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書田

苑書田,河北安平人。全國勞動模範,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創辦安平縣北郭村農業中學,並任校長。1985年獲國家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堅持教育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自力更生,勤儉辦學。 將畢生的精力獻給黨的教育事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苑書田
  • 國籍:河北安平
  • 民族:漢族
  • 職業: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簡介,投身教育事業,創辦經驗,成功經驗,發展基礎教育與多種形式辦學相結合,升學與就業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與培養社會公德相結合,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拓展學校功能,主動開展多方位服務,家庭生活,從教起緣,關愛學生,榮譽,

簡介

河北省安平縣北郭村農業中學,創建於1964年。四十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為發展農村經濟服務,為當地建設培養人才的辦學方向,在普通國中教育中,用一定比例的時間進行農業技術教育,並以國中後職業教育、成人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初級職業教育。這使北郭農中既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綜合基地,又是生產示範、技術和信息服務中心。學校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辦學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為農村教育改革,特別是為當地農村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各級領導和農民民眾的一致好評。原國家教育部部長何東昌同志曾數次到學校視察指導,並對學校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親筆題詞:“北郭農中的辦學實踐代表農村教育改革的方向”。校長苑書田現年71歲,自1952年親自創辦北郭國小起,把畢生精力都奉獻在學校的發展上,1989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投身教育事業

金秋八月,筆者來到位於冀中大平原腹地的北郭村。它是安平縣北部邊緣的一個村莊。昨天晚上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給悶熱潮濕的空氣摻雜了一絲涼意,莊稼們大口吮吸著乳汁般的甘露,乾旱暫時得到了緩解。田野里的玉米、穀子,手拉著手悄悄地拔節;園子裡,樹上結滿了誘人的果實,讓人饞涎欲滴。村西南便是北郭村農業中學。進入校園,甬道兩旁,垂柳拂地,一排排瓦房分列兩側,甬道深處,矗立著一幢三層的實驗教學樓。甬路兩旁的花壇里,木槿花、美人蕉、月季、芍藥、玉蘭花、牡丹、海棠、紫薇等等在爭奇鬥豔。
苑書田校長就住在實驗樓北側東面的幾間平房裡。當我敲開苑校長的房門,苑校長的老伴張閃老師熱情地把我迎進屋來。苑校長正斜躺在床上,精神有些疲憊。當我和苑校長說明來意,一旁的張老師小聲地對我說:“老苑這身體有些不舒服。”但是苑校長還是直了直身子,示意我在他身邊坐下。苑校長童顏鶴髮,聲音有些沙啞,但擲地有聲。當他再次回憶起學校的發展歷程,講述起自己艱辛坎坷的一生,卻感慨萬千,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四十年前的一天晚上,當時的北郭村黨支部書記苑紅科、大隊長苑跟立踩著月光來到北郭村國小,敲開了苑書田的屋門。兩個村幹部向苑書田傾訴了一樁心事:整個村子9個生產隊沒有合格的會計,有的生產隊里誰買了東西,就把剩下的錢連單據包在一個紙包里,往一個大簍子裡一塞,叫“包包帳”,實際上是一筆糊塗帳。兩個村幹部不忍心再過這樣的糊塗日子,和苑書田商量,能不能為村里培養幾名會計?一貫熱心教育、關心北郭村建設的苑書田一口答應,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讓所有的會計全部合格。於是,有九人參加的第一個會計培訓班在北郭村國小辦起來了。畢業的學生分別擔任了9個生產隊的會計。“包包帳”的歷史結束了。

