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湖

花亭湖

花亭湖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境內,地處大別山南麓,景區面積254平方公里,分為花亭湖、龍山、海會寺西風禪寺佛圖寺獅子山六大景區和湯灣溫泉療養度假區及六個外圍景點。風景區以花亭湖水庫為主,花亭湖湖面面積70平方公里,湖中島嶼星羅棋布,湖岸迂迴曲折,港灣幽深,湖畔四周盛產茶葉、板栗、柑桔。境內山青水秀,古蹟濟盛,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亭湖
  • 所屬地區:中國 安徽省
  • 地理位置:中國安徽省太湖縣境內
  • 面積:62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情人島月亮灣、九龍澗瀑布等
  • 始於:1958年
  • 庫容:24億立方米
概況,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山水靈秀,物產富饒,交通便利,劃分,花亭湖景區,西風洞景區,佛圖寺景區,龍山宮景區,獅子山景區,湯灣度假區,景點介紹,月亮灣,花亭湖,橘子洲,情人島,西風洞,二祖禪堂,海會寺,佛圖寺,狄公亭,

概況

花亭湖是集觀光、度假、療養、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綜合風景區。博大精深、鐘靈毓秀的花亭湖風景區熱忱歡迎天下遊客、八方賓朋來此旅遊觀光,投資興業。

自然景觀

花亭湖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清新絢麗,湖光山色獨具特色。碧波蕩漾的花亭湖中眾多的島嶼與周圍的青松翠柏、奇峰怪石交相暉映,相得益彰。

人文景觀

花亭湖人文景觀底蘊深厚,禪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的人文古蹟折射出太湖的古老滄桑、榮辱興衰和歷史積澱。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山鼻祖慧可在此開設道場,創造了華夏的佛教禪宗文化,花亭湖也因此而享有“中國禪宗發祥地”之美譽。

山水靈秀

花亭湖靈秀山水孕育了朱湘葉春善葉盛章馬蘭石楠等一大批名人、才子。例如,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倍受世人尊敬和愛戴。

物產富饒

花亭湖物產富饒,湖山島嶼盛產柑桔板栗茶葉,是開展農業生態游的好去處;湖中盛產武昌魚、螃蟹、銀魚、鰱、鯉等魚類,適宜於開展垂釣、野炊等活動;花亭湖湖面寬廣,水資源豐富,極適宜於開展各種水上體育活動;尤其是日出水量1200噸的湯灣溫泉,水質純正,清澈透明,可浴可醫,具有極高的科研和醫療價值。

交通便利

花亭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三條主幹線穿境而過。蚌埠合肥、南昌、廣州、深圳等地均可直達花亭湖。安慶九江機場距花亭湖也僅90多公里,快速便捷。

劃分

花亭湖景區

花亭湖景區的前身是花涼亭水庫,始建於1958年。花亭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大別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湖水面積100平方公里,蓄水量24億立方米,灌溉了太湖及鄰縣的105萬畝良田,年產鮮魚150萬公斤,湖光山色,風景秀麗,真是“玉鑒瓊田九萬頃,秋水共長天一色”。趙朴初先生於1990年回故鄉游湖後,感慨萬分,當即揮毫寫下了“盡情領受,千重山色,萬頃波光”的讚美詩句。
湖中島嶼眾多,一島一色,宛如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將花亭湖點綴得分外嫵媚多姿。湖四周山巒起伏,鬱鬱蔥蔥。九龍澗瀑布、天生塔、飛來石、禪宗臥佛等景點與美麗的花亭湖相輝映,相得益彰。1986年,省旅遊資源考察組來花亭湖考察,稱讚花亭湖旅遊資源豐富,山奇水秀,是華東地區一顆燦爛的明珠,是東方神宗聖地。

西風洞景區

西風洞景區西風洞景區位於城北4公里的花亭湖畔鳳凰山。鳳凰山源出明堂山,屬大別山的余脈,因五祖弘忍在此山落腳引來許多鳳凰朝拜而稱之為鳳凰山。鳳凰山形成於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山峰奇異,怪石聳立,千姿百態,山體主要由萬山岩體構成,地質較為複雜,多為花崗石混合花崗岩、二長片麻岩。現在上山公路和台階路已經修通,極大地方便了廣大遊客進山朝拜、觀光。
西風禪寺,建於唐代,原名獅子庵,有三重,青磚小瓦,磚木結構,坐東向西,為佛教禪宗五祖的道場。據《太湖縣誌》記載:鹹豐六年(1856年)寺毀於戰火;民國八年(1919年)寺僧募捐重修。現存的中上佛殿是民國年間建築。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消災延壽藥師佛三尊坐像。兩旁大柱鐫聯:“妙相圓融即色即心偏十方而示現;法身常住無來無去歷萬劫以長春。”殿中長年香菸繚繞,鐘馨常鳴,鼓聲不斷,善男信女往來不絕。

