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音樂

舞劇音樂 (music in dance-drama) 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在西歐,主要的舞劇音樂是芭蕾音樂。此外,還包括民族舞劇與現代舞劇所用的音樂。著名舞樂有《火鳥》、《彼得魯什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劇音樂
  • 外文名:music in dance-drama
  • 含義:作曲家為各種類型舞劇所寫音樂
  • 著名舞樂:《火鳥》、《彼得魯什卡》等
芭蕾舞劇,發展歷程,中國芭蕾舞劇,民族舞劇,印度民族舞劇,中國民族舞劇,中國舞劇代表,現代舞劇,舞劇與音樂,舞劇音樂,中國舞劇音樂,著名舞劇音樂,

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義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發展歷程

芭蕾音樂 芭蕾的起源可回溯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每逢各種節日,宮廷中常有持續5、6小時的盛
宴,宴會中插有一系列演出,包括音樂、詩歌、啞劇及舞蹈。一般認為,1489年在義大利托爾托納慶祝米蘭公爵婚禮的宴會上所演出的音樂舞蹈《金羊毛的故事》,可算是芭蕾的雛型。當時的舞蹈主要是宮廷舞蹈,使用的音樂不詳。
16世紀時,這種娛樂樣式由義大利傳到法國。1581年在法國演出了《王后的喜劇芭蕾》是芭蕾與戲劇相結合的產物。其腳本及音樂至今仍存。音樂中還包括歌曲,為“宮廷芭蕾”之始。在17世紀中葉以前,宮廷芭蕾相當盛行,已有專人作曲,但樂譜流傳至今的很少。
17世紀中葉,法國在路易十四的提倡下芭蕾盛行,1661年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院長J.-B.呂利是作曲家兼舞蹈家,他寫了20多部新芭蕾音樂。1664年,呂利與莫里哀共同創立了“喜劇芭蕾”的樣式。1669年法國又建立了皇家音樂研究院,促進了芭蕾音樂的專業化。後來,它與皇家舞蹈研究院合併組成巴黎歌劇院,芭蕾成為正式的劇場藝術。1673年呂利轉向歌劇寫作,將芭蕾引入歌劇之中,由此形成了歌劇(尤其是大歌劇)中必須插入芭蕾的慣例。J.-P.拉莫曾創設一種“歌唱芭蕾”,將戲劇加以簡化,以強調舞蹈。
18世紀以後,芭蕾逐步與歌唱分離,成為獨立的藝術(但歌劇中的芭蕾仍存在),並流傳到歐洲各國,當時所用的音樂流傳至今的不多。古典作曲家如C.W.格魯克、W.A.莫扎特、L.van貝多芬均曾寫過芭蕾音樂,尤以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更為著名。
上述這個階段通稱為古典芭蕾時期。芭蕾音樂的樣式大致已經定型,約可分成 3種類型,即:①古典舞曲,用於烘托氣氛的群舞;也用於表現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獨舞、雙人舞等。②由民間舞曲發展而成的性格舞曲,如西班牙舞曲、馬祖卡舞曲等。③伴奏啞劇性表演所用的各種音樂及場景音樂。此外,還要加上序曲或前奏曲、幕間曲、終曲等。
19世紀初進入浪漫芭蕾的時期。芭蕾的題材逐步轉向浪漫主義,在歐洲各國得到迅速發展。女子舞蹈在芭蕾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古典芭蕾中以男演員為主),並出現了一批名演員。足尖舞也變為主要的芭蕾技巧。較重要的浪漫芭蕾音樂有法國的A.亞當的《吉賽爾》,L.德利布的《葛蓓莉亞》與《希爾薇亞》等。另外也出現了由器樂曲改編而成的芭蕾,如根據F.F.蕭邦的 7首鋼琴曲編成的《仙女們》,C.M.von韋伯的鋼琴曲《邀舞》1841年被插在他的歌劇《魔彈射手》中作為芭蕾音樂,1911年又被改編為舞劇《玫瑰幽靈》。П.И.柴科夫斯基對提高芭蕾音樂的藝術性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所作的 3部舞劇音樂《睡美人》、《胡桃夾
子》和《天鵝湖》將交響音樂的特徵,特別是主題發展變化的手法引入到芭蕾音樂中,使音樂成為芭蕾舞的“靈魂”。自此以後,音樂就在芭蕾中起了主導作用。

