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目標,國家體育管理機構在全國範圍內調動相關資源和力量,國家負擔經費來配置優秀的教練員和軟硬體設施,集中選拔、培養、訓練有天賦的優秀體育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在比賽中與他國競爭,爭取優異比賽成績、打破記錄、奪取金牌的體育體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國體制
  • 最高目標:國家利益
  • 來源:原蘇聯
  • 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
基本介紹,體育影響,短板效應,利弊反思,積極作用,弊端,必要性,創新性,如何完善,人物評論,

基本介紹

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是從原蘇聯學過來的。原蘇聯就是由政府選拔和培養有天賦的運動員參加比賽,這樣做的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集中力量,使優秀的教練員都有統一的觀念和訓練計畫。在這種制度下,運動員守紀律,訓練刻苦,求勝欲望非常強烈,這在奧運比賽中是致勝的關鍵。
與舉國體制相對應的是市場體制,指的是選拔和培養運動員的經費及其它費用由市場行為來籌集。但只有少數職業化程度高、商業化程度強的體育項目可以通過市場解決,大多數的其它體育項目,因商業性比賽根本沒人看,靠市場體制是不可能解決的經費問題的,最後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舉國體制舉國體制
美國也有奧林匹克訓練中心,美國奧委會的費用是政府根據稅法的規定由民間組織或個人捐助的。
美國奧委會在全國擁有3家官方奧林匹克訓練中心,分別位於: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紐約普萊西德湖加利福尼亞丘拉維斯塔
美國的稅法規定,美國企業和個人捐款贊助奧林匹克事業可以抵稅,這實際上是政府將應得的稅收轉讓給了奧林匹克訓練中心和其它體育機構。所以不要認為美國政府對美國的體育事業沒有投入,與中國政府不一樣的只是它投入的渠道有所不同罷了。
金牌是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在沒有民眾基礎的體育比賽項目上要想出成績,沒有錢那是萬萬不能的,不管你是什麼體制。
所以舉國體制不只是中國有,世界上凡是對國際體育比賽足夠重視的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儘管各國的做法有所不同,說法也不一樣,但政府支持的實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體育影響

從新中國成立時體育百廢待興,到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國的競技體育在半個多世紀時間內,從基礎差、底子薄到躍升至世界“第一集團”,舉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舉國體制是中國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形成業餘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培養“專業運動員”。
舉國體制舉國體制
在舉國體制下,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競技體育成績的巨大飛躍,優秀的體育成績又極大增強國人信心。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曉正說,舉國體制幾十年的發展是歷史的選擇。它為中國隊在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證,即使在市場經濟下,依然有許多可以借鑑和利用的因素。
中國獲得北京奧運會蹦床比賽冠軍,就是舉國體制優勢的最佳體現。蹦床項目2000年進入奧運會,那時中國還沒有蹦床運動員,但這個項目在歐美已經非常普及了。原國家體委在全國展開大集訓,從有相似性的項目選擇轉型過來的運動員進行培養。後來國家成立集訓中心,僅僅用了10年左右時間就培養出何雯娜這樣的奧運冠軍。國家蹦床隊教練胡星剛說,這個“奇蹟”是舉國體制訓練的結果。
舉國體製取得的成效,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注意和效仿。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有類似集中資源發展某些項目、培養某些運動員的舉措。
英國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始對體育加大政府投入。倫敦申奧成功後,為實現英國隊在倫敦奧運會金牌榜躋身前四目標,英國政府承諾在2012年之前的6年中,將投入約10億英鎊用於備戰奧運。
英國體育總會對所有項目進行逐項評估,按照奪牌前景來分配這些資金,這和中國的“奧運爭光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英國在本屆奧運會躍居金牌榜第三位的根本原因。