創辦經驗

北郭村,這個有五百多戶人家的村子背靠瀦龍河,南邊不遠處是滹沱河。這兩條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泛濫為害。大水漫過千里堤,沖刷著堤下的村落,給北郭村留下了西、南兩面千餘畝沙丘,把全村60%的耕地變成了鹽鹼地。解放前,這個村有40%的戶出外逃荒要飯。苑書田祖父那輩被貧困所迫闖了關東,當苑書田國中尚未畢業回到北郭村時,對自己的祖籍產生了深深的厚愛。他發現解放後的農民雖然在政治上翻了身,可是在經濟上還是一貧如洗。白花花的鹼灘上,高粱長的象根筷子那樣細,紅薯面仍然是人們的主食。北郭村總不能守著沙灘要飯吃,要擺脫貧困,讓全村的農民都富裕起來,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沙改鹼,植樹造林,科學種田。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大量的人才從哪裡來?辦會計班期間,苑書田一次次來到村南,望著荒涼的沙丘,一個遠大的宏偉藍圖在心底里漸漸成型:村里應該辦一所培育人才的學校---農業中學。
苑書田將這一構想寫成可行性報告交給了黨支部。黨支部把農中當做一件大事來辦,上下統一思想,經過一番籌劃之後,北郭村農中於1964年12月11日正式開學了。
農中的牌子雖然掛起來了,但苑書田感到壓力沉重,一無師資,二無校舍,三無資金,四無整套的教學規劃。壓力,在有志者眼裡往往是無窮的動力。他到處奔波,首先解決師資問題。兩名有“問題”的知識分子在北郭村找到了用武之地。天津師範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張志義,因出身於資本家,分配到哪哪裡都不願意要。苑書田聽說後,找到縣教育局,把他要到了農中並違背上級部門“只許他勞動改造,不許任課”的指示,讓他擔任了數學、物理兩門課程,成了學校的頂樑柱。另一個被聘用的是醫生苑增壯,因出身富農,一向受歧視和刁難。他父親因病需去北京動手術,他向單位請假要求給父親去看病,領導不同意。苑增壯同父親到北京看病回來後,單位以擅自離職曠工為由將他開除公職。苑書田把他請到學校任民辦教師。當時,縣宣教組多次警告苑書田:“不能任用家庭出身不好又被開除公職的‘壞人’為民辦教師”。苑書田沒有屈服這種警告。在大隊黨支部的支持下,苑書田頂著壓力重用了苑增壯,充分發揮他的一技之長,讓其講生理衛生和藥材種植及加工技術,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學校創辦了小藥房,能生產十幾種藥物。師資是辦好學校的根本,苑書田校長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為了培養合格人才,他冒著風險,聘用了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到農中任教。後來學校分來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師資緊張問題有所緩解,可又出現了新問題。有兩名從師範剛畢業分來的教師,開始不會做飯,不是做不熟就是把飯做糊了。苑書田和老伴商量,讓他倆一起入伙,天天做可口的飯菜。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兩個教師心裡過意不去,堅持要求退夥。苑書田一看實在攔不住他們,就讓老伴一人吃飯,他同兩名教師一塊起火,給他們當廚師,手把手教他們做飯,直到兩人學會了做一般的飯菜。平時,苑書田把農中的教師當做自己的兄弟姊妹。教師病了,主動為他們去請醫生、拿藥;生活上有了困難,熱心幫助他們解決;甚至教師的家屬病了,他也要抽出時間前去探望,為教師們解決後顧之憂;最近,又多方籌措資金給教室、宿舍安上了暖氣、電扇。苑書田常想,農中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不是很理想,當領導的如果沒有一副關心同志的熱心腸,使他們感到有超乎一般的溫暖,那怎么能留住人才?那怎么會從當初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97人呢?
苑校長領我在花園般的校園裡參觀,他像從農中的昨天剛剛走來。在他走過的道路上,樹立起一個又一個追求的目標……看他那寬大的前額上細密的皺紋,不僅記錄著當初辦學的思索、聘用教師的膽量和關心教師的一片熱誠,還積滿了往日建校時的無限艱辛和甘甜。回味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步成就大業的風雨路程,這位創業者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
“四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沙丘。1965年春天,也就是建校初期,我和師生把對土壤分析的結果結合學習有關的知識,大膽引用了“以沙治鹼”的方案。老師們迎著料峭的寒風,從比房還高的沙丘上,把沙土一點點運到鹽鹼地里,再用墊過圈的柴草、樹葉鋪上一層,然後進行深翻,使沙土、鹼土和柴草充分混合。頭一年,學校在村南的3分8厘“雞狗地”搞試驗試種“野籽多穗高粱”,竟收穫280斤,合畝產730斤。接著,我帶領著師生又在10畝改良田上種田菁,再把割倒的田菁翻入地里,又創造了糧食畝產達960斤的記錄,在這北郭村簡直成了奇蹟。把經驗向全村廣泛推廣,全村1457畝沙鹼地變成了良田。為搬走沙丘,我連續三個春節都放棄了休息。在萬家歡聚日子,我在這寂寞荒涼的工地上勞動,無怨無悔。68年,師生共燒磚30萬塊,蓋18間教室。80年到83年,四年燒磚40萬塊,建成標準校舍二十一間。出窯拉磚,師生們都是親自乾,手磨破了,就戴上手套接著乾。有一年春天,我用破了十二副手套。為了解決資金問題,75年建小油氈廠,兩年收入39321元;83年,成立中藥收購加工廠,收藥材二十噸,盈利3780元;84年養魚2萬尾,我們還在河灘上種下了千畝少年林,辦起了養豬場。說到養豬場,苑校長仿佛格外動情,他用手絹擦了一下眼角的熱淚,笑了笑又接著說下去。
有一年母豬產仔趕上春節,天氣很冷。為了避寒,我把小豬搬進了自己的宿舍,我睡在床上,讓小豬睡在床下取暖。大年初一,幾位鄉親給我拜年,看到這情景,他們用報紙給我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我的門上。上聯是:人床上,豬床下,人豬共一室;下聯是:天地寒,人心暖,丹心獻農中;橫批:人豬同喜。一副別出心裁的對聯貼得我心裡激動不已。

