相傳從磚瓦廠搬磚瓦,又傳土司府搬遷)、土司大道修建和改道、明國年間苗丹青壯年作為遠征軍背夫明光巧遇左姓後人、睡佛士走出漕澗,以及其他故事傳說等。
苗丹等仁山村各寨苗丹等仁山村各寨

歷史人物

苗丹(村名來源歷史人物)、喇姓先輩(阿昌族祭龍求雨專職祭司)、早納(明清漕澗阿昌族土司制度開啟者)、左萬相(漕澗阿昌族土司世系早改左第一人)、林養中(阿昌族首領)、左文偉(苗丹土司府分司騰衝明光土司政權第一人)、林春颺(清武畧騎尉督司)、楊名遂、何郁章等人。

歷史人文古蹟

苗丹觀音寺、苗丹茶鹽古道、明清土司府舊址、明清土司大道、石靠壁、苗丹叫雨坪、崇齊帕(花束水井)、中澡塘、石缸、龍桌子、尖石頭、大石頭、睡佛士足跡、癩蛤蟆石等。
龍桌子龍桌子
苗丹觀音寺遠眺苗丹觀音寺遠眺
苗丹觀音寺古銀杏樹苗丹觀音寺古銀杏樹
苗丹觀音寺古禿杉樹苗丹觀音寺古禿杉樹

節日活動和特色文化

除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八月十五等節日外,還有阿露窩羅節、火把節、嘗新節等傳統節日。阿昌族祭龍求雨、阿昌族大刀武(舞)、阿露窩羅舞、春燈等特色文化。
阿昌族火把節阿昌族火把節
苗丹
苗丹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有佛教、自然崇拜、鬼神之說、本主崇拜等。主要宗教文化活動場所有“苗丹觀音寺”、三神廟等。
三神廟三神廟
田神祭祀田神祭祀
苗丹觀音寺苗丹觀音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