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戲劇

芬蘭戲劇

芬蘭戲劇藝術創始於19世紀。1827年在赫爾辛基成立了“戲劇之家”,這是芬蘭最早建立的一個戲劇演出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芬蘭戲劇
  • 創始於:19世紀
  • 時間:1827年
  • 成立者:赫爾辛基
發展歷程,民族風格,批評現實主義,芬蘭劇作家,坦佩雷,坦佩雷隨筆,博物館,戲劇之都—坦佩雷,

發展歷程

芬蘭戲劇藝術創始於19世紀。在此之前,芬蘭長期處於瑞典王國的統治之下。俄瑞戰爭(1808~1809)之後,芬蘭歸屬俄國,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經濟和文化才逐步得到發展,戲劇藝 術亦應運而生。1827年在赫爾辛基成立了“戲劇之家”,這是芬蘭最早建立的一個戲劇演出中心。當時主要由來自瑞典和德國的藝術團體演出。1840年芬蘭社會活動家A.梅烏爾曼和P.哈尼卡寧共同倡議成立芬蘭語劇院。哈尼卡寧還於1845年首次用芬蘭文創作了喜劇《巫師》。當時一些芬蘭大學生也試用芬蘭語演出劇目。1860年初芬蘭文學協會為了推動芬蘭語劇本的創作,發起評獎活動。A.基維根據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創作的第一部芬蘭語悲劇《庫勒沃》獲獎。此後他又相繼創作出喜劇《荒原上的鞋匠》(1864)和諷刺劇《訂婚》(1866)。這幾部劇本很快被編輯出版。這是用芬蘭民族語言出版的第一本劇作選集。1872年芬蘭語劇院建成(芬蘭人民劇院的前身),分為話劇和歌劇兩個部分,院長K.伯格博姆(1843~1906)是芬蘭戲劇創始人之一。
芬蘭戲院 有一個悠久的歷史, 1895年當第一公開掩護幾乎開始早在現代電影技術被發明了(第一掩護在世界上是, 1896在芬蘭)。1907年它在第一部芬蘭影片之前接收了十年被生產了並且被篩選了。在這些第一步芬蘭戲院以後,進展是非常慢的。在1907年有期間, 1909-1911和1917-1918以後,當芬蘭電影未被製作。因為芬蘭舉行了狀態作為,這是部分由政治情況造成的 自主神經系統 一部分的 俄國 並且因而影響全世界政治情況。1917年芬蘭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1918年,並且有a 內戰. 在政治情況安定了並且穩定了之後,芬蘭社會和它的文化生活開始開發。這是非常清楚以電影藝術。更多電影被製作了,並且他們適合芬蘭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三個主要演播室製作電影並且爭奪市場,這發展的頂點在沈默時代以後來了,在194050年代附近。當社會在60年代改變了,部分由於政治趨向和部分由於休閒的新的形式,象 電視消失的影片的呼籲,實際所有演播室是閉合的,並且影片變得政治和太藝術性為大量,當商業生產被視為作為一件事從過去和distateful。少量攝製者被反對這發展,並且繼續製作由評論家打擊,但由人民愛的普遍的電影。新的被發現的興趣為芬蘭影片進來90年代,被帶來新的想法的攝製者的新一代部分影響和部分,因為商業成功不再認為“非藝術性的”,因而商業片項目開始接受支持從政府資金。在2000s芬蘭戲院是活和很好,有些影片和攝製者獲取全球性成功的和收到好答覆的許多影片從觀眾和評論家。

民族風格

芬蘭戲劇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在芬蘭戲劇舞台上常常提出諸如芬蘭民族獨立、芬
蘭婦女的社會地位、芬蘭農民的命運、芬蘭工人生活的苦難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芬蘭戲劇家通常都是社會活動家,他們的經歷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決定了芬蘭戲劇的特徵和發展方向。芬蘭戲劇歷史上占主要地位的藝術流派是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但它很少受到歐洲其他國家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影響。芬蘭的民族獨立運動是芬蘭現實主義文學藝術流派的根基。A.基維是現實主義戲劇文學的開拓者。他以親身經歷為題材進行創作,作品中人物對話機智、生動,富有生活情趣。基維是芬蘭戲劇語言的巨匠。
芬蘭戲劇芬蘭戲劇

