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蕘論

《芻蕘論》從名字上看,割草是芻,打柴叫蕘,芻蕘是指割草打柴的人,引申為草野之人,後來常以芻蕘之言為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詞。《芻蕘論》的內容從現存的佚文來看,是陳述自己的政治觀點的議論文。《芻蕘論》在《宋史·藝文志》之後不見著錄,當佚於元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芻蕘論
  • 創作年代:三國
  • 作者:鐘會(一說劉嚴)
原文,作者,寫作背景,

原文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非獨謂府庫盈、倉廩實也。且府庫盈、倉廩實,非上天所降,皆取(《御覽》作「資」)於民,民困則國虛矣。(《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一百九十一)
吳之玩水若魚鱉,蜀之便山若鳥獸。(《文選·魏都賦》注)
螢光增曜於日月。(《白孔六帖》九十五)
賢者之處世,猶金玉之生於沙礫、豫章之產乎幽谷,下不之進於上,則無由而至矣。(《御覽》四百二)
凡人之結交,誠宜盛不忘衰,達不棄窮,不疑惑於讒構,不信受於流言,經長曆遠,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後薄,始密而終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發於神氣,道數乖而不同,權以一時之術,取倉卒之利。有貪其財而交,有慕其勢而交,有愛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御覽》四百六)
夫莠生似禾,釒俞石像金。(《御覽》八百十三)
焚林成煙,其似如雲。(《御覽》八百七十一)
秋風至而寒蟬吟。(《埤雅》卷十一,《格致鏡原》九十六,《御定淵鑒類函》四百四十五)

作者

《芻蕘論》的作者在史書及目錄書中有兩種觀點,一是鐘會,一是劉嚴。《隋志》、兩《唐志》、《崇文總目》都認為《芻蕘論》的作者為鐘會,只有《宋史·藝文志》中提到其作者為劉嚴。
鐘會,字士季,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謀士、書法家,潁川長社人,太傅鐘繇少子。鐘會年少聰慧。正始中,為秘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後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景元三年,以鐘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討伐蜀國。景元四年以平蜀之功封司徒,並封萬戶侯。景元五年在蜀中叛亂,被殺,年四十歲。
劉嚴,史書無傳。據《類說》、《說郛》“劉仲卿隱仙洞”條記載:“劉嚴,字仲卿,漢射聲校尉,當恭顯之際直諫,被貶,隱跡於此,莫之所終。

寫作背景

從《芻蕘論》的內容來看,其與當時流行的清談有著密切的聯繫。漢代選官實行察舉制,湯用彤認為:“漢代取士大都為地方察舉,公府辟就。人物品鑑遂極為重要,有名者入青雲,無聞者入溝渠,朝廷以名為治,世風亦競以名行相高,而其聲名的來源,則是鄉里對人物的臧否。”當時的士人以有名、無名作為品評人物魅力的標準,這樣在無形中就提高了清談的地位,它不僅具有品評人物的作用,還帶有很大程度上的政治意味。東漢末年,社會發生嚴重危機,政治極其黑暗,加上天災頻至,民不聊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東漢名士們痛心疾首,紛紛上書要求鏟奸除惡,但是卻遭到宦官集團的反撲,對名士精神上造成很大的衝擊。名士們的終極政治關懷無法實現,於是清談發展到漢末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清談與“三玄”即《周易》、《老子》、《莊子》相結合,寄情山水,崇尚玄遠,進行的多是與政治無關的哲學思辨上的談論。漢末魏初清談的出現對於文學創作的積極意義就是解放了士人的思想,儒家、道家、諸子學說非常盛行,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帷幕,使得士人所創作的作品更加多樣化,不僅在內容上多樣化,形式也更加開放。宗白華說過:“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正是因為精神的自由,使得作者的思想自由發揮,從而產生了《芻蕘論》這種類似諸子散文的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