中國芭蕾舞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芭蕾得到了發展。1958年7月1日,北京舞蹈學校首次上演了《天鵝湖》。1959年冬,中國第 1部芭蕾《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作曲)在北京公演,獲得很大成功。1964年又出現了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紅色娘子軍》(吳祖強、杜鳴心、施萬春等作曲)和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白毛女》,得到輿論界的好評。近年來又出現了不少芭蕾新作,如根據中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魂》、《阿Q》、《林黛玉》、《雷雨》和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

民族舞劇

根據各國民族的傳統舞蹈發展而成的舞劇,一般不使用足尖舞的技巧。在世界上較受人注意的是印度和中國的舞劇。

印度民族舞劇

印度舞蹈的歷史有2500年以上,並一直與戲劇相結合,對東南亞各民族舞蹈有深遠影響。印度舞蹈流派甚多,主要有4種:①婆羅多舞,起源於宗教祭祀舞蹈;②卡塔卡利,起源於印度南方;③卡塔克,印度北方的宮廷舞;④曼尼普里,起源於古代宗教舞蹈。印度詩人R.泰戈爾自己作曲寫詞編舞,將 4種流派結合起來。舞蹈家U.香卡與庫蒂對發展印度舞劇作出貢獻。前者編有舞劇《那利泰》,後者編有《吉特拉》、《中國的誕生》等。近年來,印度的舞劇大多與電影相結合,劇目甚多。

中國民族舞劇

中國的民族舞劇集中了中國民族舞蹈的特點,又融合了中國戲曲、特別是崑曲與京戲的舞蹈動作,還部分吸收了芭蕾手法,自成一格,獨具特色。中國第 1部成功的民族舞劇是《寶蓮燈》(張肖虎作曲)。1962年又出現了《小刀會》(商易作曲),這兩部舞劇都攝製成影片,受到觀眾歡迎。近年來又陸續出現了一批很有影響的作品,如《奔月》(商易作曲)、《鳳鳴岐山》(劉念劬作曲)、《絲路花雨》(焦凱、呼延、韓中傑作曲)、《紅樓夢》(石夫作曲)、《遠山的花朵》(彭濤曲)等。