佛圖寺景區

佛圖寺景區佛圖寺位於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太湖縣寺前鎮。佛圖山,又名大尖山,亦稱嵯峨寨。佛圖山,山高險峻,景色奇異。清代內閣中書直隸清河道魯之裕曾雲:“太湖之勝……則必以佛圖山為最”。佛圖山,因印度佛教高僧佛圖澄在山中首建佛圖寺而得名,佛圖寺不但是外來僧人在太湖縣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縣乃至江淮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圖寺的建設,標誌著佛教文化在晉代就正式傳入傳入江淮地區。佛圖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躋身名山之列,素有“清幽宛是小蓬萊”之譽。此地以奇石異景而聞名,古人有詩讚曰:“載道尋春到佛圖,石門不掩幾千秋,仙塔層層看欲倒,芳景怡人去復留”。寺廟現已毀壞,僅有廟基,佛圖寺有著名八景:天柱塔、飛來泉、天就門、披雲石、八正橋、生白洞、一線天、祖師洞。
千百年來,佛圖寺吸引了無數遊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詩篇。1981年,佛圖寺摩崖石刻收錄入《中國名勝詞典》。1982年,太湖縣人民政府又將其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湖縣寺前鎮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故鄉。為永遠銘記朴老一生的豐功偉績,進一步弘揚朴老愛國愛鄉的崇高精神,為故鄉人民及海內外賓朋提供一處憑弔、瞻仰之地,特在朴老故里寺前鎮興建趙朴初文化公園
趙朴初文化公園選址於寺前鎮萬年沖,背倚峰巒競秀的鳳凰山,面臨碧波蕩漾的花亭湖,周圍樹木蔥蘢,環境極其優美,象徵著朴老風範如山高水長,寄予著家鄉人民對朴老綿綿不斷的追思。趙朴初文化公園由已建的寺前河文化公園、趙朴初生平陳列室和待建的趙朴初故居、趙朴初紀念廊、古民居(原劉家祠堂)、報恩禪寺等部分組成。公園莊嚴、肅穆、古樸莊重。總占地面積23公頃。

龍山宮景區

龍山宮景區湖外湖右邊這座山為龍山。北依四面尖,西臨長河,山勢綿亘渾厚,蜿蜒磅礴,勢若游龍,故名“龍山”。龍頭俯臨深潭,整個大山就像一條俯首汲水的龍。民間傳說,深潭下有大穴,通達“龍宮”。每到夜晚,河霧凝結於懸崖壁之上,次晨觀之,岩石如經宿雨,名曰“龍山夜雨”,為太湖四景之一,這一奇觀曾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前來遊覽。關於這種奇特景觀的成因,古代有“蛟龍嬉水”、“龍涎淌濕”之類的附會之說。其實龍山之夜雨,乃龍山陡崖瀕臨長河深潭形成的一種獨特“小氣候”。岩石與水體的比熱不同。岩石熱得快也冷得快,水體熱得慢冷得也慢。白天龍山石熱而龍潭水冷,夜間則龍山石涼而龍潭水暖。水體熱輻射使水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遇冷便凝結成霏霏霧露,飄灑下瀠瀠雨絲,即所謂,“龍山夜雨”。
明代著名詩人王守仁觀其勝景寫下“吾欲鞭龍起,為霖遍九洲”的名句。歷代官府把龍山看做是太湖的圖騰。佛教高僧爭龍山為宗派聖地。依山先後建有“覽秀亭”、“觀風亭”、“龍山宮”、“智果庵”、“觀音閣”等多處亭台樓榭。智果庵旁有曇雲墓,是清代順治年間太湖知縣李世洽的美姬王曇雲埋香處。墓門上有李世洽的撰聯“雲寄無端,偶為山川留玉佩;春歸何處,可堪風雨問桃花”。星移物換,滄海桑田,龍山的古建築歷經丘燹,現僅存“觀音閣”,但龍山依舊,夜雨常存。