短板效應

在創造輝煌的同時,舉國體制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面臨著挑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繼續保持優勢,舉重、體操跳水桌球羽毛球、射擊、女子柔道等共獲得金牌39枚,占中國代表團金牌總數的80%。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奧運會後總結時表示,田徑、游泳、腳踏車這樣的奧運會大項,中國亮點不多,與世界強隊間差距巨大。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
熊曉正說,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大量資源集中發展優勢項目後,弱勢項目成為中國的奧運會獎牌數繼續攀升的“瓶頸”。優勢項目的金牌潛力幾乎被挖掘殆盡,即使再優也沒辦法擴大中國獎牌的“容量”。
他說,以國家隊為龍頭的“一條龍”式訓練體系,成材率較低,很多基層人才培養粗放,在低水平上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優勢項目上,人才浪費;而弱勢項目,又資源不足。
而當劉翔在奧運會上因傷退賽後,中國在這個項目上基本失去競爭力,而劉翔身後,更還未發現能與他水平相當的未來之星。反映了弱勢項目人才厚度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劉鵬說,奧運會之後,社會影響大、受民眾喜愛程度高的集體球類項目,田徑等奧運會的金牌大戶,都將是中國競技體育今後的發展方向。
對"舉國體制"的冷思考
1984年7月29日,美國洛杉磯,1984年時還是農村供銷社職工的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歷史上的首枚金牌,闊別了奧運大家庭28年的中國社會沸騰了.兩天后《中國青年報》上記者孫傑的通訊《光榮啊,普拉多的槍聲!》是這一激動人心時刻的真實寫照,該文也因此被看作是新聞報導中的經典而收入了國小語文課本中.
20年後的雅典,許海峰又一次出現在了奧運會上,已成為總教練的他率領的國家射擊隊為中國奪得了本屆奧運會的首金.而此時在國內,除了有例行的自豪感和喜悅之情外,還有對中國金牌背後舉國體制的爭論與思考.
一枚奧運金牌7億元
奧運會開幕前後,一篇名為《奧運金牌的陷阱》(以下簡稱《陷阱》)的文章開始在網上的多個論壇流傳,而後又以新聞的形式出現在了各大入口網站上.在《陷阱》一文中,作者展示了驚人的數字.2000年悉尼奧運會後,中國體育總局的事業費從每年30億元上漲到了每年50億元.按此計算,雅典奧運會備戰4年,中國花費了200億元.如果中國隊在雅典獲得30枚金牌(事實上得了32枚),那么每枚金牌的成本就差不多是7億元,"可謂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
7億元人民幣的一枚金牌!這個結論在網路及社會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應,人們紛紛對此發表意見,頓時爭論四起.對於普通人來說,7億元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知道之後再看電視上升國旗時,除了原有的興奮與激動外,不免又多了一些複雜的心態.
而對於缺口依然存在的國家教育,科研,社會保障等經費來說,一枚金牌的7億元也同樣不可忽視.《陷阱》一文就指出,奪取一枚奧運金牌的7億元,"可建造3500所希望國小,挽救35萬兒童避免成為文盲",4年備戰雅典奧運的200億元,"足夠組建一隻現代化的艦隊",10多年來的體育經費360億元,則"足夠搞兩個載人飛船的項目".
這樣的對比令人感到震撼,生活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深知掙錢的不易,也了解現實中國家存在的各種困難.金牌自然是令人神往的,但為此付出的是否太多,人們開始對此反思.
然而,對"7億元一枚金牌"的結論,是同樣需要我們懷疑和思考.《陷阱》作者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2000年至雅典奧運的四年間,體育總局事業費總額的200億元,按30枚金牌平均下來得到的.對於每年事業費50億元一說,記者未能從國家體育總局處得到明確答覆,但即使這個數字可信,體育總局每年的事業費也並不是"奧運專項經費",更不是"金牌專項經費".
國家體育總局下屬民眾體育司,競技體育司,體育經濟司等11個司局級單位,還有體育科研所等事業單位,以及數十個國家隊.這個複雜的系統,承擔著開展民眾體育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開發體育市場等多項任務.僅每年對全國各級業餘體校和體育運動學校的投入就在15億元左右,無法想像其會將全部50億元的事業費都投入到奧運金牌項目中.
現代體育的競爭,不僅僅是運動員個體能量的發揮,必要的國家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人們需要了解的,是對於每一個金牌,國家是怎樣投入的,需要花費多大的投入 也就是說,一枚金牌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從事體育科學研究工作近20年的鮑明曉教授,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這屆奧運會期間,他一直在進行著比賽項目投入產出的計算.他介紹,"一個運動員的投入,大概就是訓練費用,競賽費用,支持和保障費用,以及基本的工資和生活的津貼這些方面."
由於國家體育總局從未公開過奧運備戰投入的全面數據,記者只能從一些具體的項目來稍作了解.據了解,此次成為奧運會110米欄冠軍的劉翔,過去一年的花費大約在300多萬元人民幣以上,其中包括超過百萬元的環保型塑膠跑道,和幾十萬元一套的新式跨欄.據鮑明曉估計,國家在一個奧運選手上投入的費用大概在四五百萬元左右,按中國奧運代表團400名運動員計算,總投入大概在16億至20億之間.折算到32枚金牌上,一枚金牌的成本就是五六千萬元的水平.
