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東與寧洱縣接壤,南以威遠江小黑江為界同思茅區寧洱縣一水相連,西沿瀾滄江瀾滄縣臨滄市臨翔區雙江縣隔江相望,北和鎮沅縣相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威遠鎮,距普洱市130公里、昆明市466公里。截至2016年末,全縣國土面積7777平方公里,共有6鎮4鄉,總人口達31.14萬人。

景谷屬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無量山脈分支,境內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813米,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354毫米。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是雲南省重要的林漿、林板、林化基地,被列為雲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是普洱茶原產地和主產區之一。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87.0974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6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8元。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谷彝族傣族自治縣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省普洱市
  • 下轄地區:威遠鎮、永平鎮、正興鎮等
  • 政府駐地:威遠鎮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區碼:6664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
  • 面積:7550平方公里
  • 人口:31.14萬人(2016年)
  • 方言:西南官話景谷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石寺、威遠江自然保護區、永平雷光佛寺塔包樹、樹包塔等
  • 車牌代碼:雲J
  • 行政區劃代碼:530824
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土壤,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民族風情,文化歷史,民族信仰,宗教活動,語言文字,名優特產,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景谷古稱“勐臥”地,傣語“勐”為地方,“臥”為井,意為有鹽井的地方。據傳:“威遠”系“臥允”的譯音,意為鹽井城。以穿城而過的景谷江(威遠江)得名。

建置沿革

據考古發掘,曾在正興等鄉(鎮)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證明三四千年前景谷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生存。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今景谷縣境為益州郡哀牢國屬地。地節元年(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先前在“勐達光”境內設的縣(據點)由益州郡劃入永昌郡;今景谷縣境屬永昌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設雲南郡;今景谷縣境屬雲南郡。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設寧州;今景谷縣境仍屬雲南郡。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南朝宋、齊、梁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景谷縣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永泰元年(765年),南詔贊普鐘十四年置威遠城,屬銀生節度。乾符六年(879年),南詔政權置威遠瞼,屬銀生節度,後改屬蒙舍鎮統領。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谷置銀生節度;大理天授元年(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景谷縣境先屬銀生節度威遠城、後屬威楚府威遠賧。
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蒙古人在大理國核心地區設萬戶、千戶、百戶等各級軍事轄區,穩定大理國局勢後便轉攻南宋;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前威遠賧傣族土目歸附威楚萬戶;至元八年(1271年)設碌必隴管民頭目。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在大理國故地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後,裁萬戶、千戶、百戶等軍事轄區,設路、府、州、縣等各級行政區,威楚萬戶改設威楚路、前威遠賧轄地設威遠州;今景谷縣境屬威楚路威遠州。至順二年(1331年),元朝將威楚路所轄開南州、威遠州析置景東軍民府,析開南州、威遠州相鄰地區設乾遠州,授“勐谷”傣族土目為景東軍民府土知府,領開南(今景東縣、南澗縣、南華縣小部、雙柏縣小部)、威遠(今景谷縣、寧洱縣小部、思茅區小部)、乾遠(今鎮沅縣、墨江縣小部、新平縣小部)3州;今景谷縣境屬景東軍民府威遠州。至正三年(1343年),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麓川國擊敗元軍、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東軍民府土知府)聞風歸附麓川國;今景谷縣境屬麓川國。至正十五年(1355年),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景谷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威遠州,屬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同年,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分別升級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麓川國為懲罰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討“勐谷”,占威遠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勐卯弄軍在定邊之戰中敗於明軍,被迫與明朝講和,明朝仍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威遠傣族土目仍歸其節制;今景谷縣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建文元年(1399年),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法去世,威遠傣族土目趁機脫離麓川平緬宣慰司,明朝復設威遠府。建文三年(1401年),置威遠土知州,屬雲南省布政使司。
雍正三年(1725年),“改土歸流”設威遠廳撫夷清餉同知,屬鎮沅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直隸威遠廳降為散廳,劃歸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普洱分防威遠廳撫夷清餉同知,屬普洱府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威遠縣,屬普洱道
民國三年(1914年),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改為景谷縣,屬普洱道尹公署。
1949年6月,成立景谷縣人民政府。隸屬寧洱專區
1951年,寧洱專區改普洱專區,景谷縣屬普洱專區。
1953年,普洱專區改思茅專區,景谷縣屬思茅專區。
1959年1月,鎮沅縣合併景谷縣。
1961年2月,景谷、鎮沅分設。
1970年,思茅專區改思茅地區,景谷縣屬思茅地區。
1985年12月25日,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隸屬思茅地區行政公署。
2004年,撤銷思茅地區、設地級思茅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思茅市。
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普洱市。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縣城鳥瞰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縣城鳥瞰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末,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威遠鎮永平鎮民樂鎮正興鎮景谷鎮、鳳山鎮),4個鄉(勐班鄉益智鄉半坡鄉碧安鄉),132個村民委員會,1929個村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地威遠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之間,東與寧洱縣接壤,南以威遠江小黑江為界同思茅區寧洱縣一水相連,西沿瀾滄江瀾滄縣臨滄市臨翔區雙江縣隔江相望,北和鎮沅縣相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距普洱市130公里、昆明市466公里。西相距107公里之遙,南北相隔115公里之遠,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無量山脈分支,境內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813米。全縣地形以山區半山區為主,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