獅子山景區

獅子山風景區獅子山位於花亭湖西陲牛鎮鎮內。這裡山巒起伏,群峰逶迤,薛義河繞山流過,遠看群山似九龍騰雲,近看象獅子戲水,山清水秀,雲霧繚繞,特有靈氣。這裡既是禪宗二祖坐禪之處,也是禪宗文化的發祥地。
二祖慧可是北魏的高僧,卓越的禪宗學者。他為了師從達摩,求得心安,曾不惜長夜立雪,斷臂殘身,以誠心感動達摩,繼承達摩衣缽。公元561年前後,二祖慧可為躲避北周武帝宋文邕“斷佛道二教”之災,繼承光大禪宗,不顧年逾古稀(80歲高齡),離開嵩山少林寺,“躍過三湖四澤中,一肩擔月上九龍”,跋涉千里,來到太湖獅子山,在獅子山葫蘆石洞內面壁參禪,香囊石上建造禪堂,拜佛誦經,收徒傳道,重開道場。他以“物與民胞共寒暑”的曠達胸襟,努力實現“調和風雨萬邦同”的慈悲心愿,在此坐禪達三十餘年,後將衣缽傳於惠心獨具的三祖僧璨。二祖的衣缽經代代相傳 ,最終傳至六祖惠能,實現了達摩來華“一花結五果”的心愿。二祖最大的功績是將印度禪宗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創造了華夏的佛教禪宗文化。正如朴老所說:“沒有二祖(慧可),就沒有中國的禪宗。”
獅子山是二祖鑲嵌在太湖的一顆碩大無比的佛珠,光照千年,遠昭千古,引來了許多虔誠的人士前來觀光朝拜。唐代名相狄仁傑被貶彭澤縣令時曾專程來太湖二祖禪堂朝拜,並題聯“香菸繚繞芳千古,聖澤長明照萬秋”,頌讚這位傑出的佛學家。1995年日本東洋大學田村晃佑等三位教授專程赴二祖禪堂考察,並題寫“祖師西來意”中文條幅,表達對二祖的敬仰。

湯灣度假區

花亭湖畔湯泉鄉湯灣村,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小山村,享有“溫泉潤凝脂、浴湯賽華清”之美譽。經安徽省地礦局和國家地礦部水文地質檢測部門反覆測試認定:湯灣地下熱水日涌流量超過1500噸,日補給量達1670噸;水溫穩定在47.2℃,水質純正,清澈透明,無污染,化學性質穩定,含有偏矽酸、鍶、氡、硒、鋰和鉀、鈉、鈣、鎂等人體必須的宏量元素和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偏矽酸和鍶含量均超過國家確定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的2倍以上,熱含氡量完全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準,是優質含偏矽酸鍶礦泉水的醫用氡熱礦水。在該泉浴洗,可達到消除疲勞、鎮靜安神、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效果。該溫泉水對治療皮膚病、風濕病、心血管病,尤有特效。

景點介紹

月亮灣

月亮灣一面依山,三面傍水,岸線曲折,似一輪彎彎的月亮,故名“月亮灣”。島上夏塢峰高高聳立,森林茂密,綠樹長青。島約180畝,有林場、茶園、栗園、狩獵園、品茗閣、接待廳、民俗風情園等。湖面嵐靄裊裊,島上白霧盤纏,環境十分幽雅寧靜。
風情園內有茅草房,還有充滿農家田園生活氣息的水車、木碓、石磨、風車,設有茶座、茶園、茶坊。您可以和茶農一起採茶,親手制茶,欣賞茶藝小姐表演的茶道,聽茶農講茶經,品味皖西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品茗閣喝上一杯自己親手製作的功夫茶,享受一下勞動的歡樂以及收穫的喜悅。假若您去踩一踩水車,踏一踏木碓,推一推石磨,你會覺得仿佛回到了那充滿憂傷和希望的悠悠歲月。相傳,這裡過去住著一戶茶農,他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苦難日子。有一年的八月中秋晚上,家中無粒米下鍋,月宮嫦娥看到這種情景,陡生憐愛之情,便把廣寒宮中的烏金偷出來,私自下凡,救濟茶農。王母娘娘發現後立即派天兵天將趕來捉拿她回天庭受懲。嫦娥姑娘急中生智,揮手把一砣烏金甩到茶農屋邊的稻場上,後來茶農發財了,民間至今還流傳著“烏金記”的故事。
茶農家這個稻場如今已成為民俗風情園的活動中心,蓋起了木竹別墅,有接待廳和皖西南民俗風情表演戲劇廳,常年有泰國、江西佬表和本地民間藝術團體在此表演。您可以在採茶、制茶或品茶等活動之餘,觀看民俗風情表演,盡情地享受皖西南民俗風情和文化藝術。

