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漁歌

舟山漁歌

歌謠,歷來是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於舟山民間的漁歌,就是舟山漁民根據漁業生產的特殊性和流動性,逐步積累和創作出來的一種口頭文學,它不僅富有濃郁的海洋氣息和漁鄉風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識。許多歌謠,是漁民專為傳授知識而創作的,它緊扣“海”字主題,運用藝術手法,通過口授傳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氣象,以及船網工具、漁類習性、船員職責等知識,以歌謠形式一代一代往下傳。古往今來,許多一字不識的漁民,就靠這種方法,學習古人知識,掌握生產技能,戰天斗海,駕驅海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舟山漁歌
  • 外文名:Zhoushan fisherman's song
  • 發源地區:浙江舟山一帶
  • 代表作品:《打東沙》 《三生弟》等
舟山漁歌,作品特點,

舟山漁歌

海知識 這類漁歌不僅在漁民中流傳,也在廣大交通運輸業的船員中流傳。如流傳很廣的《水路歌》《嚮導歌》《海山謠》《舟山漁場蠻蠻長》等,均屬此類。一支《水路歌》,從寧波港啟航,一直到南洋(大陳漁場),將船隻航行途中經過的主要山頭、洋面、岙口、島礁,全都順路唱出來,猶如一張活的航海圖;《舟山漁場蠻蠻長》把舟山漁場的範圍,從南洋到北洋,順序唱一遍,每個洋面與洋面之間的周鄰和銜接,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海山謠》則將舟山群島中一些主要島嶼的地理環境和特點,用一兩句歌謠向人們介紹清楚,歌詞精煉,簡單明了。有一首《金塘謠》是這樣唱的:
無風無浪,無米過金塘;
有風有浪,斗米過金塘;
大風大浪,石米也難過金塘。
三句話,向人們介紹了金塘洋和金塘海峽水深流急,行船艱難的景況。歌謠中的“無米、斗米、石米”,意思是說:無風無浪的天氣,吃一頓飯工夫就可過金塘洋,若遇大風大浪,即使你吃完一石米的飯也難過金塘洋。
生產知識 這一類歌謠也很多,《船上人馬歌》就是一例,它把老式大對船人馬,全用數字串起來,形象地逐一唱出每個人馬的不同崗位、職責和要求:
一字寫來拋頭錨,頭錨拋落船靠牢
錨緝起來心裡安,乾隆皇帝游江南。
二字寫來扳二槳,廚頓一到做魚羹,
魚羹會做一籃多,西周文王來卜課。
三字寫來扳三槳,三個大砫船外亢,
八十托魚繩放得長,仁宗皇帝勿認娘。
“拋頭錨”“扳二槳”“扳三槳”,都是船上人員的職務。拋頭錨在船上的主要職責是拋錨起錨的安全,只要這個任務完成了,他就做好了本職工作,可以象乾隆皇帝那樣逍遙自在地“游江南”了。往下唱的扳二槳、扳三槳,一直唱到頭多人、伙槳囝、拔頭片、拖上綱,以及出袋、出網、撐船,等等,14個人都是職責分明,就象現在講的崗位責任製圖表,規定得一清二楚,而且唱起來朗朗上口,前後有序,好記好傳。嵊泗一帶流傳很廣的《張網十字調》,也是運用數字依次唱出張網生產內容和操作程式。《嵊泗是個大漁場》,把嵊泗漁場一年四季生產的魚類品種、生產海域、礁島洋地,都唱得條理分明:“正月里,小黃魚要攏場,南洋抲起抲北洋,一直抲到佘山洋”,“立夏邊,是洋生,烏賊要攏港,漁場真大猛”,“立夏過,抲旺幫,叫魚洋里船多猛,出起網來緊繃繃”,“五月廿三要謝洋,秋季生產就上場”,“張早冬,張晏(晚)冬,冬汛生產辛苦猛,要抲帶魚嵊山洋”。這首漁歌把嵊泗洋的四季生產排得緊緊的。許多老漁民,就是按照這些傳統歌謠來安排每個汛期的準備工作,並以此去傳授給年輕一代的新漁民,成為掌握漁業生產季節的一種口授知識。
