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侗族鄉

芭蕉侗族鄉

芭蕉侗族鄉位於湖北省恩施市西南,系少數民族鄉鎮。總人口6.4萬,國土面積303平方公里。芭蕉侗族鄉是恩施富硒茶的主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芭蕉侗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電話區號:0718
  • 地理位置:湖北省恩施市西南
  • 面積:303平方公里
  • 人口:6.4萬
  • 方言:西南官話-荊宜片-恩施話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鄂Q
概況,沿革,地理,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網路建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備註,

概況

恩施市轄鄉。面積303.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9875人(2010年六普)。轄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芭蕉居委會。

沿革

鄉因駐地而得名。芭蕉集鎮依山榜水,芭蕉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去,原河彎處有一水塘塘邊長有許多芭蕉樹,故名芭蕉塘,後人們慣稱芭蕉,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屬恩施縣第三區。1952年屬恩施縣第四區,1955年屬第五區,1957年改名為芭蕉區。1958年改為芭蕉公社,1962年改為芭蕉區。1975年撤併社,為芭蕉公社。1984年6月改為芭蕉區,下轄10個鄉、1個鎮。1996年12月撤區並鄉,分設2個縣轄鄉。
1996年,芭蕉鄉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轄仙人橋、大魚龍、墳前壩、苦竹龍、小宏岩、槽狹溝、白岩灣、火鋪塘、大樹子、芭蕉、園藝場、燈籠壩、龍潭溝、二台坪、草子壩、鴨雞灘、後池、河茅壩、黃蓮溪、茶園、羊毛山、戽口、銅車壩、三尖龍、蘇家寨、青崗樹、高拱橋、浪壩、寒婆嶺、硃砂溪、剩口河31個行政村和芭蕉居委會;黃泥塘侗族鄉面積114平方千米,
其中侗族人口占49%,土家族占23%,轄白果樹、馬路口、尖山坪、四方坪、大坳、小河、石寨、王家村、馬河灘、黃泥塘、三峰寺、石板溪、紅茶園、皂角灣、楊家灣、柳樹溝16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芭蕉鄉、黃泥塘侗族鄉,合併設立芭蕉侗族鄉。轄芭蕉1個居委會和燈籠壩、龍潭溝、後池、二台坪、野雞灘、草子壩、柳樹溝、楊家溝、石板溪、紅茶園、皂角灣、黃泥塘、馬河灘、青龍山、二峰岩、石塘塘、王家、石寨、大坳、小河、馬路口、四方坪、白果樹、尖山坪、高拱橋、蘇家寨、青崗樹、浪壩、硃砂溪、寒婆嶺、勝口河、小紅岩、曹狹溝、仙人橋、墳前壩、苦竹龍、大魚龍、白岩灣、火鋪塘、大樹子、黃連溪、三尖龍、河茅壩、茶園、戽口、羊毛山、銅車壩47個行政村。
2004年,鄉政府駐芭蕉,人口62602人,面積268平方千米,轄芭蕉1個居委會和燈籠壩、寨灣、甘溪、楠木園、黃泥塘、二鳳岩、王家、米田、天橋、白果樹、高拱橋、硃砂溪、小紅岩、南河、白岩、黃連溪、戽口17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01208:~001 210芭蕉居委會 ~200 210燈籠壩村 ~201 210寨灣村 ~202 220楠木園村 ~203 220甘溪村 ~204 210黃泥塘村 ~205 220二峰岩村 ~206 220王家村 ~207 220米田村 ~208 220天橋村 ~209 220白果樹村 ~210 220高拱橋村 ~211 220硃砂溪村 ~212 220小紅岩村 ~213 210南河村 ~214 220白岩村 ~215 220黃連溪村 ~216 220戽口村

地理

芭蕉侗族鄉地處恩施市西南,系湖北省十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總人口6.4萬,其中侗族人口3.1萬,占總數的49%。國土面積303平方公里。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51億元,財政收入4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
芭蕉侗族鄉