花亭湖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境內,面積254平方公里。分為龍山、花亭湖、西風洞、佛圖寺、獅子山、海會寺六大景區和一個溫泉療養度假區。境內山清水秀,古蹟濟盛,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清新絢麗,湖光山色獨具特色。碧波蕩漾的花亭湖中眾多的島嶼與周圍的青松翠柏、奇峰怪石交相暉映,相得益彰。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底蘊深厚,禪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的人文古蹟折射出太湖的古老滄桑、榮辱興衰和歷史積澱。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山鼻祖慧可在此開設道場,創造了華夏的佛教禪宗文化,花亭湖也因此而享有“中國禪宗發祥地”之美譽。
花亭湖靈秀山水孕育了朱 湘、葉春善、葉盛章、馬 蘭、石 楠等一大批名人、才子。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倍受世人尊敬和愛戴。
花亭湖物產富饒,湖山島嶼盛產柑桔、板栗、茶葉,是開展農業生態游的好去處;湖中盛產武昌魚、螃解、銀魚、鰱、鯉等魚類,適宜於開展垂釣、野炊等活動;花亭湖湖面寬廣,水資源豐富,極適宜於開展各種水上體育活動;尤其是日出水量1200噸的湯灣溫泉,水質純正,清澈透明,可浴可醫,具有極高的科研和醫療價值。
花亭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三條主幹線穿境而過。蚌埠、合肥、南昌、廣州、深圳等地均可直達花亭湖。安慶、九江機場距花亭湖也僅90多公里,快速便捷。
花亭湖風景區是集觀光、度假、療養、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綜合風景區。博大精深、鐘靈毓秀的花亭湖風景區熱忱歡迎天下遊客、八方賓朋來此旅遊觀光,投資興業。

橘子洲

距花亭湖大壩約8公里的李杜鄉。島上橘園及四周的栗園、桃園、茶園、李園等鬱鬱蔥蔥,是花亭湖景區有名的農業生態觀光遊覽區
橘子洲”一詞取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中“橘子洲”一詞。方圓6平立公里的橘子洲,生長著數千種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貴植物就有143種。有鶴、鷺、鷗、狐、獾等珍稀動物。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氣候濕潤宜人,是花果生長的最佳區域。特別是橘子園,真可謂春賞橘花洲,秋摘芳橘林,橘香十里,翠蔭匝地。李子園、板栗園、茶園和枇杷、桃、梨、杏形成的經濟林帶,傍生著山楂、彌猴桃、金櫻子、野葡萄、山海棠等成片的野生林果。我們在遊覽湖畔山川勝景之餘,便可隨意品嘗橘、橙和野果的甘美,領略大自然造化的神奇。1990年,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到“橘子洲”果園視察,親自為橘子洲題寫:“農業科技示範園”。幾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花亭湖旅遊開發的機遇投入大量資金,將老橘園改造為高科技柑橘基地。柑橘品種從浙江日本引進,所產柑橘鮮艷光亮,皮薄汁濃,酸甜適度,深受百姓喜愛,連續多年在安徽省優質水果評比中名列第一,產品選銷河北內蒙古等地。我們不僅可以自由地徜徉在果園裡觀光,邊采邊嘗,而且每人可帶回5-6斤黃橙鮮甜的橘子讓親朋好友分享。