批評現實主義

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女劇作家M.康特先後創作了《工人的妻子》(1885)、《苦命的孩子》(1886)、《牧師之家》(1891)等多部劇本,其中心題材是婦女解放和農民、工人問題。
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一些青年劇作家彷徨苦惱,看不到社會的出路,遂脫離了傳 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藝術路線,成了法國象徵主義和德國表現主義的追隨者。法國象徵主義也在芬蘭形成新浪漫主義流派。當時活躍在詩壇上的E.雷諾(1878~1926)在1896年根據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創作的詩劇《天國的白鵝》把法國象徵主義與芬蘭民族主義熔於一爐,成為芬蘭新浪漫派戲劇的代表作。拉烏里·哈拉(1890~1944)的劇作《最可愛的孩子》(1922),是芬蘭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品,主要特點是內容荒誕離奇、結構鬆散、人物類型化、語言快速簡短。20世紀30~40年代,法西斯勢力抬頭,芬蘭許多進步知識分子被迫害致死,在文學藝術中相繼出現了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傾向。愛國女劇作家H.M.沃里約基和埃爾維·西內爾沃(1912~?) 以實際行動和戲劇創作參與了反對這種傾向的鬥爭。前者於1933~1953年創作出一組反映芬蘭農村宗法制瓦解過程的劇本,特別引人注目。西內爾沃於1952年創作的《世界尚年輕》,通過年青姑娘烏麗亞娜的成長和她的戰鬥歷程,給人以嶄新的生活啟迪,在赫爾辛基工人劇院演出,受到熱烈歡迎。50年代中後期,法國劇作家S.貝克特和E.尤內斯庫的《等待戈多》、《禿頭歌女》和《椅子》等荒誕派戲劇相繼在芬蘭劇院上演,對芬蘭戲劇藝術產生了影響。60年代和70年代,在芬蘭劇壇上“紀實劇”取代了荒誕劇,一些青年劇作者對現實生活不加粉飾和渲染,創作政治性的戲劇,以期干預社會生活,促進社會改革。芬蘭是歐洲戲劇活動比較活躍的國家,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當過演員或業餘演員。80年代芬蘭有43座劇院和眾多的業餘劇團。芬蘭的戲劇藝術正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
芬蘭戲劇芬蘭戲劇

芬蘭劇作家

基維,A. Aleksis Kivi (1834~1872) 芬蘭劇作家。生於新地省努爾米耶爾維鎮一個裁縫家庭,1859年考入赫爾辛基大學,後因家貧,中途輟學,返回故鄉從事寫作。他的第一部5幕話劇《庫勒沃》取材於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敘述奴僕庫勒沃受到主人刁難後置主人於死地,然後自殺的故事。全劇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是芬蘭戲劇史上第一部悲劇,1860年獲芬蘭文學協會劇本獎。後來他又相繼創作出喜劇《荒原上的鞋匠》 (1864)和諷刺劇《訂婚》(1866)。前者描述兩兄弟一個求婚失敗,一個酗酒誤事,情節曲折,妙趣橫生;後者描寫一個金錢至上的女人為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遺產,不惜採用卑劣手段排擠丈夫和孩子的故事。基維寫過一部短小的抒情劇《黑夜和白晝》,描繪一位雙目失明的姑娘如何重見光明。劇中洋溢著濃厚的詩意。基維還創作了一些反映中上層社會生活的劇本,如悲劇《逃亡者》(1867)、《康齊奧》(1868)和正劇《列婭》(1869)、《列奧與麗娜》(1877~1878),這些劇本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宗教色彩和抽象的說教性質。

坦佩雷

坦佩雷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礎180公里,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位地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早在19世紀,坦佩雷就已成為芬蘭的工業中心,素有“芬蘭的曼徹斯特”之稱,紡織服裝金屬加工業久負盛名。坦佩雷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它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旅遊城市,市中心的沙洲角(Sarkanniemi)是坦佩雷的娛樂中心,那裡聳立著芬蘭最高的眺望塔奈辛內烏拉(Nasinneula),塔高168米,乘高速電梯可直達塔頂,俯瞰市區全景,觀覽之餘可在塔頂的旋轉飯店裡享用一頓美餐。眺望塔的底層設有天文館、水族館和海豚館,水族館內展出的各種觀察魚近水樓台00種。除遊樂場外,沙洲角還有一個兒童動物園,孩子們可同他們所喜愛的小馬、小兔和四鴨一同玩耍。
坦佩雷是芬蘭的戲劇之都,1959年建造的帶有旋轉觀眾席的夏季露天劇院是每年8月戲劇節會演的中心,每年,坦佩雷都要舉行戲劇節,爵士音樂節和電影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的國外遊客前來觀賞。坦佩雷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芬蘭惟一的列寧博物館仍然保存至今,對遊人開發。“夢幻谷”博物館位於坦培雷市圖書館內,這個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博物館除了忠實再現“姆米小屋”,還陳列有《夢幻谷》一書的作者托韋楊松女士的插圖手稿。