魚類知識 一曲《十二月魚名調》,借用唱花名的形式,逐月唱出不同季節的各類不同魚名,且把每種魚類的形態、習性、回遊規律等知識,唱得明明白白。一首《對魚》,採用兄妹對歌形式,一問一答,唱出每種魚的特點和習性,既風趣、又形象。流傳於普陀下山一帶漁村的《魚名謠》,一句謠就要說出三種魚的形態或習性:“鰻魚長長,鯧魚扁扁,梅童魚頭大尾巴小”。“飛魚會飛,鯔魚會跳,帶魚貪吃容易釣”,“黃魚頭大,白扁嘴小,海蜇嘸眼水上漂”……嵊泗漁民唱的《抲魚調》,一口氣唱出幾十種魚名和它的特性:“黃魚黃甏甏,鯧魚錚骨亮,鰳魚刺多猛,帶魚眼睛交關亮。虎頭魚須短,夢潮魚須長,烏賊骨頭獨一梗,箬鰨眼睛單邊生。馬鮫牙齒快,毛蟹腳長走橫向;青鮎魚,綠央央,黃鱘毛常兩樣生”。“鯊魚樣數真多猛:皮蛋鯊,嘴巴長;和尚鯊,糙繃繃;書生鯊,扁扇相;老鼠鯊,尾巴長;白蒲鯊,錚骨亮;太婆鯊,烏鴉樣……”。廣大漁民就用這種歌謠形式,傳唱出識別不同魚類的知識。
歷史知識 舟山漁歌不僅容納了廣大漁民創作的生活主題和藝術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期望和理想,而且有許多歌謠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漁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有一首叫《黑秤手》的漁歌,全篇歌詞用一個“黑”字來貫串:
黑風黑水黑沙灘,黑天黑地黑老闆,
黑船黑網黑風帆,捕來黑魚賺銅板,
銅板賺得萬打萬,買田造屋做棺材,
一張惡臉象黑炭,黑袖裡伸出黑手扳,
十指撥撥算盤扳,黑秤里稱出巧機關,
秤砣下面克幾把,抲魚人只配吃苦飯。
……
這首《黑秤手》,真實地記錄了漁民在舊社會被魚行老闆盤剝的歷史。還有一首鹽民的《哩囉歌》,句句歌詞唱出了舊社會鹽民的苦難歷史,它一開頭就以“一根扁擔挑勿彎,兩隻腳底磨沙灘,一年三百六十天,祖祖輩輩挑鹽擔”的真實描寫,記錄了鹽民舊時生產的笨重體力勞動歷史,接著以“只因窮人嘸靠山,挑來挑去爛泥山”一句,提示了鹽民飽受苦難的歷史根源。最後以“苦鹵苦水苦扁擔,苦活苦路苦海灘,行行嘸沒格末苦,兩行苦淚拌苦飯”一連串“苦字經”作結束,以此來訴述鹽民的苦難歷史。此外,《三生弟》《打東沙》《清朝政府真腐敗》等歌謠,都是舟山漁民飽受苦難的歷史記錄。有一首反映抗日戰爭時期舟山百姓遭受日寇侵略的歌謠叫《做做汽車路》:“做做汽車路,吃吃六穀糊,一不小心打屁股,性命還在司令部”,這類歌謠,至今還在舟山上了年紀的老人中流傳,反映了舟山百姓不會忘記那個歷史年代的苦難和屈辱情景。

作品特點

以上說的航海知識、生產知識、魚類知識、歷史知識,當然還有氣象知識、生活知識等等,這都反映了舟山漁歌的地域性、知識性特點。這些歌謠,大多採用“借景抒情,詠物言志”的比興手法,實中有誇張,虛中見真情,深入淺出,詞簡意賅,寓理于樂,雅俗共賞。漁民通過傳唱歌謠,陶冶情操,傳播知識,鍛鍊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