情人島

情人島位於鳳凰山腳下,由伸向湖中的半島和一個孤立的小島組成,占地30畝,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與月亮灣、博士島隔湖相望。是集旅遊、觀光、娛樂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場所。島上原有許多野生合歡樹,地形如一對依依惜別的情人,故而得名。情人島島名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很久以前,附近河邊上住著幾戶漁民,鳳凰山中住著幾位樵夫,有一漁民的女兒水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伶俐乖巧,而且還天生一副清脆悅耳的歌喉,說起話兒甜脆脆的,唱起歌來委婉動聽。她與一個叫山哥的砍柴青年從小青梅竹馬,相敬相愛。水妹十八歲時,山哥托媒人來說親,一說即合,兩家熱熱鬧鬧的過門認了親。可偏偏那年遇上大旱,長河斷流,秋收時,水妹家繳不上租,地主甄大胖子五十多歲,便施下百般毒計要把水妹弄做偏房,一天三次到水妹家逼租,幾個狗腿子硬把水妹搶進甄家大院。山哥聞訊後,趁著天黑,摸進甄家大院,救走水妹,二人抱頭痛哭了好久,也想不出好辦法,最後,只好在這座山上偷偷挖好一個土坑,二人相擁一起走進土坑,殉情而亡。1984年,幾位考古專家來此島考察,發現了兩具交疊在一起的殘骸,證實了這個傳說故事的真實性。情人島,一個充滿浪漫和幻想的島嶼,吸引著多少痴情男女來領悟愛情的真諦,感受愛情的博大內涵。
休閒山莊擁有標準客房20餘間,大小餐廳可供100多人同時就餐,裝修典雅的會議室可承接中小型會議和娛樂活動。莊前有音樂噴泉、休息亭。這是一個高2米、周長2.4米的巨型茶壺,茶壺上鐫有趙朴初先生的《詠天華谷尖茶》:“深情細味故鄉茶,莫道雲蹤不憶家。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壺口下放著一個巨大的茶盞,水從壺口滴入茶盞中,滿後漫漫滲入周圍的草地,意在弘揚皖西南茶文化和趙朴初先生“行願無盡”的思想。我們沿著大理石階而下,通過半島與小島相連的鐵箱式浮橋就可以到達小島。到小島有兩條路線,一條為水上浮橋,另一條為空中滑道。“空中滑道”是一項非常吸引遊人的體育項目,又稱“高空飛降”。滑道長約500米,從鳳凰山山腰直通小島。人懸高空,飄然而過,驚險刺激,雖安全可靠,但也非得有幾分膽量不可。小島遍植花草,花開四季,綠樹成蔭;有大理石桌、椅、可供大家歇息、飲茶,有情侶塑像可供大家瞻仰、攝影留念;有情侶包廂可供大家對弈娛樂、過夜留宿;登觀光亭遠眺,清新秀麗的湖光山色便跳入眼帘。情人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休閒、觀光場所。

西風洞

唐代古剎西風禪寺,原名獅子庵,坐落在太湖城北5公里處的鳳凰山上。美麗的花亭湖偎依山麓,西面羊塢山隔湖相守。寺東怪石松竹相間,寺前岩石上刻有“高山流水”四字。寺後山崖上大石壁立,各具情態。五祖洞、渡仙橋、小心坡、法智洞、一線天、飛來石、錫杖峰、鳳凰峰、犀牛望湖、蓬萊島是禪寺十大名景,讓遊人樂而忘返。
據《太湖縣誌》載,寺院建於唐代。曾有三重,青磚小瓦,磚木結構,坐東向西。上殿為藏經閣,中殿供如來佛像,下殿有護法天神、四大金剛。三殿依山而建,一殿比一殿高,頗具氣勢。清鹹豐六年(1856),太平軍與清軍交戰,該寺上殿被毀,僅存中、後兩殿。民國八年(1919),寺僧惺悟募捐重修寺院。現已修繕一新,香火不斷,鐘磬長鳴。西風禪寺已成為一個省級佛教活動場所,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為該寺題寫了寺名。
寺廟東南角有一巨石斜立,形狀如獅,石下有大洞,可容數十人,洞口向西,風從口入,故名“西風洞”。“西風禪寺”也因此得名。
“西風洞”,又名五祖洞。大洞中藏小洞,小洞在“文革”期間被堵塞。洞內終年寸草不生,夏夜無蚊。傳說曾是五祖弘忍等歷代高僧打坐之處,現在記憶體五祖雕像。洞內石壁上·唐朝敕建西風古寺”等字跡依稀可辨。
洞外石上有座小石塔——寂覺塔,建於明代,相傳塔下藏有古代高憎舍利。
寺北山崖上有渡仙橋,橋下有石桌、石凳,相傳是五祖下棋之處。旁邊石壁還刻有“別一壺天”四個大字。過渡仙橋、小心坡,至法智洞,洞中立有“開山法智”石刻牌位。
從一線天上飛來石,也就來到了西風撣寺最高點。相傳五祖弘忍,遊歷四方,尋訪幽境修煉,後到此停留。錫杖峰是他插杖之處.五祖洞是他參撣打坐之地。飛來朝聖的鳳凰落腳的大石叫“鳳凰峰”。古詩句“石傳雙鳳集,橋渡幾仙歸”就是描述此事的。
犀牛望湖是西風撣寺最高處一名景。此處,一石如犀牛在回首遠望。相傳很久以前,犀牛眺望之處曾是一湖。由於年久,泥沙淤積,湖變成洲,犀牛無法生存,只好離開,走時還不斷回首張望
站在犀牛望湖處俯瞰湖面,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山峰飄浮水上。山間,煙霧繚繞;湖面,碧波藹漾,真讓人心曠神怡。
從西風禪寺西面順石級而下,不遠處便見大雄寶殿殿基。基前有一香爐石,石西側又有“告於石”,旁邊還有“金童護蛙”等景點。走下一千八百級石階,便到了鳳凰山腳、花亭湖之濱。
今後幾年內,隨著太湖縣旅遊事業的發展,西風撣寺公路的開通,西風撣寺將被擴建成“五殿二堂、三亭二洞”的湖天佛國,吸引更多的墨客、騷人、名僧、香客紛至沓來,領略西風禪寺“湖光山色空人心”的獨特風光。

