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浙江樂清市芙蓉鎮)

芙蓉鎮(浙江樂清市芙蓉鎮)

芙蓉鎮位於樂清市境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屬半山區。其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白龍山脈橫亘於前,雁盪山支脈諸山雜陳於後,境內有長短七條溪流經過,其中芙蓉、黃金兩溪貫穿中部,東流注入清江。據明永樂《樂清縣誌·敘山》載:芙蓉山“去縣東六十里,在雁盪山西南上三峰,有岩石,並高三、四尺,森然如美蓉,紅赤相映,因以名村。”清初,稱大芙蓉汛,民國十六年(1927)稱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後稱鄉。

芙蓉鎮自古以來就是溫(州)、台(州)和永(嘉)、樂(清)的交通要道。北宋年間(960~1127)就為溫(州)、台(州)驛道的重要驛站之—,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至清道光鹹豐年間(1820—1850),在長達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溫(州)、台(州)驛道雖時有變遷,但芙蓉鎮作為該驛道交通“咽喉”的地位卻—直未予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芙蓉鎮
  • 位置樂清市境東北部
  • 環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屬半山區
  • 記載:《樂清縣誌·敘山》
概述,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旅遊,地方特色,地方特產,歷史傳說,著名人物,

概述

芙蓉鎮位於樂清市境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屬半山區。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中,原芙蓉鎮、嶺底鄉、雁湖鄉三地合併形成新芙蓉鎮,總面積達153.2平方公里(面積排全市各鄉鎮街道第二),下轄5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6.4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89萬,外來人口5422人,耕地面積17441畝,山場面積18.64萬畝。2012年工農業總產值21.2億元,財政稅收收入40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20元。
芙蓉鎮自古山水鐘秀,和雁盪山一起素有“山以鳥名,村以花名”之稱。境內景點有芙蓉池、梅雨潭、雁盪山西大門、筋竹澗、萬緣橋、雁盪十八古剎之一的本覺寺遺址、永樂人民抗日游擊自衛總隊紀念館等,集鎮上至今仍有二、七日的集市傳統,有一定的集聚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芙蓉人緊抓機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特色區域經濟之路。農業方面,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去年全年種植糧食作物面積21488畝,總產量7268.8噸,獲得市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形成了以楊梅、枇杷、茶葉等特色產品為主的一批果蔬及畜牧養殖基地和農業名牌產品(如康盛蜜柚、雁湖早茗、綠芙茶葉、巨科枇杷、嶺泉地瓜乾等),並於去年6月成立了樂清首個鄉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工業方面,2002年芙蓉鎮便獲“中華全國鑽頭(建工)產業基地”稱號。在鎮政府的引導下,積極推進品牌創建機制,探索鑽頭(建工)產業轉型升級,籌劃產業“退二進三”政策,以鑽頭(建工)產業為核心,硬質合金、電動工具、木刀銑刀等配套五金工具產業共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成為樂清特色工業之一。2012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20.4億元,全年完成工業性投資5636萬;文化方面以“芙蓉拋歌”、“芙蓉板凳龍”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較為濃郁的區域文化。

歷史沿革

據明永樂《樂清縣誌·敘山》載:芙蓉山“去縣東六十里,在山門鄉,其山西南上三峰,有岩石,並高三、四尺,森然如美蓉,紅赤相映,因以名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屬山門鄉的十七都第三圖和十八都第一圖。
隆慶年間(1567—1572)設守備署。
清初稱大芙蓉汛。
民國十六年(1927)稱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後稱鄉。
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2年原小芙鄉併入。
1996年,面積41.8平方千米,轄海口、山外灣、良園、上街、下街、山外、後垟、前垟、石碧、蘭嶼浦、小芙、麥西、包宅、東岙、茶塘、下灣、筋竹、前橫、西岙19個行政村和芙蓉1個居委會。
2008年末,面積41.8平方千米,人口2.63萬人,轄芙蓉1個居民區,良園、後垟、前垟、海口、下街、上街、山外、山外灣、石碧、蘭嶼浦、西岙、包宅、東岙、小芙、茶塘、麥西、下灣、前橫、筋竹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鎮前路98號。
2011年,撤銷嶺底鄉、雁湖鄉,併入芙蓉鎮。調整後,芙蓉鎮轄1個居民區、59個行政村,面積153.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2260人,常住人口38956人(2010年末數據)。同年設立6個農村新社區。

行政區劃

芙蓉鎮面積153.2平方千米。設芙蓉、小芙、嶺外、嶺底、雁湖等農村新社區,轄1個居民區、5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鎮前路98號,距市區20千米。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芙蓉鎮,位於樂清市境東北部。

地形地貌

芙蓉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屬半山區。其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白龍山脈橫亘於前,雁盪山支脈諸山雜陳於後,境內有長短七條溪流經過,其中芙蓉、黃金兩溪貫穿中部,東流注入清江

人口

總人口6.45萬人(2012年),其中常住人口3.89萬人,外來人口5422人。

經濟

芙蓉鎮白一九八O年鑽頭產業的興起以來,至今已有股份制及個體鑽頭廠二十餘家,職工上千人,鑽頭產業全年總產值占全鎮年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產品遍布國內外市場,在國際上都享有一定的聲譽,枝稱之為“鑽頭之鄉”。現在,全鎮已形成了鑽頭、電瓷、陶器、機械、橡膠製造、磚瓦、電鍍、服裝加工、木器、鐵器、首飾和水果加工等工業行業十餘種,一百餘家,年生產總值達三千餘萬元,占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強。

社會事業

芙蓉的教育事業也發展較早,南宋鹹諄年間(1265--1274)就已有“教塾”出現。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立了“造因兩等學堂”。民國七年(1918)後,各村陸續創辦了初等國小校。如今,芙蓉擁有從幼稚園、國小到國中、高中的教育系統。

旅遊

境域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雁盪山雁湖風景區,雁盪山因雁湖“崗頂有湖,湖中結盪,秋雁宿之”而得名。有芙蓉池、雁盪山西大門、筋竹澗、西石樑洞、梅雨潭、羅帶瀑、萬緣橋、本覺寺遺址、梯雲谷等景點。

地方特色

地方特產

芙蓉物產豐富,尤以芋頭、紅蘿蔔、香魚、麥餅、麥油煎最為著名,其中的麥油煎,皮薄香軟,最為馳名。

歷史傳說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芙蓉村里住著王、張兩戶大戶人家,兩家的兒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且又門當戶對,從小便訂下了婚事。不多久,張家因遭火災,一貧如洗。張家的兒子就到王家投親。誰料王家因欺貧愛富,想趕走張家的兒子,又怕敗壞自家名聲。於是,假意留張家的兒子在家讀書,暗中讓奴僕把他禁閉起來,不給飯吃,想活活將他餓死。誰知王家的女兒是個有情有義的入,她得知此事後,又氣又急,急中生智,把麥粉煎成紙樣薄的大餅,把大蒜做成毛筆一樣,以送“紙”、“筆”為名,瞞過守門的奴僕,遞到了張家兒子的手上,張家的兒子聞到這“紙”、“筆”的香味,拿起來就咬,只覺柔軟好吃——就這樣,芙蓉麥油煎很快地在四鄰八鄉傳丌了。

著名人物

芙蓉歷史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南宋時,蔡敏學中省元,清時林良斛祖孫三代被封為“三吐驍騎將軍”,現代出過蔡旅平等名土。蔡旅平與孫利、馬寅初、黃炎培等人均有交往,擅三弦,曾到杭州演奏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