當然,這些投入主要是在運動員進入國家隊後開始的,對於以前默默無聞的他們來說,國家對其的投入主要體現體校的經費上.在體育的舉國體制中,幾乎每個奧運冠軍都是起始於各級體校,但對體校的投入折算到每個在校生身上,就僅有每年3000元左右,無法與之後的巨額投入相比.有觀點認為應當將體校經費的投入也看作是奧運項目的一部分記入金牌成本,但各級體校建立和運營的目的之一雖然是為了選拔優秀運動員進入較高級別的隊伍,但體校起到的作用不僅限於提供奪取奧運金牌的人才,也客觀上起到了普及體育運動的功能.即使未能進入國家隊,體校的經歷對眾多的畢業生來說也同樣有積極的作用.
金牌雖然並沒有7億元那么貴,但透過人們對金牌成本的關心可以發現,其實人們爭論的真正核心,並不限於國家對體育的巨額投入,更多的是接受並使用巨額投入的體育舉國體制.實行了50多年的舉國體制,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正在接受人們的質疑.
繞不過的歷史和國情
在改革開放26年後,中國的國家體育機制與50年前相差無幾,依然是一個由業餘體校,專業體校,地方體工隊,省隊,國家隊層層疊落的體系.幾乎所有的奧運冠軍,當然也包括其他大型賽事的冠軍,均出自於此.幾乎全額依靠國家投入,以及遠遠不夠的透明度,使得這種模式與市場經濟大框架似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和其他很多看起來不和諧的東西一樣,舉國體制也有自己的歷史和理由.
現代體育運動由西方傳入中國時,立志報國的有識之士正人們深痛於國人體質的羸弱.他們希望能借體育運動來增強國人體質,藉以提高中國軍人的素質.所以,即使在建國前,現代體育運動,特別是競技體育是一直與軍事訓練有關,並從屬於軍隊系統.
建國後,國家成立了大量的基層體校和各級體工大隊,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依然屬於軍隊系統,服從命令的要求和封閉式生活都那個時期的痕跡.各級單位,加上層層輸送選拔運動員的途徑,就基本構成了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這一切在當時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一方面在計畫經濟年代,國家生活中幾乎各個方面都實行的是"舉國體制";另一方面,競技比賽在當時還有著超出體育內涵的意義和責任.
在東西方冷戰時期,體育比賽,特別是奧運會比賽,是雙方陣營進行"熱戰"一個舞台.面對面的較量和金牌榜的得失早已超出了體育本身,每一次勝利都被喻為國家強盛或制度勝利的象徵.這種對抗的極至就是雙方在1980年莫斯科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相互抵制.在這種情形下,逐步恢復大國地位的中國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21世紀年青人恐怕很難想像,中國運動員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勝利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屈辱記憶,以及建國後逐漸恢復的自尊,使得體育比賽成為封閉的國人少數幾個提高自信的途徑之一.如果僅依靠體育力量的自然長成,取得成績前的長期等待是國人所不能忍受的.在蘇聯被稱為"金牌流水線"的舉國體制給了中國很大的啟發,而事實證明,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競技體育成績方面,舉國體制的確有著顯著優勢.中國在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取得了16枚金牌的成績.而人口規模與中國相仿的印度,迄今為止也僅獲得過十餘枚金牌.無怪乎雅典奧運俄羅斯代表團副團長在反思本國體育的滑坡的原因時指出:其他的路不該走前蘇聯的模式,但體育要走.
必須承認,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不僅只有舉國體制,即使在今天,奧運金牌對國人神經的刺激作用仍舊不小.今天的人們不會像20年前女排五連冠時那樣舉國歡慶,但熬夜觀看奧運女排奪冠的人數也依然不少;田徑,網球的金牌也往往成為好幾天人們談論的熱點;新浪網上對奧運專題的評論達到了破紀錄的70萬條,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們對奧運會的關心程度.
有專家指出,國人對奧運會的熱情仍然高於西方國家,這就是我國的國情.中國的普通民眾仍不富裕,在體育鍛鍊上的消費能力有限,國內體育市場不成熟,這也是我國的國情.當人們對奧運成績的期待高於市場所能提供力量時,舉國體制就成為了現階段的最好選擇.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我國少數幾個不走舉國體制的項目,比如足球,成績不但長期不能令人們滿意,其內部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也成為了市場化的失敗典型.
要的金牌,也要效率
中國體育舉國體制存在有著歷史和環境的因素,但並不能迴避其與國內市場經濟大環境的不協調.如俄羅斯般簡單的棄而不用雖不可取,但如不思改進也必然無法持續長久.
相對於中國國家"全包乾"式的運動員培養體系,已開發國家一般則是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社會.美國奧委會一年的開支大約是4億美元左右,主要來自私人和團體捐助.奧委會主要支持國家隊和少數頂尖運動員,基層的競技組織基本不管,英國,德國,日本等的也是如此.這些國家並沒有放棄對基層競技組織的投入,只是採取的是市場化的獎勵制度.如美國每年就對大學中的體育特長生和教練有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獎學金資助,並且還有國家獎勵基金為一些項目的普及提供幫助.雅典奧運會上美國代表團體操成績的迅速提高,就與美國政府大力推進體操運動的開展不無關係.而對於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等,政府則是在其合法經營內完全不予干預.對比已開發國家體育制度.中國的舉國體制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透明度和效率,而且沒有前者,後者就無法進行評判.這兩點也正是批判舉國體制的重點.由於已開發國家體育採取的是市場化的做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操作的透明度,也提供了參與競技運動是否值得的依據.身價數百萬美元的美國游泳神童菲爾普斯,拍一次廣告3000萬-5000萬日元的日本游泳健將北島康介,其成長完全由自己家庭和學校負責,培養其費用也是有據可查的.