中國舞劇代表

《和平鴿》編劇:歐陽予倩,(1889——1962)編導:戴愛蓮、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彥、劉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1950——1952),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舞團),女主角:戴愛蓮飾和平鴿;男主角:丁寧飾工人;主要配角:趙惲歌飾戰爭販子。
這部舞劇的創作題旨萌發於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的發布——為表達中國人民保衛和平的信念而作。戴愛蓮扮演的“和平鴿”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和平使者,她飛到哪裡就給人民帶去福音,但遭到戰爭販子的殘害,最後在工人的救助下飛到了北京,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建國初期著名戲劇家、舞蹈家、音樂家、舞台美術設計家通里合作推出的這部大型舞劇,不僅在當時堪稱文藝演出的盛事,而且對中國舞劇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後,中央實驗歌劇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為基礎,分別建成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曾陸續創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劇《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它們大都根據民間傳說和戲曲劇目改編,在表現形式上對源於戲曲的舞蹈動作進行了初步的提煉改造。這幾部小型舞劇的實踐,孕育著大型舞劇的誕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1978年後,改制為大學——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學院),先後有多位蘇聯芭蕾舞蹈專家應邀來中國工作,其中維·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謝夫(P·A·GUSEV)都是資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編導藝術家,他們在北京舞蹈學校編導訓練班先後執教,比較系統地傳授了俄羅斯學派的戲劇性芭蕾舞劇編舞法,新中國第一代優秀的舞劇編導幾乎都得益於此類培訓班。
首演於1957的《寶蓮燈》,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民族舞劇。它是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編導班的進修生在查普林與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指導下的畢業實習作品。編導:李仲林(1933——)、黃伯壽(1931——)作曲:張肖虎,首演者:中央實驗歌劇院舞劇團,女主角:趙青飾三聖母;男主角:傅兆先飾劉彥昌;劉德康飾沉香;主要男配角;孫天錄飾二郎神;陳華飾哮天犬;方伯年飾霹靂大仙。
它取材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劈山救母》:嚮往人間美好生活的仙女三聖母,與書生劉彥昌一見锺情,卻受到其兄二郎神的粗暴阻攔。三聖母借用“寶蓮燈”的神力,擊敗二郎神,與劉彥昌結為夫妻生得一子——沉香。哮天犬受二郎神的指使將“寶蓮燈”盜走並捉拿三聖母,將她壓在華山下。沉香被霹靂大仙所救,練就武藝後,劈開華山救出母親,一家人終得團圓。
《寶蓮燈》依循舞劇的規律將原來的故事結構成:“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練武”、“父子相會”、“鬥龍得斧”、“劈山救母”等6場,緊扣三聖母反抗封建勢力,嚮往純真愛情和人間自由生活的主題,充分調動了舞蹈手段,塑造了6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三聖母的長綢,劉彥昌的水袖,沉香的劍,霹靂大仙的拂塵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藝……均是在戲曲舞蹈基礎上的發展創造,很富於表現力。而“沉香百日”一場所展現的扇子、手絹、“蓮湘”(一種帶響的花棍)、“大頭舞”(假面)……則以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舞很好地烘託了歡樂的氣氛。
《寶蓮燈》對於中國舞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在國內外舞壇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59年它被拍攝成彩色藝術影片,受到廣泛好評。這部作品獲“20世紀經典提名”。
1959年首演的《魚美人》是李承祥(1931——)、王世琦(1932——)、栗承廉(1931——1993)等北京舞蹈學校第二屆編導訓練班的全體學員,在總導演古謝夫指導下的集體創作。作曲:吳祖強、杜鳴心,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女主角:陳愛連(A)陳澤美(B)飾魚美人;王賡堯(A)、孫正廷(B)飾獵人;主要配角:陳銘琦飾山妖。
這部舞劇虛構了一個情節比較簡單卻易於發揮舞蹈性的故事:美麗善良的魚美人愛上了勤勞勇敢的獵人,山妖嫉恨他們的美好愛情,在倆人舉行婚禮時,施魔法將獵人沉入海底,奪走了魚美人。獵人識破、拒絕了各種誘惑,魚美人對愛情堅貞不屈,最後他們在人參老人的幫助下,戰勝了山妖,有情人終成眷屬。
參加編導訓練班的學員們,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的優秀舞蹈人才,古謝夫充分發揮學員各自的特長,實行分段創作——匯萃精華,使這部舞劇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觀賞性。其中:魚美人與獵人、山妖的雙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水草”、“珍珠”舞以及誘惑獵人的“蛇舞”……都相當精緻——可獨立演出。編舞技法的顯著進步說明了中國舞劇編導在不斷走向成熟。它是中國舞劇探索“洋為中用”的一次成功實踐。
《魚美人》的“首演版”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同於1959年首演的《小刀會》與《魚美人》風格迥異。編導:張拓(1924——)、白水(1929——1993)李仲林、舒巧(1932——)、李群(1934——);作曲:商易;首演者;上海歌劇舞劇院,女主角:舒巧飾周秀英;男主角:陳健民飾劉麗川;葉英章飾潘啟祥;主要配角:李仲林飾清朝道台吳健彰。
這部作品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此後,上海一直是中國舞劇發展的主要陣地。
1979年首演的《絲路花雨》轟動全國。它是新時期舞劇最輝煌的成果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部舞劇是以趙之洵(1934——)、劉少雄(1933——)為首的龐大舞劇編導群體合力創作而成。作曲:韓中才等;首演者:甘肅省歌舞團(後改為甘肅歌舞劇院,即今日之敦煌藝術劇院),女主角:賀燕雲(A)、傅春英(B)飾英娘;男主角:仲明華飾神筆張;李為民飾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張稷飾強人竇虎;賈世銘飾市曹。
《絲路花雨》以中國大唐盛世為歷史背景,以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為文化底蘊,編織了一曲古絲綢之路上的友誼之歌。
《邊城》(編導:謝曉詠[1957——]、王端儀[1946——]、王小元[1955——];作曲:楊天解;主要演員:王霞飾翠翠;柳岳波飾儺宋;陶孝髮飾天保;何維飾爺爺)獲第5屆文華大獎。

現代舞劇

現代舞劇 歐洲現代派舞劇,流派甚多。最早為人所知的是I.鄧肯。她的舞蹈企圖恢復古希臘舞蹈的傳統,以獨舞為主,群舞只作為陪襯,不使用專門創作的音樂,只利用已有的音樂。此外較知名的現代派舞劇團還有維格曼舞蹈團、格雷厄姆舞蹈團等。M.維格曼的舞蹈不專門請人作曲,強調打擊樂的運用。M.格雷厄姆則有專門的創作音樂,如P.欣德米特的《希羅底》、A.科普蘭的《阿巴拉契亞山的春天》、W.舒曼的《夜之旅》、S.巴伯的《美狄亞》(又名《心靈的創傷》)等。

舞劇與音樂

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不但擔任舞蹈的器樂伴奏,而且音樂本身具有揭示劇情和刻畫角色內心感情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正如人們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舞劇音樂