氣候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共有熱區面積732萬畝,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的64.6%,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354毫米、蒸發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數164.1天、平均氣溫22.1℃,≥10°的積溫為7360.9℃;年平均日照時數2065.3小時。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從低海拔的峽谷地區到高寒山區,形成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五種氣候類型。

土壤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土壤從壩區河谷到山區半山區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沖積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紅壤面積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60.6%,土壤的特點多為偏酸缺磷少氮鉀不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地處“三江”成礦帶,境內有銅、鐵、石油、煤炭、岩鹽、石灰岩等礦藏資源20餘種,礦產地30餘處,目前已探明銅金屬儲量3.63萬噸、鐵礦石儲量483.7萬噸、石油儲量1241萬噸、煤炭儲量1112萬噸、岩鹽儲量167837.3萬噸、石灰岩88497.5萬噸。

森林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林業用地87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5%,人均擁有林業用地30畝,是全省人均3倍,是全國人均10倍;森林覆蓋率達74.7%,為全國森林覆蓋率的5倍多;活立木總蓄積量達5514.6萬立方米,人均擁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國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長量達210.45萬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為89.6萬立方米,林木年淨生長120.85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耕(園)地面積136.46萬畝,有熱區面積732萬畝,有大小壩子23個,其中永平壩面積23萬畝,是普洱市最大的平壩。
威遠江威遠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人口出生率為12.37‰,死亡率為6.28‰,自然增長率為6.09‰,年末總人口31.1萬人,常住人口29.7萬人。
截至2016年末,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總人口達31.14萬人,有常住人口29.84萬人。

民族

截至2016年末,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內居住著漢族傣族彝族等26個民族,少數民族14.98萬人。

經濟

綜述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87.0974億元,比2014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6744億元,比2014年增長6.9 %;第二產業增加值33.8704億元,比2014年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24.5526億元,比2014年增長10.7%。構成從2014年的34.1:39.1:26.8調整為32.9:38.9:28.2。實現非公經濟增加值38.3109億元,增長9.3%,比重達44%。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6元,比2014年增加1856元,增長8.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8元,比2014年增加857元,增長11.4%。

第一產業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5419億元,比2014年增長6.9%。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4.68萬畝,比2014年增長2.7%,糧食總產量18.49萬噸,增長2.7%;甘蔗12.77萬畝,比2014年增長1%,產量51.7萬噸,比2014年增長0.98%;茶葉實有面積18.85萬畝,產量9743噸,比2014年增長9.5%。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豬出欄23.8萬頭,比2014年增長3.1%;家禽出欄207萬隻,比2014年減2.5 %。肉類總產量2.06 萬噸,比2014年增長0.5%。
主要農業產品產量表(單位:噸)
指標2015年2014年增幅%
糧食
184862
180011
2.7
油料
4024
3990
0.9
甘蔗
517012
512006
1
烤菸
8995
9061
-0.7
咖啡
4002
2701
48.2
水果
32156
29987
7.2
茶葉
9743
8896
9.5
橡膠
795
831
-4.3
蔬菜
112487
106287
5.8
資料來源:
主要畜牧、水產品產量表
指標單位2015年2014年增幅%
生豬出欄
234966
244299
-3.8
大牲畜出欄
16371
16334
0.2
羊出欄
17823
16034
11.2
家禽出欄
萬隻
206.8
212.2
-2.5
肉產量
19988
21492
-7
禽蛋
1558
1658
-6
水產品
32235
31000
4
資料來源:

第二產業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完成工業總產值72.8329億元,比2014年增長5.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6369億元,比2014年增長2%。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五增四減。五增:紙漿234441噸,比2014年增長35.4%;食糖52088噸,比2014年增長36.1%;發電量61630萬度(不含糯扎渡),比2014年增長36.6%;酒精4233千升,比2014年增長37.3%;機制紅磚8687萬塊,比2014年增長15.6%。四減:精煉銅75噸,比2014年減83.8%;原煤14566噸,比2014年減74.6%;松香12082噸,比2014年減55.8%;人造板184950立方米,比2014年減16.6%。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1.4259億元,比2014年增長6%;電力產值15.9494億元,比2014年增長1.4%;林產工業產值27.9543億元,比2014年下降0.2%;礦業產值2.9778億元,比2014年下降1.8%。

第三產業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79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7%。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363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5%;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157億元,比2014年增長8.2%。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1895億元,比2014年增長10.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4897億元,比2014年增長10.9%。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在限額以上企業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額2.6893億元,比2014年增長10.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1.3737億元,比2014年增長9%;日用品類零售額6003萬元,增長7.7%;家用電器和音像製品類零售額3005萬元,比2014年增長9.8%;化妝品類零售額735萬元,比2014年增長 22%;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669萬元,比2014年增長24.8%。
2015年12月末,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2.2428萬元,比2014年增長6.8%,其中個人存款餘額41.0056億元,比2014年增長17.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1.9607萬元,比2014年增長27.5%。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郵電業務總量14466萬元,比2014年增長2.2%。擁有固定電話1.17萬戶,行動電話22.87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77部/百人。網際網路用戶達2.25萬戶,報紙累計訂閱199萬份,雜誌累計訂閱8.5萬份。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共接待海外旅遊者278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98.0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85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圖書館免費開放,共接待讀者24364人次,其中報刊綜合閱覽室接待讀者9855人次,電子閱覽室接待讀者14509人次。共有11個圖書流動點,全年提供總流動圖書3850冊,流通總人數4120人次。圖書館與縣地震局聯合開展防震減災科普講座、宣傳視頻、科普展覽服務,參加培訓人員達420餘人次,播放防震減災農村電影132場,完成了4項普洱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分別是:景谷縣景谷鎮李記谷莊團茶製作技藝;景谷縣傣族潑水採花節;景谷縣永平鎮遷糯村傣族武術;景谷縣永平鎮曼洛佛寺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

教育

截至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02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鄉(鎮)中心學校2所,初級中學6所,國小 63所(縣屬國小2所,鎮屬國小8所,村小5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19所(公辦11所,民辦8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成技校5所。全縣在職教職工2987人;全縣在校學生43781人,其中:職高生232人,高中生3103人,國中生10626人,小學生22954人,在園(班)幼兒 6802人,特殊教育學生64人。全縣校舍總面積30.5萬平方米。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3%,國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6.67%,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2.14%。2015年,全縣參加高考1023人,共上線768人,上線率75.07%。

體育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舉辦了春節陀螺賽、“三·八”杯城區氣排球賽、“五·四”杯足球賽、五人制足球賽、廣場舞展演、全民健身日等活動10次,共126個代表隊1560人參賽。老年體協組織開展運動會8次,共76個隊1250人參加。自治縣成立30周年籃球、氣排球、陀螺、滑翔傘展演和體驗系列4個項目體育活動,籃球賽、氣排球賽、陀螺賽共有147支代表隊的1620人參賽;開展滑翔傘展演和體驗活動。縣業餘體校游泳隊參加雲南省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預賽和雲南省游泳錦標賽,獲得男子200米自由式第8名、女子50米自由式第3名、女子100米自由式第7名。

