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歐文

艾瑞克·歐文·莫斯(Eric Owen Moss),生於1943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建築學院。他1972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洛杉磯發展,任教於南加州建築學院,並且於1976年設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地點選擇在洛杉磯市中心和聖塔莫尼卡(Santa之間的科佛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瑞克·歐文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43 
  • 職業:解構主義建築大師
  • 代表作品:林布雷德大樓等
  • 專業:建築設計
全名,出生年月,性別,國籍,專業,所在地區,主要設計作品,圓的分解與重組,項目名稱,設計單位(設計者),建設地點,設計/完成時間,塔之介紹,

全名

艾瑞克·歐文·莫斯
解構主義建築大師

出生年月

1943

性別

國籍

美國

專業

建築設計

所在地區

加利福尼亞

主要設計作品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校區的中央住宅管理大樓(1985-1989)
林布雷德大樓(1987-1989);
帕拉蒙洗衣房(1987-1990);
加利集團大樓(1988-1990);
國稅局大樓(1993-1994);
“盒子”大樓(1990-1994);
薩米陶大樓(1989-1995);
沙里文大樓(1994-1997);
“蜂巢”大樓(1994-2001);
“鞘”大樓(1993-2001)。
3555號擴建工程(2007)

圓的分解與重組


——美國科佛市(Culver City)的藝術之塔

項目名稱

藝術之塔

設計單位(設計者)

艾瑞克·歐文·莫斯(Eric Owen Moss)

建設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佛市(Culver City)

