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器灸法

艾灸器,灸指用特製的灸器,盛放點燃的‘艾絨’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進行熨灸或熏灸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灸器灸法
  • 定義:特定部位上進行熨灸或熏灸
  • 發源:晉代葛洪
  • 典籍:肘後備急方
  • 主要治療:口眼歪斜和耳病
  • 傳承和發展:隔姜灸、隔蒜灸
基本概述,學科分支,

基本概述

用艾灸器施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三》就有記載,“取乾艾葉一斛許,丸之,內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以熏之”。至唐代則出現了以細竹管和葦管作為灸器的溫管灸,或稱筒灸。如《備急千金要方》載有:“截箭竿二寸,內(納)耳中,以面擁四畔,勿令泄氣。”
當時,溫管灸主要用治療口眼歪斜和耳病。明代,龔信的《古今醫鑒》中,提到以銅錢代替灸器。如果說,在明代以前的灸器灸的灸具是屬於代用品的話。那么到清代,灸器灸就有了更大的發展。。出現了專用灸器灸的灸具,諸 如灸板、灸罩及灸盞等。灸板、灸罩均見於高文晉的《外科圖說》,前者為穿有數孔的長板,上可置艾絨,用以施灸;後者為圓錐形罩子,上有一孔,罩於施灸的艾炷之上。
灸盞載於雷豐《灸法秘傳》:“四周銀片稍厚,底宜薄,須空數孔,下用四足。將盞足釘有生薑片上,姜上亦 穿數孔,與盞孔相當,俾藥氣可透入經絡臟腑也。”除此之外,還出現核桃殼灸等法。
溫灸器施灸,刺激溫和長久,易為患者所接受,操作亦較方便。對某些病證尚有較好的療效。灸器灸在現代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

學科分支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就有溫簡灸、溫盒灸、溫架灸、溫罐灸和溫管灸等多種類型。更值得一提的是,藉助現代科學技術,還研製出各種不以艾火作為刺激源的非艾灸器,為灸療增添了新的篇單章。
隔姜灸、隔蒜灸是傳統灸療的繼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