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斑駁病毒

亞洲:印度、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島、以色列、日本、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的湖北、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斑駁病毒
  • 歐洲::保加利亞
  • 大洋洲: :澳大利亞
  • 西半球:: 阿根廷
分布,寄主植物,症狀,危害情況,現象,病原特徵,傳播途徑,檢疫與防治,

分布

歐洲:保加利亞
非洲:布吉納法索、埃及、肯亞、尼日、南非、蘇丹、坦尚尼亞、烏干達、尚比亞、
西半球: 阿根廷、加拿大、哥倫比亞、古巴、美國、委內瑞拉、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寄主植物

病毒侵染豆科幾個種的植物,除豆科以外病毒的寄主範圍特別有限。全世界花生種植的地區都有花生斑駁病毒感染花生和豆類作物的,並且該病毒也侵染豆科的雜草如Cassia spp., Crotalaria spp. 和 Desmodium spp(Edwardson and Christie, 1974b; Demski et al., 1981)。
它能感染花生(Arachis hypogaea),大豆(Glycine max),蠶豆(Phaseolus spp.),豇豆(Vigna spp.)和Pisum spp。主要寄主:Arachis hypogaea (花生), Cassia occidentalis (coffee senna), Cassia tora (sicklepod), Glycine max (大豆), Phaseolus vulgaris (四季豆), Pisum sativum (豌豆), Cassia bicapsularis, Vigna unguiculata (豇豆), Pisum (豌豆), Lupinus (羽扇豆), Vigna subterranea (bambara 花生), Cyamopsis tetragonoloba (clusterbean), Sesamum indicum (芝麻), Phaseolus (蠶豆). 其它重要的豆類寄主包括lupins (Lupinus spp.) (Demski et al., 1983a;Jones and Mclean, 1989), bambara groundnuts (Voandzeia subterranea [Vigna subterranea]) (Bock, 1973;Li et al., 1991;Zettler et al., 1991), 不同的豆類作物包括Cyamopsis tetragonoloba (Demski et al., 1981;Khan and Demski, 1981;Morales et al., 1991).PeMoV 也能感染芝麻 (Roechan et al., 1978). 實驗室中克氏煙和莧色藜也用來研究花生斑駁病毒。
野生寄主: Cassia (番瀉樹), Crotalaria, Desmodium (tick clovers).
診斷寄主為菜豆、花生、大豆、克利夫蘭煙
繁殖寄主為豌豇豆、菜豆。

症狀

植物受影響的階段:花期,結果期,苗期和植物生長階段。
植物受影響的部位:整株植物,葉片,果實,豆莢和種子。
症狀表現依賴寄主的品種,和病毒的株系。在新葉上表現輕斑駁或不規則花葉,黑綠突起,老葉上通常不表現症狀;整株植物矮縮 ,葉片褪綠,畸形,發育不正常,果實/豆莢有黑色或褐色局部斑,畸形;感染疾病的種子較小,變色,有時畸形的(Laguna et al., 1988)。