成功經驗

發展基礎教育與多種形式辦學相結合

既傳授文化知識又傳授實用技術,堅持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方向,改變了學校教育脫離生產、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三脫離”狀況,改變了舊的教育、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校教育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使勁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多數學生就業及農村對就業生的需要,側重搞好對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開設了中技專業班,專業班除學習一些與農業有關的高中文化知識外,我們還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增加了藥材種植與加工、科學養殖、電器維修、絲網加工、果樹栽培與管理、木工等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專業課程,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建設骨幹。

升學與就業相結合

既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學生,又通過培訓使不能升學的獲得一到幾項從業本領。我們注重辦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技術素質,大力培養適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才,有力的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事業的 發展。多年來,我們把為祖國培養合格的 建設人才放在第一位,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率,培養畢業生四千多名,其中一部分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進行深造。一部分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部分畢業生先後回到了農村生產第一線,改變了北郭村勞動力的文化結構、技術結構,出現了一批從事商品生產的骨幹和帶頭人,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為農村培養了大批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式農民,提高了勞動素質,使北郭由單一的以農為主的自然經濟結構,轉變為農、林、藥、養殖、加工、運輸等多產業並舉的商品型經濟結構,工副業的收入、糧食畝產、人均年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受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全村全部達到國中畢業水平,其中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以上,為當地的 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人均年收入達到了3300元。隨著辦學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我校將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學質量與培養社會公德相結合

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努力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同時,我們把德育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以大批德才兼備的實用人才。回鄉畢業生不但把自己的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有效運用到生產中,而且還把學到的各種科學知識運用並滲透到村里政治、文化建設的 各個方面,推動了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發展。通過開展村村共建文明等活動,有力推動了北郭精神文明建設,村里成立了道德公益委員會、村民理事會、鼓架隊等組織、。這些組織作了大量的宣傳、鼓動民眾的工作,既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改善了村風,又促進了歪風陋習的轉變。多年來,北郭未出現賭博、偷盜等違法亂紀行為,也沒有一人參與邪教組織活動,從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

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為適應農村實際需要,我們把普及農村教育、延長受教育年限、提高教育程度和水平作為基礎性目標,從過去的普及五年國小、七年國小和國中教育,到現在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作到了鞏固率98%以上,畢業率100%,國中升學率達到93%。在此基礎上,我校根據不同時期農村生產、生活的不同需要,把傳授生產技術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行了“三加一”教學模式,即每人正式選擇一門專業的技術課,在校繼續學習。這個“加一”是有彈性的,少則幾十天,多則一年,因專業而定。為解決專業教材缺乏的問題,我們結合當地實際,廣泛蒐集資料、徵求專家意見,先後自編了種植類、養殖類和加工類等20餘種鄉土教材。逐步建立、調整和完善了學校內部的教學管理、生產管理、試驗管理、經營管理等組織機構,形成了教學、生產、試驗三位一體化模式。20世紀60、70年代,教授生產會計、人獸兩醫、氣象觀測、改沙治鹼等技術;80年,代教授果樹栽培、農技修理、縫紉、工藝美術等技術;90年代以來,我們充分發揮北臨安國“藥都”的地理優勢,教授中藥材種植和加工技術,並根據我縣經濟發展的特點,又開設了絲網加工與行銷、科學養殖等專業,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智力和技術支持。