坦佩雷隨筆

地處連線納西湖和華黑湖的坦麥科斯基河兩岸的坦佩雷,是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內陸城市,由於兩座湖泊之間的落差達18米,期間有1公里流程在坦麥科斯基河形成急流,因此可以用作水利發電,坦佩雷最早的工業就是從這裡發展起來的。1820年,英國格拉斯哥出生的蘇格蘭人芬來森以坦麥科斯基河上的瀑布作動力建造了一個小型鑄造廠和一所製造棉毛兩用的梳紡機的廠房。1826年完成了紡織廠的續建工程。1828年正式開始生產毛線棉紗棉布和毛呢,標誌著芬蘭近代紡織工業的開端。
進入20世紀,坦佩雷的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原先直接藉助瀑布的水力作動力,現在已在瀑布周圍建成了一座巨大的水電站。坦佩雷更已有著芬蘭的曼徹斯特之稱。這裡不僅是芬蘭最重要的紡織工業和皮鞋工業中心,而且也是巨大的機器製造工業、化學工業和造紙工業中心,該市人口中有1/3以上是工人。坦佩雷市的工廠不僅建在市區,而且在郊區、在坦麥科斯基河兩岸上也建造了許多工廠。
坦佩雷不僅是芬蘭的工業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那裡有坦佩雷大學和坦佩雷技術大學,還有各種高等教育機關、劇場、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在畢尼墓山丘的山麓還有露天劇場。

博物館

博物館吸引著許多芬蘭勞動人民和外國代表團,因為它是為了紀念1905年12月第一次布爾什維克會議召開而專闢為博物館的,博物館裡的陳設,再現了當年列寧在這裡的生活,在博物館的一個陳列室里,布置了赫爾辛基吉列加單街一間房間的陳設。1917年9月,列寧為了躲避臨時政府的迫害,曾在這房間裡住過,坦佩雷還有不少造型優美的建築,如路德派大教堂(1907年建)、亞歷山大基爾柯教堂(1881年建)、卡勒班基爾柯教堂。

戲劇之都—坦佩雷

游在芬蘭:戲劇之都—坦佩雷
坦佩雷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礎180公里,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位地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早在19世紀,坦佩雷就已成為芬蘭的工業中心,素有“芬蘭的曼徹斯特”之稱,紡織、服裝和金屬加工業久負盛名。
芬蘭的戲劇之都—坦佩雷(Tempere)芬蘭的戲劇之都—坦佩雷(Tempere)
坦佩雷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它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旅遊城市,市中心的沙洲角(Sarkanniemi)是坦佩雷的娛樂中心,那裡聳立著芬蘭最高的眺望塔奈辛內烏拉(Nasinneula),塔高168米,乘高速電梯可直達塔頂,俯瞰市區全景,觀覽之餘可在塔頂的旋轉飯店裡享用一頓美餐。眺望塔的底層設有天文館、水族館和海豚館,水族館內展出的各種觀察魚近水樓台00種。除遊樂場外,沙洲角還有一個兒童動物園,孩子們可同他們所喜愛的小馬、小兔和四鴨一同玩耍。
坦佩雷是芬蘭的戲劇之都,1959年建造的帶有旋轉觀眾席的夏季露天劇院是每年8月戲劇節會演的中心,每年,坦佩雷都要舉行戲劇節,爵士音樂節和電影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的國外遊客前來觀賞。坦佩雷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芬蘭惟一的列寧博物館仍然保存至今,對遊人開發。“夢幻谷”博物館位於坦培雷市圖書館內,這個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博物館除了忠實再現“姆米小屋”,還陳列有《夢幻谷》一書的作者托韋楊松女士的插圖手稿。
坦佩雷隨筆
地處連線納西湖和華黑湖的坦麥科斯基河兩岸的坦佩雷,是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內陸城市,由於兩座湖泊之間的落差達18米,期間有1公里流程在坦麥科斯基河形成急流,因此可以用作水利發電,坦佩雷最早的工業就是從這裡發展起來的。1820年,英國格拉斯哥出生的蘇格蘭人芬來森以坦麥科斯基河上的瀑布作動力建造了一個小型鑄造廠和一所製造棉毛兩用的梳紡機的廠房。1826年完成了紡織廠的續建工程。1828年正式開始生產毛線、棉紗、棉布和毛呢,標誌著芬蘭近代紡織工業的開端。
進入20世紀,坦佩雷的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原先直接藉助瀑布的水力作動力,現在已在瀑布周圍建成了一座巨大的水電站。坦佩雷更已有著芬蘭的曼徹斯特之稱。這裡不僅是芬蘭最重要的紡織工業和皮鞋工業中心,而且也是巨大的機器製造工業、化學工業和造紙工業中心,該市人口中有1/3以上是工人。坦佩雷市的工廠不僅建在市區,而且在郊區、在坦麥科斯基河兩岸上也建造了許多工廠。
坦佩雷不僅是芬蘭的工業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那裡有坦佩雷大學和坦佩雷技術大學,還有各種高等教育機關、劇場、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在畢尼墓山丘的山麓還有露天劇場。
博物館吸引著許多芬蘭勞動人民和外國代表團,因為它是為了紀念1905年12月第一次布爾什維克會議召開而專闢為博物館的,博物館裡的陳設,再現了當年列寧在這裡的生活,在博物館的一個陳列室里,布置了赫爾辛基吉列加單街一間房間的陳設。1917年9月,列寧為了躲避臨時政府的迫害,曾在這房間裡住過,坦佩雷還有不少造型優美的建築,如路德派大教堂(1907年建)、亞歷山大基爾柯教堂(1881年建)、卡勒班基爾柯教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