危害情況

Phaseolus vulgaris(Franch bean)沿葉脈呈樹狀分枝散布的局部病斑。
Arachis hypogaea(groundnut):局部壞死斑、系統斑駁、花葉、壞死。最常發生並廣泛分布的弱株系,在這個寄主上引起輕黑綠斑駁;由於葉脈間的組織萎縮使葉緣皺起。
Nicotiana clevelandii:局部褪綠或壞死,系統斑駁。
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免疫寄主,產生枯斑。(Kuhn,1965;Behncken,1970;Sun and Hebert,1972;Bock,1973)。
Phaseolus vulgaris(cv.The Prince, Tendergreen ,Topcrop)局部病斑。
大豆(Glycine max)克利夫蘭煙有時為系統斑駁,有時為褪綠,壞死或局部斑。
局部感染決明和萊豆的“Top”,“Crop”品種,引起壞死斑。
Phaseolus vulgaris表現為葉片、葉柄、莖、豆莢的系統壞死(Silbernagel and Mills, 1991)。Phaseolus vulgaris Topcrop在其葉片上有紅圓褐局部斑。
花生(Arachis hypogaea)、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大豆(Glycine max)、豌豆(Pisum sativum),症狀的嚴重程取決於寄主的品種和病毒株系。某些基因型的品種上其症狀是主脈萎縮,葉邊緣向上捲起,植株輕度矮化。
引起壞死的病毒株系在Vigna unguiculata的葉片上的症狀是累斑駁和壞死(Demski et al., 1983b)。
Glycine max的葉片症狀包括褪綠環、皺起、嚴重的葉片畸形和植株矮化。
花生:其症狀包括輕黑綠花葉或斑駁,小葉的邊緣皺縮主脈的組織受壓depressed (Bock and Kuhn, 1975;Bijaisoradat et al., 1988;Li et al., 1991).偶爾也可觀察到葉片壞死畸形(Ahmed, 1984),褪綠斑(Fukumoto et al., 1986a)和植株矮化(Iwaki et al., 1986)。
感染PeMoV的花生種子常形變色(Estrada and Palomar, 1981; Abdelsalam et al., 1987)。

現象

發生普遍,是整株系統性侵染病害,發病株率25%以上,減產20%左右。病株矮化不明顯或不矮化。上部葉片形成深綠與淺綠相嵌的斑駁、斑塊或壞死斑,常在葉片中部或下部沿中脈兩側形成不規則形或楔形、箭戟形斑駁,也有的在葉片上部邊緣現半月形的斑駁,重者植株瘦弱。

病原特徵

病毒粒子特性:
PeMoV的粒體彎曲線狀,長度為680-860nm,主要長度為723-763nm直徑12nm,無包膜。Wu and Su (1978)報導了長度994 nm直徑15 nm的該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的沉澱物只含一種組分,沉降係數為151S(Rajethwari et al.,1983)。A260/A2801.24(Paguio and Kuhn,1973b), A260(max)/ A246(min):1.3(Paguio and Kuhn,1973b).260nm紫外吸收值:A2602.6 (C.W.Kuhn)。基因組為單鏈RNA,分子量3×106(Rajethwari et al.,1983),核酸含量 6%。外殼蛋白的分子量32-36 KDa。編碼外殼蛋白基因含1247個核苷酸(Teycheney and Dietzgen,1994)。
汁液中的穩定性:
病毒穩定性因毒株不同而有所差異,致死溫度55-60℃或60-64℃,稀釋終點10-3-10-4,體外保毒草期限2-4天或1-2天。-12℃冷凍的感染葉片12天內仍有侵染性(Bock,1973)。
株系:
據報導一個獨特的PeMoV株系感染Voandzeia subterranea [Vigna subterranea] (Li et al., 1991),有兩個株系感染Stylosanthes spp. and Arachis pintoi (Morales et al., 1991)另有五個株系感染花生 (Bock, 1973)
美國的弱毒株(M-2)(Paguio and Kuhn),東非的花生和大豆上分離的株系及澳大利亞從菜豆上分離的株系之間無血清學相關性。(K.R.Bock and G.W.Behncken,未分布數據),無證據說明在非洲和澳大利亞有不同的株系,但是美國有五種沒有血清學關係的變種。
血清學及相關性:
病毒衣殼為中等到免疫原,血清學反應不需要特殊條件,抗菌素血清效價可達1/8192(試管沉澱法)混合液體檢測有絮狀沉澱。
血清學反應發現與amaranthus leaf mottle的血清學關係最近。
PeMoV與下列病毒的血清學關係較遠:
鷹嘴豆灌木矮縮病毒chickpea bushy dwarf potyvirus (Anjaiah et al., 1989) ,
花生條斑病毒peanut stripe potyvirus (Xu et al., 1983; Demski et al., 1988),
花生褪綠環斑駁病毒peanut chlorotic ring mottle virus (Fukumoto et al., 1986b; Wagih et al., 1994a),
馬鈴薯Y病毒potato Y potyvirus,
曼陀羅哥倫比亞病毒 datura Columbian potyvirus,
菸草蝕刻病毒tobacco etch potyvirus,
三葉草黃脈病毒 clover yellow vein potyvirus,
甜菜花葉病毒 beet mosaic potyvirus,
馬鈴薯A病毒potato A potyvirus (Meyer, 1982),
大豆花葉病毒 soybean mosaic potyvirus,
小豆花葉病毒adzuki bean mosaic virus,
莧葉斑駁病毒amaranthus leaf mottle potyvirus,
豇豆蚜傳花葉病毒and cowpea aphid-borne mosaic virus (Rajeshwari et al., 1983)。
and Hebert 1972; Tolin and Ford, 1983; Anjaiah et al., 1989)。
花生斑駁病毒與下列馬鈴薯Y病毒的抗血清不反應:菜豆普通花葉病毒、菜豆黃花葉病毒、花生蚜傳花葉病毒、三葉草黃葉脈病毒、番茄重蝕刻病毒、芹菜花葉病毒、鳶尾花葉和甘蔗花葉病毒(Bock,1973;Sun and Hebert,1972)。