是拓展學校功能,主動開展多方位服務

為立足農村、服務農民,在教育工作中,我們不斷推出新舉措,除實現和發揮好學校的教育和培訓功能外,還主動接近農村社會和農民社會實際,開放教育資源,面向農村開展多種活動,使學校逐漸成為農村的社區教育中心和社區活動中心,成為推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有力陣地,開展了普法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共衛生教育等,組織了文化體育活動、尊老愛幼活動等。這些舉措,是公益勞動、生產互助、幫助軍烈屬等優良傳統得到發揚。特別是今年來,隨著計算機與網際網路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知識成為農民及時掌握信息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信息技術資源,利用星期天、假期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培養了一批熟悉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農民,不但是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讓多名農民得到了實惠。

家庭生活

苑書田校長和老伴一直住在教學實驗樓北邊的舊平房裡,現在居住的房屋是九二年翻蓋的。老兩口一向以節儉為美,屋內陳設簡易,除了一張舊式雙人木床、幾把椅子和一個老式迎門櫥之外,再也沒有像樣的家具。苑書田的老伴張閃是位性格開朗的人,早先任過教。知夫莫若妻。她伴著苑書田過了幾十年的歲月。歲月的河在她心中激起許多浪花……而印象最深的是老苑的黨心、民心、事業心!
“ 他18歲上來這村。當時是1950年,政治上翻身的農民正鬧文化翻身,可是連寫信都得出村求人的北郭村,竟沒有一個教師。他這箇中學文化的“小秀才”自然受到了人們的青睞。鄉親們懇請他留下,幫他們脫盲。看到鄉親們殷切的目光,看到社會主義建設對鄉村的召喚,他毅然放棄了回東北的打算。到縣城參見了七天的教師培訓班,畢業後就當了國小教師。開始,分到了南邊的許莊國小。我倆都從教,認識不久結了婚。在許莊只教了一年,就調這村來了。

從教起緣

舊社會,人們有這樣的老觀念,“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建國初期,雖然教師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成了國家的主人,但地位仍比較低。流傳著“社會三大賤,郵票、鹹鹽和教員”的說法,尤其年輕人都不願當教員。書田上國中時,長春電影製片廠去召演員,看他會說相聲,會演戲,人家選中了他。可家中父母說啥也不讓他乾那一行。後來,他所有從教,是他國小時的一個啟蒙老師對他的啟發一直記在心裡。老師常講中國因科學文化落後,才受外國人欺侮,要救國,靠教育。他推崇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等老前輩。他的心很細,卻嚮往大事,到北郭任教後,這顆投身教育、報效祖國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當時北郭村沒有校舍。學生上課冬天鑽地窖、夏天找樹陰。一九五二年,他把學生寄給他的40元生活費全部拿出來,又拆了地主的兩間舊房,自己當泥瓦匠,蓋起了兩間校舍,就在這兩間校舍里,他廢寢忘食,努力工作,把國小辦成了全縣一流水平的學校。1956年,他被評為縣優秀教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憑藉年輕黨員的熱情,在整風反右後,實事求是的提出了兩件意見,卻被打成了右派疑似分子,開除了黨籍。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內心非常痛苦。他也曾想到告別人間,但又覺得自己還年輕,理想還沒有實現。可又一想,再回到北郭村,他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怕難以搞好教學工作,便向縣文教部門要求調離。村黨支部書記和大隊長聽到這個訊息後,兩人親自套上馬車到縣城接他重返北郭村,並把心裡話掏給他:“書田呀,黨支部信任你,北郭村的鄉親們信任你,俺們接你回去”。他當場流下了熱淚。打那時起,再苦再難,他也沒有離開北郭的念頭。為辦好農中,老苑多年背著黑鍋乾,直到1979年4月落實政策,才恢復了黨籍,又被正式任命為農中校長。
書田對 北郭農中的感情越來越深,熟人們有幾次想法調他離開這個偏僻的村子,他都拒絕了。粉碎“四人幫”後,縣委調他到縣教委擔任領導工作,他覺得北郭村農中剛剛取得了一些成績,還要繼續探索。他給我說,這一輩子,既不回家也不進城市,要在北郭農中一直乾到生命的最後一息,為農村教育改革要闖出一條新路子!”

