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鴛鴦圖

芙蓉鴛鴦圖

《芙蓉鴛鴦圖》是元代畫家張中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圖右上有數枝芙蓉枝伸出,花團錦簇,墨筆細勾,表現細膩。花葉不以雙勾,而以淡墨施出,復以濃墨分出內莖和陰陽向背;花徑以細筆輕拖.顯得形容清疏。水中鴛鴦表情生動,不作精雕細刻.而採用寫意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芙蓉鴛鴦圖
  • 規格:縱46.6厘米,橫56.8厘米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張中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風格,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芙蓉鴛鴦圖
此圖的右側為水邊的一叢木芙蓉,枝葉舒展,由右側向左前伸出,枝頭綴滿花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在怒放盛開。花叢下畫有一對鴛鴦,正在河水中戲水。雄者低首弄波,羽毛蓬鬆,短尾微翹;雌者伸頸仰首鳴叫,羽毛光滑。在闊廣的水面上,長著星星點點的萍草,在水波中來回擺動,河岸邊岩石巒綿,崎嶇不平,岩間野花隨著風勢在搖曳。
此圖左上角有畫家自識:“至正十三年五月,張子政為德章作。”未用印。

創作背景

隨著文人畫的發展,元代的花鳥畫,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藝術創作中追求自然,不假雕飾,尤其強調個性的發揮。這樣使元代的水墨花鳥畫盛行起來。錢選變宋人的工麗為清淡,趙孟頫更強調以書法入畫,把工筆與粗筆、寫意與寫實、文人畫與院體畫融合在一起,開創了王淵、張中的介於“寫意”與“工筆”之間的墨花墨禽一派。張中的水墨淡渲的花鳥畫,不注重工細的勾勒,卻更傾向於大片的沒骨渲染。《芙蓉鴛鴦圖》是這種畫法的突出典範。畫家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作《芙蓉鴛鴦圖》。

藝術鑑賞

風格

該圖不重細節,寓巧於拙,用一種嶄新的方式改變了傳統花鳥畫題材的表現形式,改變了宋人花鳥嚴謹細緻的描繪風格。

技法

張中這幅畫,全用墨筆,針對不同的景物,運用不同層次的墨色加以表現。如芙蓉的花朵,淡淡的墨色勻出花瓣,再略作暈染,然後點以花蕊,所費筆墨不多,但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芙蓉,呈現在眼前。描繪木芙蓉的葉子,體現出畫家用墨的嫻熟技巧。數十片葉子,陰陽向背,前後左右,變化多端,但都依靠墨色的濃淡分出,毫無單調重複之感。在葉子上再加上六七筆,勾出葉筋,就更顯出木芙蓉的生機勃勃了。此畫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對嬉水的鴛鴦。雄禽的頭部,除了勾畫眼、嘴之外,又用較濃的墨色,只簡單的幾筆,便梳理出頭頂的羽毛,畫家將頭部處理成一個空白的圓形,不但可以使眼睛顯得分外有神,而且照顧與旁邊那隻雌禽的關係。雄禽其它部位的羽毛,用不同的灰調渲暈點染,層次分明,兩翼上的羽飾,用“留白”畫出,更富有變化。這樣即便不用五彩,也豐富了效果。雌禽的羽色從頭部、頸部、翅膀到尾巴,墨色的深淺都不一樣,各部分的分界處皆用極淡的墨色過渡,形成幾個相對的整體,有統一中見變化的效果。
作為主要景物陪襯的水波,畫家也沒有放過。畫家用細緻而不呆板的筆法,暈染波紋、旋渦,竭力表現動感,使流水富有韻律。

歷史傳承

該圖經明代沈貞吉、薛益,清內府,近人吳湖帆收藏。現藏上海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5年12月29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開幕,《芙蓉鴛鴦圖》在其中展出。
2015年12月10日至2016年3月13日,上海博物館舉辦“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芙蓉鴛鴦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張中(生卒不詳),元代畫家.字子正,一作子政。松江(今屬上海)人。擅山水,師黃公單.善以水墨繪花鳥.偶作墨戲。傳世作品有《芙蓉鴛鴦圖》《枯荷鴛鴦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