經濟

芭蕉鄉是名茶的故鄉,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芭蕉就研製出享譽四海的“恩施玉露”。改革開放以來,芭蕉侗族鄉揚長避短,把綠色和富硒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切入點。該鄉共發展茶葉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5.2萬畝,現有大小茶葉加工企業共91家,2004年,全鄉已引進資金1500萬元,其中有華龍集團、宜紅公司、糧援茶廠、芭蕉富硒茶葉有限公司、芭山茶葉有限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年創利稅近千萬元。被譽為“湖北省無性系良種茶葉第一鄉”,目前正在申報“中國富硒茶葉基地”和“中國農業標準化示範‘恩施富硒茶’項目區”,全鄉經濟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芭蕉侗族鄉全鄉共有中國小18所(其中國中2所,國小16所),有在職教職工276人,專任教師250人,支教教師40人,在校中小學生526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鄉中國小校園占地面積132171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1887平方米,綠化用地面積8214平方米,體育運動場地面積38127平方米,農村中國小校校舍建設達到省定標準。近幾年來,投資391.56萬元,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投資197萬元,實施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中國小校教學儀器、圖書等設施設備均達到省定標準。

醫療衛生

芭蕉侗族鄉大力推進衛生改革,著力改善就醫條件,預防保健醫療網路全面加強,降消防艾工作取得成效,芭蕉衛生院已經成為恩施南鄉片區最大規模的衛生院,現正在著手申報為“恩施民族中醫院”,鄉衛生院和所有村衛生室達到省級建設標準,農民就近就醫方便、小病不出村,全鄉衛生疾病控制體系不斷完善。計畫生育服務工作逐步加強,每年免費為育齡婦女開展“三查三落實”,不斷提高依法管理和優質服務水平,全鄉各村無計畫外生育,民眾少生優生意識逐步增強。

文化事業

芭蕉侗族鄉組織工作專班,挖掘侗鄉文化底蘊,注重收集、整理民間民族歌謠、服飾、文物等,燈籠壩牌樓、戽口唐家大院、王家村祠堂等古文化遺址,板凳龍、社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躍入了恩施州文化界的眼帘,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楓香坡農民藝術團基本每天都有演出,尤其是通過送文藝下鄉、普及侗族歌曲、恢復鼓樓和風雨橋等形式,將侗族文化的精粹予以推廣,發揚光大了傳統文化。鄉綜合文化站、郵電通訊服務中心設施完備,所有的村建有村級活動場所、文化活動室、綜合服務社。

網路建設

全鄉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開通了芭蕉侗族鄉公眾信息網,建設燈籠壩村、高拱橋村電腦農業示範村,以移動、聯通、電信為主的通訊網路布局合理、覆蓋面大,建移動基站15座,綜合覆蓋率達到98%。建立以209國道和恩鹹省道為主軸的有線電視網路,逐步覆蓋沿線村落,數位電視用戶2300餘戶,服務效果明顯提高,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電影下鄉放映工程,農村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社會保障

2012年,芭蕉侗族鄉落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萬餘人,農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落實基本醫療保險893人,失業保險258人,嚴格落實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逐步形成農村低保、大病救助和救災救濟等農村保障制度和救助體系。

基礎設施

該鄉的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通過大力實施“五改三建”生態家園文明新村建設,該鄉形成了“豬—沼—茶”、“豬—果—茶”等不同結構的農業生態模式,全鄉共建沼氣池7318口,文明小區20處,小康示範戶826戶,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文明素質、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全鄉完成了四條村級經濟循環路的鋪油工程,三個集鎮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設施改造“德政工程”,加快了芭蕉侗族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備註

恩施市芭蕉侗族鄉位於“中國硒都”——恩施市西南19公里處,交通方便,通訊便捷。是中國十大名茶——“恩施玉露”的發祥地和主產區,也是“恩施富硒茶”和“宜紅工夫茶”的重點產區。茶葉平均含硒量1.068ppm,符合富硒茶0.25—4.0ppm(NY/T600-2002)的要求。全鄉現有茶園5.2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4.2萬畝(主栽品種為福雲6號、福鼎大白茶、龍井43號等),可采面積達3萬畝,是“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之一和“湖北省無性系良種園第一鄉”。
芭蕉侗族鄉是恩施富硒茶的重點產區和主產地。茶葉自然品質優良,含硒量適中。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測試,芭蕉茶葉含硒3.47毫克/千克,茶湯含硒0.01~0.052毫克/千克(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名茶志》第488頁)。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給恩施茶葉題辭“茶以硒為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