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山東省武城縣地名)

舊城(山東省武城縣地名)

廣運街道舊城位於武城縣政府東南,為城區一部分。以其原處地理位置不同,分為東、南、西、北四關。今各為一行政村,俗稱舊城四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舊城
  • 位置:山東武城縣政府東南
  • 耕地面積:2731畝
  • 人口:5386人
簡介,歷史,古蹟,傳說,

簡介

舊城四關現有耕地2731畝,人口5386人。

歷史

舊城為古代老城址。自隋、唐至明初,該地先後曾為歷亭、貝州恩州、恩縣治所。明洪武年間降恩州為恩縣,屬東昌府高唐州,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移治於縣東四十華里之許官鎮,即今之平原縣恩城鎮。此後,遺址便被稱為舊城。舊城四關文物遺蹟和民間傳說豐富。文物遺蹟主要有貝州治所遺址等,民間傳說主要有“七十二洞、八磚琉璃井、羅成叫關”等。

古蹟

古貝州治所遺址。舊《恩縣誌》云:在縣西四十里,城址巋然,舊有四坊,東曰文德,西曰叢桂,南曰宣化,北曰武安。貝州治所遺址位於今舊城四關居民區。遺址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000米,呈土埠狀,中心位置在縣汽車站十字路口附近。遺址有布紋瓦片,黑、白、青三色釉瓦片,地下埋藏厚度在1米左右。村周圍河溝或水灣斷壁上均暴露了大量的陶片、瓷片、木炭片、馬骨、牛骨、人骨等豐富文化遺存。上層年代混雜明顯,南關一水灣內據地表4米處,暴露出豐富的南宋時期文化遺存,出土有唐末絞胎瓷壇(殘)、白釉、黑釉瓷碗、盤殘片。北關出土有宋代黑釉小瓷獅及大觀通寶、大泉五十,五銖錢數枚。東關挖掘養魚池時出土了漢代的陶熏爐蓋、陶盤、陶房、陶欄、殘燈碗、銅鼎等器物。
1957年,貝州治所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七十二洞的傳說發生在北宋慶曆年間。慶曆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王則大起義。起義軍殺貪官、釋冤獄、攻占貝州城,建立安陽國。北宋王朝急忙派大臣文彥博率兵趕往貝州“平叛”。兩個月後,王則起義被鎮壓。挖洞的詳細原因已無從查考。民間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說王則挖洞是為求請援兵之用,如果戰敗,就在洞中點火,援兵看到城中冒煙,就立即趕來增援。一說是人們痛恨王則作亂,便挖坑與朝廷軍隊裡應外合,共同殲滅王則。亦有傳說舊城地洞與今魯權屯鎮漳南鎮村相連,一遇軍情,這兒點火,那兒冒煙。在原山西會館,武城鎮政府故址,曾經發現有很小卻很深的洞口。
相傳舊城城內有七十二眼井。這些井大多分布在城牆附近,可能是為修建城牆取土而挖。原城內有一眼井,叫“八磚琉璃井”,井下半截砌磚光滑,好似磚窯燒出的琉璃瓦因而得名。相傳,一天有人早起外出辦事,發現井中冒出火苗,急忙呼喊人們出來救火,喊聲發出後,井中火光卻立即熄滅了。據說琉璃井是因這次火燒而形成的。
羅成叫關的傳說。傳說羅成奉唐高祖李淵之命,與殷王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攻打義軍竇建德餘部劉黑闥。由於劉黑闥及其部下大將蘇定芳驍勇善戰,羅成久攻不下,又餓又乏,欲回貝州城歇息,翌日再戰。因羅成是秦王李世民手下名將,被殷、齊二王嫉妒,想藉機除掉羅成,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於是就把羅成擋在貝州城下,聲稱殺不掉劉黑闥就不給他開城門。羅成只好回首再戰,結果被劉黑闥大將蘇定方設計陷於貝州城西北淤泥河中。羅成被萬箭射身而亡。羅成死後,其銀槍亦墜入淤泥中。傳說隔一定時間,銀槍便會自動出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