關愛學生

苑校長的老伴說起話來,吐字清亮,坦然自若,不減當年教師風采。話語裡,他對未來充滿新的希望。顯然,這一對終生的伴侶要在教育戰線上一直奮鬥下去……在她記憶里的磁帶里,不僅錄下教育陣地上政治風雲的變幻,也錄下了老苑儉樸清廉的美德。這老苑倆口,工資不低,花銷不大,按說應該有相當數量的積蓄,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他們不僅沒有存款,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苑書田工資的相當一部分用在了學生身上:為學生買書買本,甚至在前些年農民生活拮据時,還幫助學生家庭,這些,他都捨得花錢。為學校,他也從不吝嗇,這些年,他因公出差,從未報銷過差旅費,直到近兩年參加會議多了,自己實在負擔不起,才向單位報銷車票,但從來沒領過出差補助。有一次,他和副校長 蔡占軍到縣城辦事,吃午飯時,他倆到縣招待所對門的飯店剛坐下,所長趕來說,今天晌午縣委書記招待客人,安排飯不少,您倆就在這邊吃飯吧。老苑聽說後,忙拉著老蔡走了。他不願沾公家的便宜。上邊來了人,他從不陪客人吃飯,這已成了多年的習慣。在老伴的記憶里,書田廉潔奉公還表現在忘我的工作上。他離開親人快四十年了,中間只回過三次老家。一次是出差路過;二次是父母念子心切拍了封弟弟病故的假電報;第三次是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來北郭村視察,了解道他四十年只回過兩次家,於是命令他回去看看老母親,縣裡派車把前來採訪的記者和書田送到北京,並幫他買上去東北的火車票。那次回家,書田跪在母親面前,望著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哽咽的說:“兒子對不起您啊!”老母喜淚滿腮:“你們的事,我在電台廣播裡聽到了,你不光是母親的兒子,也是人民的好兒子、黨的好兒子!”想起那母子相見的場景,張閃噙著淚花兒。就連老苑的雙親去世,他也沒有回去。每當提及此事的時候,老苑顯得很激動,雖沒能在父母堂前盡孝,但為了農中的發展,老苑說無怨無悔。
實驗樓三樓是學校展覽館,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不僅記錄了昔日北郭那沾滿風沙的貧窮而沉重的歷史,更記錄了校長苑書田帶領農中師生從沙丘間拓開新路的 光榮歷程。他們不僅使村莊告別了 貧困,奔向了 富裕,還告別了 愚昧,走向文明,全校的畢業生當中,考入大中專院校有無數,這在多年前,近乎文盲的北郭村簡直是無法想像的奇聞。這裡面,融入了 師輩們多少心血。其中一個叫趙杏梅的 姑娘,她一輩子也忘不了苑校長。當她上國中時,家中人多勞力少負擔重,父親掐指一算:“杏梅要再上兩年高中,家裡得為他拿多少錢?如果退了學,種兩畝棉花,年收入也不下一千元”苑校長知道趙杏梅的 爹會算計。於是,找他耐心開導:帳不能這么算,趙杏梅的學業不錯,半途而廢太可惜,如果她能考上大學,多為國家培養一個人才,創造的價值何止千元。趙杏梅的爹還是搖頭。苑書田見說不服他,乾脆說:“這樣吧,我無兒無女,算我要了 杏梅,給你一千塊。如果杏梅考上大學,把這閨女還給你,成不?”杏梅爹無話可說。這閨女也爭氣,後來上了河北師院,畢業後到省教委工作,現在已經是省教科所的副所長了。若不是苑書田苦口婆心的做工作,她豈不是個鄉間女子。苑書田常給師生們講,咱們辦教育與古代孔老夫子不一樣,不能光認準學而優則仕這一條路走,要根據學生的才分,讓更多的 人為農村現實服務。他們從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創辦了三加一的學制,開設了第二課堂,先後辦起了十多個專業技術培訓班,培養了 大批實用人才。一串串晶亮的 數字若累累碩果出現在 展室,畢業生中,除大中專學校的,104人擔任了縣、鄉、村領導工作,68人當了教師,300多人成了專業戶。本校畢業生、北郭村黨支部書記苑計剛給我講起了畢業生帶頭樹新風的 事。其一,村里架電線,畢業生帶頭參加義務勞動。有的貼上自己的拖拉機和油整整幹了七天,遇上障礙樹,農中畢業生帶頭將自己的砍倒,使辦電進度不僅比別村快,還節約6000多元,村里表彰的170多人中,有90%是農中畢業生,其二,村里要辦架鼓會,把這一相傳200年的民間文藝活動恢復起來。不僅用它來表彰先進。並為鄉親們義務辦紅白喜事、移風易俗,樹立勤儉辦婚喪的好風尚。一打招呼,農中畢業生搶著來報名。架鼓會成立以來。常為民眾義務服務。其三,前年11月村里開展尊老愛幼的活動,民眾想起了農中師生,自動為學校捐款,晚上捐了6000多元,敲鑼打鼓送到了學校。人們都夸農中因為農中加快了北郭村的致富步伐。
這所辦在農民心坎上的學校,正摸索靠教育促進經濟的新路。他們的辦學實踐,得到了中央、省、地、縣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李鵬總理曾批示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裡的經驗,省委書記邢崇智、副省長王祖武、國家教委常務副主任何東昌、副主任王明達先後到學校視察後,精心指教。《中國教育報》以一個半版的篇幅報導了這裡辦學經驗,何東昌在按語中指出:“北郭村農中的辦學實踐代表了全國農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一雷天下響--處處皆知。立時,北郭農中象磁石一樣吸引這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代表絡繹不絕的前來參觀;同時,它又以巨大的熱能輻射到全國去,苑校長告訴我,除了台灣省外,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陸續都來了……
