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中藥)

芋頭(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芋頭
  • 別名:蹲鴟、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渠、狗爪芋、百眼芋頭、芋艿、毛芋、水芋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天南星目
  • :天南星科
  • :芋屬
  • :芋頭
  • 分布區域:南方及華北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60-120g;外用適量
  • 毒性:生品有毒(《本草經集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辛、甘,性平。

歸經

歸胃經。

功效

健脾補虛,散結解毒。

主治

用於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癧,腹中癖塊,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

相關配伍

1、治瘰癧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洗,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學大辭典》芋艿丸)
2、治一切無名腫毒及諸毒:生芋頭一個,獨核肥皂一個,蔥白七個。同搗爛敷之,如乾即換,過一周時,未成者即散,已成者略出膿血即愈。(《同壽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醋磨塗。

禁忌

1、《本草經集注》:“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3、《食療本草》:“久食令人虛勞無力。”
4、《紹興本草》:“多食善動風氣、痼疾;生者食之戟人,乃有小毒。”
5、《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6、《本草求真》:“多食則不免有動氣發冷泄瀉,及難克化之弊矣。”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去淨鬚根及地上部分,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花序柄常單生,短於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於佛焰苞;雌花序位於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於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於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鑽形,長約1cm。花期2-8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

藥材性狀

根莖呈橢圓形、卵圓形或圓錐形,大小不一。有的頂端有頂芽,外表面褐黃色或黃棕色,有不規則的縱向溝紋,並可見點狀環紋,環節上有許多毛須,或連成片狀,外皮栓化,易撕裂。橫切面類白色或青白色,有粘性,質硬。氣特異,味甘微澀,嚼之有粘性。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其青芋細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芋、紫芋,並毒少,正可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療熱止渴。其真、白、連禪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
2、《本草衍義》:“芋,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而惟東、京西者佳,他處味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已後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日,卻以好土勻埋,至春猶好。生則辛而涎,多食滯氣困脾。唐杜甫詩曰:園收芋栗不全貧者是此。以梗擦蜂蜇處,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