20世紀歐美的舞劇音樂發展具有與18~19世紀不同的特點。參與舞劇音樂創作的名家多,舞劇音樂作品成為經典之作的亦不少。舞劇題材的廣泛性、音樂內涵的豐富性、音樂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舞劇音樂功能的拓展,使欣賞者獲得視聽互補、總體把握的綜合感受與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芭蕾音樂也常在音樂會中演出,一般以選自芭蕾音樂中的精彩片斷的組曲形式出現,也有不加變動而全面演奏的,大大豐富了音樂會的曲目。

中國舞劇音樂

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不但擔任舞蹈的器樂伴奏,而且音樂本身具有揭示劇情和刻畫角色內心感情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正如人們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也是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稱。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靈魂,它是表現劇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運用比較欣賞法,歸納出舞劇音樂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氣氛等手段來揭示和表現劇情。
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舞劇音樂創作。建國以後第一批舞劇音樂是從《張羽煮海》(劉式聽曲)、《東郭先生》(蘇夏曲)這類小型舞劇起步的。到了五六十年代,大型古典舞劇《寶蓮燈》(張肖虎曲)、《小刀會》(商易曲)在當時眾多舞劇音樂中脫穎而出。其時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舞劇作品湧現出來,其代表作為《五朵紅雲》(彥克等曲)。1959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芭蕾舞劇《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曲),至“文革”前,著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吳祖強、杜鳴心曲)、《白毛女》(嚴金萱、陳本洪等曲)把中國舞劇音樂創作水平推上了新境界。“文革”中後期,中型芭蕾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雖在當時也被定為“樣板戲”,但其音樂創作質量遠不及《紅》、《白》二劇。
新時期以來舞劇音樂創作真正進入了黃金時代。民族舞劇《絲路花雨》(韓中才等曲)、《鳳鳴歧山》(劉念勛曲)在音樂創作上各有建樹;芭蕾舞劇《魂》(奚其明曲)、《家》(田豐曲)、《祝福》(劉廷禹曲)、《林黛玉》(石夫曲)、《雷雨》(葉純之曲)、《阿Q正傳》(金復載曲)在當時頗有影響。
從80年代中期起,一批"新潮"作曲家介入舞劇音樂創作,引起從觀念到技法的巨大變革。《竇娥的呼喚》(馬劍平曲)、《秦王掃六合》(石鐵曲)、《黃土地》(譚盾曲)、交響舞劇《無字脾》(楊立青、陸培曲)等作品運用現代觀念、思維和技法,對舞劇主題作了新穎獨到的音樂闡釋,令人耳目一新。
90年代以來,舞劇音樂創作數量更加可觀,約有50 部。《阿詩瑪》(萬里、黃田曲)、《邊城》(揚天解曲)、《春香傳》(朴瑞星、金正曲)、《絲海簫音》(吳少雄、林榮元曲)、《森吉德瑪》(王竹林等曲)、《南越王》(石夫曲)、《遠山的花朵》(彭濤曲)等,都是獲“全國文華音樂創作獎”的作品。這些舞劇、音樂更具有嶄新的鮮明的民族個性,以重要的一翼顯示著音樂創作的勃勃生機。

著名舞劇音樂

20世紀的芭蕾呈現出相當複雜的面貌,大致分成法國學派與俄羅斯學派。劇目日益增多,芭蕾音樂也呈現出各種風格流派。在歐洲,重要的芭蕾音樂作品有I.F.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普爾欽奈拉》,M.拉韋爾的《達夫尼斯和赫洛亞》,C.德彪西的《遊戲》,法利亞的《三角帽》,B.巴托克的《木雕王子》等。1920年以後在美國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芭蕾音樂,如A.科普蘭的《小伙子比利》、《牧區競技》,L.伯恩斯坦的《自由夢》,W.舒曼的《回頭浪》等。在蘇聯,則有Д.Д.蕭士塔高維奇的《黃金時代》,Б.В.阿薩菲耶夫的《巴黎的火焰》、《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А.И.哈恰圖良的《加雅涅》與《斯巴達克》,С.С.普羅科菲耶夫的《小丑》、《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等。
20世紀有許多交響音樂被編成芭蕾,被稱為“交響芭蕾”,從而擴大了芭蕾的領域,賦予了新的意境。交響芭蕾包括了各種時代風格的樂曲,例如,有古典樂派J.S.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後改名為《巴羅克協奏曲》)、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蕭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R.舒曼的《狂歡節》、R.施特勞斯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有趣的惡作劇》、G.馬勒的《大地之歌》(改名為《風之影》)、A.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改名為《火柱》)等。印象派如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拉韋爾的《圓舞曲》、《博萊羅》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