醫療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共有全民所有制醫療衛生機構14個(鄉鎮衛生院10個),私立醫院2家。衛生技術人員623人,有病床編制701張,實際開放病床662張。傳染病發病率為174.71/10萬。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6.04萬人,參合率達98.24%,人均籌集標準470元/人,累計籌集資金12240.727萬元。住院最高補償15萬元,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75.79%,實際報銷比例75.12%。全年累計補償61.41萬人次、同比增長5.71%,累計減免金額1.17億元,同比增長18.05%。

社會保障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城鎮新增就業1216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30人,就業困難人員1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全縣審批推薦發放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765戶5881萬元,發放“貸免扶補”創業貸款217戶1389萬元,發放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貸款2戶330萬元,受理“兩個十萬元微企培育工程”扶持申請32戶,審核通過20戶,扶持資金60萬元;通過小額貼息貸款發放,促進創業帶動就業534人。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403人,城鄉 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59558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1463人,失業保險參保10348人,工傷保險參保17724人,生育保險參保13916人,征繳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5863萬元,征繳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6440萬元,征繳工傷保險費419萬元,征繳生育保險費319萬元。

交通運輸

201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完成貨運量1675萬噸,比2014年增長25.9%;貨運周轉量201264萬噸公里,比2014年增長26.5%;客運量345萬人,比2014年增長2.07%;客運周轉量37332萬人公里,比2014年增長2.10%。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4307.7公里,其中省國道211.6公里,縣鄉(村社)道 5635.6公里,專用道8.7公里。

民族風情

文化歷史

從景谷縣正興鎮、邊江鄉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類生存。隨著部落群居的消亡、奴隸制的建立,封建制的興起這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反抗反動統治,抵禦外侮等鬥爭中共同開拓前進,不斷發展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明、清以前,景谷絕大部分地區均為少數民族居住,處於封建領土經濟狀態。明、清的“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各民族直接處於流官的統治之下,屯兵、屯田、移民等政策的施行,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使社會經濟逐漸融為一體。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帶來的先進文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使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

民族信仰

原始宗教觀念影響甚深。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曾在景谷大地上修建了108座緬寺(佛寺),緬寺里“啥滴”以上的僧侶,俗稱大佛爺。大佛爺懂得本民族的文學,熟悉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一寺之主,是傣族文化的保留者和傳播者,受到傣族民眾的崇敬。歷史上,傣族人民的文化傳授,也是以緬寺為中心。傣族民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每年除有固定的宗教節日外,還要到各地去朝仙。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樹包塔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樹包塔
景谷的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崇拜自然神靈,其主要活動是“祭竜”。每個少數民族的村寨都有“竜林”。除“竜林”外,還有“土主”、“山神”等,都要崇敬、祭祀。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神靈活動。

宗教活動

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參加。各民族的歌舞都與其生產生活緊密聯繫,從不同側面,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人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精神風貌、歷史故事。彝族的“開荒舞”、“撒種舞”,哈尼族的“簸米舞”、“編籬笆舞”,傣族的“白象舞”、“孔雀舞”等等。

語言文字

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各民族都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還有敘事長詩、民間音樂、和民族舞蹈藝術。特別是傣族的傳統文學,都是用傣文記載下來珍存下來的。如反映善良勇敢的贊達貢瑪兄弟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最終除滅暴君的敘事長詩《三牙象》;敘述英雄海罕與俸改之間戰爭的英雄史詩《厘俸》等就是傑出的代表作。

名優特產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松香產量居全省第一。特產象牙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被譽為“芒果之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下屬的碧安鄉特產“碧安大山茶”。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旅遊景點有:樹包塔、塔包樹、勐乃仙人洞、帕莊河、遷糯佛寺、大仙人腳、景谷湖、威遠江自然保護區等。

主要景點

  • 威遠江自然保護區
威遠江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南部景谷縣西南部,地處瀾滄江支流威遠江下游。
  • 帕莊河自然保護區
帕莊河自然保護區位於正興鎮帕莊河帶,距縣城60餘公里,離普洱約50公里,是一個岩溶地貌風景區。
  • 遷糯佛寺
遷糯佛寺位於景谷縣遷糯村,系清代古建築,建於1778年。有山門、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建築組成,規模宏偉,占地3960平方米,是雲南較大的傣族小乘佛教寺院之一。大殿為三重檐歇山頂園廊式建築,面闊三間15.5米,進深22.5米,檐下均由斗拱三層。為省級重點文物。
遷糯佛寺遷糯佛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