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

花影(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

《花影》是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中的一首。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借物抒懷,比喻新巧,意新語工,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花影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東坡七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花影
重重疊疊1上瑤台2,幾度3呼童4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5,卻教6明月送將來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重重疊疊: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2、瑤台:華貴的亭台。
3、幾度:幾次。
4、童:男僕。這兩句說,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僕人掃都掃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6、教:讓。
7、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於動詞之後。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著月光出現了。

白話譯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么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創作背景

這首饒有趣味的小詩,大約創作於熙寧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著眼於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花影重重“上瑤台”,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麼是“上”,而不是“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幾度呼喚兒童,卻“掃不開”花影,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太陽落山,花影剛剛被“收”拾去,月亮又將它“送”過來了,這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花影本來很美,詩人卻“幾度呼童”去“掃”,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上瑤台”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於事,小人暫時會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會出現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寫太陽剛落,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明月東升,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陽落猶神宗崩,小人俱貶謫,明月升指改朝換代,小人不窮。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名家點評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高品賢:這是一首以花影為題的寫景小詩,也是一首諷刺詩,諷刺那些依仗靠山當權的小人層出不窮,像花影一樣掃也掃不去。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統稱為“蘇氏三傑”。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