設計/完成時間

2007年

塔之介紹

“藝術之塔”是一個信息之塔,建造在科佛市Hayden大街與國家大道的交叉口。該交叉口是進入科佛市重新開發區的主要入口。
概念上,該塔具有向內和向外兩個方面的規劃目標。對內,這座塔將標誌著這一新城市開發的到來,提供一個面向當地的變換式藝術陳列。
對外,該塔展示具有文化意義的內容、當地活動與事件信息,以及各種藝術與圖像的演示,使在科佛市-也就是西洛杉磯地區,街道上行駛經過地段的車輛中的人們可以看到。
鄰近區域內的所有建築都受到56ft限高的限制。藝術之塔的高度是對當地限高規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這個建築將高於地面72f。
塔由五個直徑大約30ft的圓形鋼環組成。圓環以12ft的樓層間距豎向疊積,而在向上升高的過程中,圓環在平面上前後搖擺著,形成不同高度上朝向不同樓層的視角。在每兩個搖擺的水平圓形鋼平面之間,安裝著曲面的圓錐形投影螢幕。在螢幕後方,從塔的樓層上懸吊下來一共12個數字投影儀,它們將投影到半透明的腈綸螢幕上。
在螢幕內部提供了鋼甲板,可供觀光者們眺望城市,也可供維修人員檢修投影儀與螢幕。
塔中的一個玻璃圍合機井中有一部玻璃電梯,還有一架通向頂部的開敞樓梯,所以塔可被用作俯瞰城市的觀景平台,但其主要的目的是將藝術與其它相關信息傳播給當地和在交通中路過的觀眾。
對於五個螢幕的放置,考慮了幾個目標人群。首先是北邊幾個街區的聖莫尼卡高速路上的交通,它是洛杉磯最繁忙的高速路之一。其次,是La Cienega大道與Jefferson大道的交叉口,與地段相距幾個街區,是城市中另一個繁忙的路口。第三個是項目旁邊的Hayden與國家大道的轉角,它同樣也是一個有著交通燈的繁忙的東西向線路。最後,是一個就在地面之上的螢幕,它與另外四個不同,面向重新開發的地段。這個螢幕將被當地民眾使用,他們可以坐在梯級式混凝土露天看台上,看台層層下降來到一個地下的部分,這裡提供了一個可供講演者和表演者們使用的舞台。
塔將由標準結構型鋼建造而成——寬緣梁和柱,以及槽鋼和由1/2英寸厚的鋼板製成的面板化牆體。出於防震設計要求,塔將由一個深基礎做支撐,基礎將由混凝土樁和一個將各樁綁系在一起的連續地基梁構成。
The Art Tower is an information tower, constructed at the corner of Hayden Avenue and National Boulevard. That intersection is the primary entry point into the re-developed zone of Culver City.
Conceptually, the tower has both introverted and extroverted planning objectives. Internally, the tower will symbolize the advent of this important new urban development, provide a changing art display for local viewing.
Externally, the tower makes displays culturally significant content and local event information, along with art and graphic presentations of all sorts available to in-car audiences who pass the site area, traveling on a number of local thoroughfares in the Culver City-West Los Angeles area.
All the buildings in the immediate area are governed by a 56 foot height limit. The Art Tower height is an important exception to the local height rule. The project will be 72 feet high.
The tower consists of five circular steel rings, approximately 30 feet in diameter. The rings are stacked vertically at 12 foot floor to floor intervals, and, as the height increases, the rings are staggered in plan, in order to establish proximity and viewing angles for various levels at various heights. Between each pair of staggered horizontal circular steel plains, the curving, conical projection screens are installed. Behind the screens, hung from the tower floors are a number of digital projectors, 12 in all, that will rear-project onto the translucent acrylic screens.
Inside the screens, steel decks are provided for viewers to look out at the city, and for a maintenance staff who will service the projectors and screens.
The Tower has a glazed elevator in an enclosed glass shaft, and an open stairway to the top, so the Tower will be used as a viewing platform to overlook the city, but its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distribute art and other relevant content to the local and the in-transit audiences passing by.
There are several target audiences that account for the positioning of the five screens. First is the traffic on the Santa Monica Freeway, several blocks to the north, one of the most highly trafficked freeway routes in Los Angeles. Second, the intersection of La Cienega Boulevard and Jefferson Boulevard, several blocks from the site, another of the highly trafficked intersections in the city. Third is the corner of Hayden and National itself, adjacent to the project, which is also a signaled, highly trafficked east-west route. Finally, there is one screen, just above grade level, that, unlike the other four, faces the re-development site. That screen will be used by local audiences, seated on the terraced concrete bleachers that step down to the below grade portion of the project where a stage for speakers and performers is provided.
The tower will be fabricated from standard structural steel sections – wide flange beams and columns, and channels – with panelized walls made of ½ inch thick steel plate. Because of earthquake design constraints, the tower will be supported on a deep foundation of concrete piles with a continuous grade beam tying the piles together.
評論:
有人曾經這樣評論美國當代建築師艾瑞克·歐文·莫斯的設計:他的作品絕大部分是對現代世界、及其進程的一個社會性、政治性的評論( the majority of this work is a social –pol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world and its processes)。
莫斯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洛杉磯地區,他的設計被菲利普·詹森形容為“垃圾中的珠寶”,原因在於他的建築設計具有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雙重特徵。這是因為莫斯的建築起步於現代主義,而後來走向了新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而他被菲利普·詹森評價為“孫子輩的建築師” (弗蘭克·蓋里是兒子輩的) 正體現了這一種傳承關係——他在對建築的形式和設計方法上走的更遠。
莫斯的作品都有非常突出的雕塑性,以及解構主義的特點,並且非常誇張,完全突破了建築物固有的形式,具有強烈的工業化時代過去的破碎感、毀滅感,還有很重的傷感成分,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式的對我們這個破碎的時代的一種諷喻。
在設計上莫斯喜歡使用工業材料,甚至刻意使用舊材料,比如舊鐵鏈、斷裂的金屬構架等,並在建築上突出它們,表現了工業化頹廢、衰落的一面,具有很強烈的解構特徵。比如1988-1993年的勞遜·威斯騰住宅,整個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預製構件拼合而成,表面是粗糙的水泥,沒有經過處理,而結構是解構的拚合,建築的頂部、視窗都具有傾斜的設計,使建築顯得粗獷,具有野性。1988-1990 年在洛杉磯的科佛市設計的一個企業總部大樓——加利集團大樓,是四個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在這個建築設計上,他採用了各種廉價、可批量生產的工業建築材料,整個建築是鋼筋混凝土預製件的,使用螺栓加固,外部全部裝上金屬的攀登架,另外還使用了混凝土磚加強工業感,立面形式支離破碎,具有典型的解構主義色彩。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