二祖禪堂

二祖禪堂位於太湖縣西北方,距縣城80公里的牛鎮鎮薛義河獅子山上。
二祖禪堂,歷史悠久。據史載南北朝時期,為躲避北周武帝滅佛之災,佛教禪宗二祖慧可率其弟子南行隱居偏僻的大別山,卓錫於太湖縣西北獅子山上,在獅子山上大葫蘆石洞內面壁參禪,香囊石上建造禪堂,收徒傳道,開設道場。慧可的禪學思想傳自達摩,特別是達摩傳授給他的四卷《楞伽經》重視念慧,而不在語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這個思想經過慧可的整理提倡,給學禪的人以較大的影響。以後傳法與三祖僧璨,再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使佛教禪宗在皖西荊楚一帶廣為弘揚。它光照千年,遠昭海外。太湖山區人民十分尊崇和保護禪宗二祖慧可及其弟子,捐募山場田地建造二祖禪堂的功績不可磨滅。當地民眾在“文革”中冒險保存的二祖木雕像、“佛殿千年永鎮,仙山萬古長春”石刻楹聯、匾額、二祖廟一百支銅簽、二祖仙山靈簽簽板、碑文、香爐等歸還給寺廟。獅子山上對弈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錫潭等自然山石依然如舊。獅子山一直被人們尊稱為二祖仙山。躍過三湖四澤中,一肩擔月上九龍:龕得葫蘆可禪定,榻依岩石悟能空。禪衣破處裁雲補,冷腹飢時飲露充;物與民胞共寒暑,調和風雨萬邦同。這首詩是二祖慧可上九龍山時的吟唱,至今人們還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巳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於一九八五年五月親筆題寫“二祖禪堂”匾額。一九九一年朴老為修復二祖道場緣起,任名譽主任,親臨獅子山視察,並十分關心“二祖禪堂”工程,現巳竣工,使這座古剎寶鏡重光。
二祖禪堂的恢復,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場聯成一片,成為舉世觀瞻的禪宗勝地。