在事業的峰巒上努力攀登的人,隨著事業的發展,他自己也登上一個個新的台階。黨和人民給苑書田以很高的榮譽,他先後被評為省、地、縣各級優秀共產黨員,省級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和省級勞動模範,並獲得全國總工會、國家教委分別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和人民教師獎章。前年,他又被推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政協委員。
苑書田視榮譽為動力,他正撐起農村教育改革的大旗,在事業的征途上闊步前進,這面旗幟,不僅引來眾多的參觀者,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參戰者。河北農業大學捷足先登,校領導帶教授主動來北郭農中考察。副校長李廣敏興奮的轉告苑書田,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讓我們定出聯合辦學的計畫,要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農村典型”做出最大的努力,苑書田一聽,心裡樂了,北郭農中與河北農大聯合辦學,如虎添翼呀!雙方很快簽訂了契約書。河北農大首先派兩名本科畢業生到北郭農中任教。苑書田把接大學生當做喜事一樣辦,他特意雇了馬店的一輛專業戶的大轎車。車無牌照,為沿途暢通,他又連夜跑到縣城,通過縣委借了縣汽車站唯一的一個“專用車”的牌照,讓村中的架鼓隊組織四十多人,帶上打鼓,歡天喜地的到保定接來了大學生李恩原和崔彥霞。隨後,天津工學院分到河北農大的畢業生楊立華、河北農大園藝系研究生師曉欣也來到北郭農中工作,幫助北郭發展經濟。學校,這一培養人才的基地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教師,真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一種光榮的職業。正象社會上廣泛讚譽的:“教師是熱忱的船工,載著莘莘學子,劃向理想與知識的彼岸;教師是默默的耕耘者,扶犁在阡陌縱橫的原野上,播下種子,播下希望;教師是鋪路的石子,任千萬學子踩踏,從不呻吟,從不索取。”這讚譽,不也生動的刻畫了北郭農中教師的形象!當我把這些比喻同苑校長談起時,似掀動他心靈的潮汐,這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老同志點頭自語,當今,教師的確提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高度。

榮譽

苑書田校長勇於改革,敢為人先,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和敬業精神。他始終站在農村教育改革的前沿,勇於探索,謀求發展。由於他的突出成就,使他相繼被評為“河北省優秀知識分子”、“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優秀中青年專家”,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原國家教委、國家計畫委員會、勞動部、人事部、財政部授予其“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苑書田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六屆政協委員,河北省衡水市人大常委、安平人大副主任、中共安平縣委委員。他還兼任河北省職教學會理事、中華職教社社員、《河北省農林教育》編委。他對自己歷來要求嚴格,無私奉獻,廉潔自律。他始終站在講政治、顧大局,認真踐行“三個代表”的高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深厚的思想修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總吉他五十多年來的工作,概括起來乃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追求欲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獻身精神;“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機遇意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苑書田始終保持著創業者那份旺盛的鬥志,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團結帶領學校一班人,研究新舉措,謀求新發展,開創新局面,為著他所鐘愛的那份事業而繼續著無悔的奉獻。
我的採訪就要結束的時候,陰沉的天空又飄起了濛濛細雨。苑校長在床上安靜地睡著了,我沒有和他告別,苑校長太累了,應該好好的休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