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敲鼓

花敲鼓

花敲鼓是一種流行於山西省新絳縣的地方傳統鼓樂,來源於軍隊慶祝勝利的表演,以24節令和動物為舞蹈線索,特色鮮明。演奏時,中間四人手捧拍板(俗稱夾板)、梆子作舞,象徵牛、虎、獅子、麒麟。花敲鼓精彩的傳統曲目有《秦王點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敲鼓
  • 流行地山西省新絳縣
  • 來源:軍隊慶祝勝利的表演
  • 舞蹈線索:24節令和動物
簡介,傳統曲目,

簡介

作為一種地方民間藝術,花敲鼓主要流行於山西省新絳縣,也稱絳州鼓樂。它以竹、木樂器為主,俗稱“乾鼓”,有鼓24面,代表著24個節令,演奏時,中間四人手捧拍板(俗稱夾板)、梆子作舞,象徵牛、虎、獅子、麒麟。這種鼓樂,近似於宋代鼓板,據說古時演奏者都戴有面具。

傳統曲目

《秦王點兵》是花敲鼓精彩的傳統曲目。它是一種模擬古代軍隊大場面的集體演奏形式,由絳州“花慶鼓”、“花鼓”和“雷車鼓”等民間鼓樂綜合演變而成。相傳,李世民率唐軍大破劉武周,收復并州、汾州兩地,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陣樂》,請著名音樂家呂才教練樂工120人,身披銀甲,手中持戟,三折四陣,往來擊刺,歌者相和。又命魏徵、虞世南改制歌詞,更名為《七德舞》。每逢元旦、朝賀時,與《九功舞》同時表演,九功為文舞,七德為武舞,樂以鼓為主,聲勢高昂,後曾一度改名為《神功破陣樂》。武則天以後,再沒在宮廷演奏,而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尤其是明、清兩代,絳州鼓樂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絳州鼓樂進一步發展、壯大,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廈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1988年元月,絳州鼓樂團代表山西省到北京參加“全國龍年音樂周”演出,演奏的《廈坡滾核桃》、《秦王點兵》等曲目獲得成功。
花敲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