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臘壩自然村

芒臘壩自然村

芒臘壩自然村隸屬於芒卡鎮芒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芒卡鎮東部,距離芒崗村委會29公里,距離芒卡鎮29公里。

國土面積有1.5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23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芒臘壩自然村
  • 所屬地區芒卡鎮芒崗村委會
  • 面積:1.53平方公里
  • 海拔:1500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口衛生:,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芒臘壩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耕地554.6畝,其中人均耕地3.6畝;有林地1600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2 戶,有鄉村人口151人,其中農業人口151人,勞動力8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2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4.6 畝(其中:水田117畝,旱地437.6畝),人均耕地3.6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1600畝,其中橡膠100畝,經濟林果地130畝,主要種植香蕉、木瓜等經濟林果笑采;荒山荒地0畝。
芒臘壩自然村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四通,無路燈。
芒臘壩自然村
全村已通自來水。有3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0戶;安裝固定店墓櫃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分別占總數的93%和6 %)。
該村到鄉(立煮局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9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9公里。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戶其他結構農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4.6萬元,占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26.2萬元,占總收入的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2頭,肉牛12頭,肉羊10隻,肉雞644隻);林業收入11.2萬元,占總收入的20%;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9.7%;工資性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8%。
芒臘壩自然村
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5萬元,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6.8%),省內4人,省外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
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欠朵灶充總收入14.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5%。
芒臘壩自然村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業及橡膠等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芒崗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芒卡農業中學。
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29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2.8畝。
已建立農村公益勸提舉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男性),有團員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戶,共有鄉村人口64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31人。其中農業人口64人,勞動力47人。
該村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彝族64人,占總人口的100%)。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4人,參合率 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舉精拳擊衛生院, 距村委會衛生室5公里,距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是進村主幹道路面較差全是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晴通雨阻現象突出;
二是村民嘗台巴住房條件較差,有3戶農戶的房屋需要改造和新建,占全村住房比例的9.3%;
三是村內生活生產垃圾缺乏必要的處理手段與場地,存在豬、家禽放養等現象,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對村民的居住環境與衛生安全帶來很大的危害;
四是村內排水設施不齊全,污水排放不暢,環境衛生狀況較差;
五是沒有公共配套設施,不能為村民提供公共活動場所;
六是村和道路兩旁尚未綠化,人居環境較差;
七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不夠;
八是醫療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民眾看病難的現象較為突出,除農村合作醫療外,其它社會保障措施及相應的體系尚未建立;
九是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與新形勢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緊緊圍繞滄源縣"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根據村委會提出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農田地灌溉,鞏固提升膠園建設,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竹子產業及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小區建設"等奮鬥目標,結合本自然村的實際,充分發動民眾的積極性,使人民民眾以主人翁的精神,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建設,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鞏固提升橡膠產業的同時,計畫發展泡核桃200畝,竹子150畝,改造老茶園50畝,開發新茶園200畝,達到人均3畝以上特色經濟林果。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次)以上,大牲畜發展到100頭,生豬200頭,家禽養殖800隻,到"十一五"期末農民民眾的經濟收入人均收入有2007年的1677元增加到 2100元。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戶,共有鄉村人口64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31人。其中農業人口64人,勞動力47人。
該村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彝族64人,占總人口的100%)。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4人,參合率 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 距村委會衛生室5公里,距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是進村主幹道路面較差全是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晴通雨阻現象突出;
二是村民住房條件較差,有3戶農戶的房屋需要改造和新建,占全村住房比例的9.3%;
三是村內生活生產垃圾缺乏必要的處理手段與場地,存在豬、家禽放養等現象,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對村民的居住環境與衛生安全帶來很大的危害;
四是村內排水設施不齊全,污水排放不暢,環境衛生狀況較差;
五是沒有公共配套設施,不能為村民提供公共活動場所;
六是村和道路兩旁尚未綠化,人居環境較差;
七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不夠;
八是醫療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民眾看病難的現象較為突出,除農村合作醫療外,其它社會保障措施及相應的體系尚未建立;
九是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與新形勢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緊緊圍繞滄源縣"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根據村委會提出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農田地灌溉,鞏固提升膠園建設,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竹子產業及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小區建設"等奮鬥目標,結合本自然村的實際,充分發動民眾的積極性,使人民民眾以主人翁的精神,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建設,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鞏固提升橡膠產業的同時,計畫發展泡核桃200畝,竹子150畝,改造老茶園50畝,開發新茶園200畝,達到人均3畝以上特色經濟林果。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次)以上,大牲畜發展到100頭,生豬200頭,家禽養殖800隻,到"十一五"期末農民民眾的經濟收入人均收入有2007年的1677元增加到 21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