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太湖縣新城東北10公里的白雲山南麓,距105國道約3公里處。在105國道與通往海會寺的交叉路口可見,兩列起伏相連的小山夾著一個狹長的田畈,恰如二龍戲月,這田畈就叫月龍畈。此處小山從原人口處一直向上數有十八座,據說那是十八羅漢在打坐呢。穿畈過橋,至一窄處,四山夾路,兩兩對峙,人稱雙獅雙象把口。越過這個“口”,海會寺便豁然展現在眼前。
海會寺背依白雲山。山上松柏森森,陰翳蔽日;山下涼風習習,雲纏霧繞。右邊的響水崖瀑布如白練懸空,對面的玉帶河流水若明珠瀉地。河上有琵琶橋,橋南有摩崖石刻。寺左有東山古鏡、仙人醉酒等勝景。寺前的匾額“海會寺”為當代“佛爺”趙朴初所書,遒勁飄逸,視之令人忘倦。
海會寺建於唐代,自那時以來,燈傳不絕,為淮西名剎,盛稱“聖眾會合之座”。寺名意思是高僧雲集、虔誠修行。清慈禧太后曾敕贈“真如自在”匾額,寺受命護戒牒權。其初建規模、形制、設施等情況,已無史料可查。《太湖縣誌》、《永久長明燈碑記》中,僅見海會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元年(1836)得到過修葺。鹹豐九年(1859)因太平軍與清軍激戰,該寺受害嚴重,幾成廢墟。直至光緒年間,才得以恢復。
海會寺呈階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青磚木架小灰瓦結構;殿中四根兩人合抱粗的圓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礎石質鼓形,刻有圖案,地面為方磚相嵌而成。上殿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廊沿、台階用石塊砌成,廊柱木質圓形,柱礎為不規整方石,殿面有五間,用青磚砌隔。上殿兩端廊門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對迴廊式房屋。中殿於“文革”期間被拆毀,90年代初寺內尼姑四處籌集資金將它重建,後於1994年竣工。中殿建築面積324平方米,黃瓦紅牆,飛檐翹角,莊重肅穆,素雅古樸。內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大佛、四大天王、觀音、文殊、普賢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為壯觀。
中殿與下殿之間靠西有一株千年羅漢松。樹幹有三人合抱之圍,雖歷經千年風雨,仍枝繁葉茂。枝作龍勢,葉呈劍狀,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鐵畫”。
寺里住過許多得道高僧。歷代文人墨客也多來此地觀光攬勝,留下許多詩文及傳說。清代縣人畢琪光曾作《游海會寺》詩一首:“看釣溪橋上,春風結伴行。崖花潭底笑,澗水石中鳴。曲徑龍宮邃,平沙鳥篆輕。醉歸山月吐,倚杖聽鐘聲。”這首詩也不失為一首描繪海會寺優美景色及詩人歡賞景色後的歡暢、恬靜心情的好詩。

佛圖寺

從寺前街出發,沿寺前河而上,行約十華里,便到了佛圖寺。
山下的小溪邊,一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塊屏風,人稱“屏風石”,仿佛要把佛圖寺與外界隔開。石上有明萬曆元年(1573)秋太湖知縣王大謨題刻的《游佛圖寺》五言詩一首,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已脫落,尚有少數字句仍可分辨。
離屏風石不遠,是幾戶普通的農家。轉過一戶人家的屋角,進人一片茂林修竹中。鳥兒在樹枝和竹葉之中叫喚著,聲音圓潤、清脆,如佩環作響。
曲徑通幽,行不多遠,飛來泉赫然在目,一道極細的泉水,從數十米的高崖跌落,濺起無數的水花,恰如飛花碎玉。如果春夏山洪暴發,飛泉形成瀑布,傾瀉而下,景象十分壯觀。
路中有兩石對峙,上覆一巨石,恰似一門。門頭有明末太湖知縣李盛英題刻的“天就門”三個篆體大字,字型蒼勁有力。進入門中,可見門內石壁上有羅汝芳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題寫的“閔獅界陳時范仰山林鵬肝近溪羅汝芳乙卯秋書天石紀游”24個行書大字。史載:羅汝芳,號近溪,江西南城人,明嘉靖年間任太湖知縣,仁政愛民,頗有文才,喜愛山水,在太湖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石刻。斯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透過這些石刻,不難想像出,在400多年前他們流連於此的身影,真讓人心中增添許多仰慕之情。
過天就門,登上一小段石級,便是佛圖寺的遺址了。後為一巨石崖,天柱塔巍然屹立於巨崖之上。相傳佛圖寺為天竺高僧佛圖澄首建,香火最盛時房屋達一百多間。分上下殿,下殿為敬香拜佛之所,上殿為藏經誦經之地,兩側廂房為僧人生活起居之處。1958年,寺再次被全部拆毀,僅存廟基。近幾年有僧人於原上殿舊基上,建有新寺一座。不過,較為簡陋。這殘留的廟基教人去沉思歷史,給人以品味不盡之滄桑感。
沿寺後小徑而上,有八正橋,橋邊石壁上有明代福建長樂縣進士陳時范題刻的一副對聯“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應作狀元峰”,對聯邊還有“披雲石”的題刻。過八正橋、披雲石,進一洞,洞不大,內涼氣襲人,石壁上有無名氏題刻的顏體“生白”二字。“生白”何意,令人不解,留下一個千古之謎,讓後人去破譯。
出生白洞,便到了天柱塔下。塔兩丈有餘,為一巨石自然風化而成,上粗下細,且有向外傾斜之感。此石塔於崖上突兀而起,無憑無倚,令人不能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坐在塔下,大好河山,盡收眼底,令人陶醉。看,陽光灑滿大地,寺前河泛著點點金光,蜿蜒向遠方的重巒疊嶂中流去,勞作的人們散布于田野當中,呈現出一片多么安靜而和平的景象。
在佛圖寺,還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姑砌山門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傳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圖寺遊玩,見佛圖寺一無山門,二無石塔,便計議築造山門和石塔。姑仙選山門易造而造之,嫂仙造石塔難度較大而無法推卻。二仙約雞鳴造就,結果姑仙先把山門造好,故意裝雞叫,嫂仙以為天快亮了,石塔只差塔頂未造好便棄之而去,故今天的佛圖寺石塔無頂。
清康熙年間縣人魯之裕在其撰寫的(佛圖山記)中說:“湖之勝非司空也,……勝則必以佛圖為最。”千百年來,佛圖寺吸引了無數遊人,到此遊覽,留下了大量的石刻和詩篇,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現有機地結合,成為縣內古代文化的精萃。1981年,佛圖寺摩崖石刻收錄入(中國名勝詞典)。1982年,太湖縣人民政府又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太湖縣旅遊開發的不斷深入,佛圖寺必將吸引愈來愈多的遊人。