傳播途徑

介體傳播:桃蚜(Myzus persicae)、扁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Hyperomyzus lactucae和粟縊管蚜(Rhopalosi phumpadi)等,作非持久性傳播。但是A.craccivora和M.persicae,兩種蚜蟲在獲毒後的2小時和12小時內可以保持傳毒力,蚜蟲在傳播時不需要輔助病毒。A.craccivora和M. Persicae可以傳播M1,M2,S和CLP株系,但不傳N株系。如果植株接種N株系與M2株系則蚜蟲可以傳N株系。
機械傳播:
可通過磨擦接種病毒。
種子傳播:病毒能否種子傳毒主要決定於種子的胚中是否有病毒存在。PeMoV的種傳率為0-8.5%,有的花生品種的種子不傳,而在有的品種上種傳率達8.5%。據報導菜豆上有<1%可種子帶毒(Behnken and McCarthy,1973)。在豆莢被病毒感染的情況下,病毒病有20%是由豆莢引發的(Bock)。
被病毒感染是PeMoV的主要的來源使臨近豆類作物也可能感染病毒。

檢疫與防治

種子健康檢測:
--在花生的植株上觀察就可以鑑別PeMoV,在小三葉上引起不規則的綠色突起,有的地在小四葉上沿側脈有不連續的褪綠條(Reddy, 1991)。
Phaseolus vulgaris cv. 和莧色藜鑑別寄主機械接種引起局部褪綠或壞死斑。
血清學檢測:
同幾種酶聯免疫檢測(ELISA)、免疫擴散、沉澱素環界面法檢測花生種子中的 PeMoV 。
光學和電子顯微鏡、凝膠電泳也用來檢測病毒。病毒內含體中無病毒粒體,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作為鑑定的一個依據。
分子技術也用於研究這種病毒,包括cRNA和cDNA雜交,克隆和外殼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
檢疫措施
對種子進行健康檢測,種子必須來自沒有發生PeMoV的地區。
防治措施
帶毒種子似乎是病毒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採用無毒種子具有重要性。已用組織培養的方法培育無毒種苗。控制PeMoV的研究主要是以培育抗病毒的品種和發展特殊栽培措施。但是由於世界所有花生種植區都有PeMoV並且種植者認為產量減少不明顯所以對這種病毒的控制方法還沒有大面積套用(Demski and Kuhn, 1977;Zettler et al., 1993)。
栽培措施:
感染病毒的花生也是病毒的主要來源,在每個生長季要剷除豆類作物田中的這種毒源減少蚜蟲的二次傳播(Demski, 1975;Demski and Kuhn, 1977)。建立隔離區,在無蚜種植溫室中種植無毒的種子,或利用較遠矩離與有病毒源的地塊隔離也是有效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