狄公亭

乘船經花亭湖,往寺前鎮去。進入寺前河,湖之西畔的小山上,有一座亭子,黃瓦紅柱,飛檐翹角,小巧玲瓏,掩映在綠樹之間。這就是狄公亭。
移船相近,在小坡旁泊下,沿著一條小路上山去,路邊開滿了各種無名野花,傳來陣陣馨香。大約走50餘米,便來到狄公亭前。
亭占地不過幾個平方米。亭頂分上下兩重,瓦檐下的木板上題有“狄公亭”幾字,並繪有狄公像,面容莊嚴、安詳。還有幾首詠寫狄公亭的詩詞,皆寫得意境優美、耐人尋味。亭旁立有一大理石牌,勒刻有關建造此亭的情況,四周草木茂盛、蔥鬱。
於亭內,聞草木之幽香,臨習習之湖風,觀湖光與山色,令人心曠神怡。這時,自然而然地懷念起作為一代名相的狄仁傑,感覺他的靈魂就一直守候於此,目睹這裡千百年來山河巨變、幾度興衰。
狄仁傑唐代名臣。生於隋代大業三年(607),字懷英,山西太原人,以優異的學業成績中舉。高宗時,歷任并州法曹參軍、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武則天即位初,任文昌右丞、地官侍郎等職,後為奸臣來俊臣所害,被入獄。神功初年平反出獄後復為宰相。狄仁傑辦事公開,秉公執法,斷冤案涉及2000餘人,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狄仁傑死後,皇室賜贈他為文昌右相,謚文惠,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
舊時此地建有狄公墓、狄梁廟,乃祭祀狄仁傑之處。舊《太湖縣誌》載:“狄梁廟,縣北三十里,九村畈保。乾隆二十四年大水侵襲。鹹豐七年賊毀老廟。”又載:“唐梁國公狄仁傑墓永福鄉九村畈保。相傳元末有避亂匿其中者,獲金銀器物以出,後墓門傾塞,其前有廟有碑。”還載:“按《唐書·本傳》,狄仁傑,太原人,曾貶彭澤邑令,邑人德之為置生祠,聖歷三年卒,並未言其葬地。《廣輿》記載,其墓一在河南洛陽,一在陝西乾州,並此凡三,見或狄仁傑巡撫江南後因有墓亦未可知。”據分析,關於狄仁傑死後葬於此也有可能。唐初,此地與荊陽縣縣治相距不遠,狄仁傑巡撫江南時,或突然病逝於此。也還有分析認為是太湖人出於對其敬仰和懷念,建其衣冠墓以示悼念和祭祀,這種說法也有道理。此地何有狄公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舊時的狄公廟坐東朝西,一進兩幢。新中國成立後,曾改作國小,名為“狄梁國小”。1959年因花亭湖蓄水,廟和墓皆被水淹沒,此後永不見其真面目了。
然而,永遠不可淹沒的是狄公所創下的業績和留下的名聲,讓後人追思,讓後人懷念。1995年,寺前鎮人民政府和縣庫區辦公室共同建此“狄公亭”,為重新開發這一舊景起到了引路作用。據悉,有關部門將著手對此景觀進行規劃重建,屆時,那必將成為花亭湖上一道極其重要的人文景觀,吸引無數人前來觀光、憑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