反觀此次的金牌成本之爭,培養金牌選手多少錢 值不值 簡單的問題卻無法簡單地回答,原因就在於國家體育總局操作的不透明.究竟每年的體育事業經費是多少 如何支出 用在備戰奧運上的是多少 公眾沒有適當的渠道來了解這些信息,在這樣的情形下,又如何評判這些錢花得值不值呢由於缺乏公開數據,依靠推測得出的"7億元人民幣一枚金牌"自然會大行其道,即使在分析之後發現了該結論的紕漏.但再次推測得出的數千萬元一枚金牌的結論,既無法得到有關部門的證實,也依然無法評判這樣的成本是否合理.關於巨額的投入是應該給奧運會,還是給教育或科研,本是個要大炮還是要黃油的學術問題,關鍵在於給哪一方更有效率.回憶今年上半年國家體育總局也深陷"審計風暴"之中的事實,人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巨額的投入在舉國體制運用的效率.對於一個缺乏效率的項目,成本越高,損失就越大.雅典奧運會是百年以來興奮劑醜聞最多的一次奧運會,但中國軍團優異而純潔的表現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外電稱:中國人在陽光下取得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成績.當然,在追求到陽光下的金牌的同時,也要追求中國體育陽光下的效率.
後奧運時期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完善與創新研究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們依仗“舉國體制”的作用和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藉助東道主的優勢,以51枚金牌榮登金牌榜首,打破了美國和前蘇聯長期壟斷金牌榜首的格局,並在帆船、賽艇、射箭、蹦床等項目上首獲金牌,沙灘女排、曲棍球、擊劍、游泳(含水上芭蕾)等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輝煌過後,針對“舉國體制”的歷史貢獻和積存的弊端,本課題做出比較全面的分析,對後奧運時期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趨向進行論證,提出後奧運時期完善“舉國體制”的思路和原則,完善與創新“舉國體制”的策略,旨在為決策機關和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利弊反思

積極作用

1.1舉國體制的積極作用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是計畫經濟時期的產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務,以計畫手段配置體育資源,在管理、訓練、競賽等各個方面形成全國一體化,形成一個由各級體委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以專業運動隊為中心的訓練體制、以全運會為中心的國內競賽體制三足鼎立的剛性結構。憑藉這一體制的實施,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在國力尚不強大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地崛起,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競技體育的騰飛,確立在亞洲,乃至世界的領先地位,成為舉世公認的體育強國。其產生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這一體制保證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
2.這一體制為一個體育基礎薄弱、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競技體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條最簡便快捷,也最具有實效性的途徑。
3.滿足了我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發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條件,實現了現代競技體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為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大貢獻。
4.推動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使我國的競技體育運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奧運會,獲總獎牌數第二和金牌數第一,譜寫出奧運史上新的篇章。

弊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舉國體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舉國體制”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競技體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包辦體育。政府以計畫手段配置體育資源,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業,政府既是辦體育的主體,又是管體育的主體。這種“管辦不分”的體育體制與市場經濟下的體育高度社會化和產業化要求背道而馳。
2.機構運行高度依賴於政府行政手段。在“舉國體制”下,體育事業主要依靠行政部門層層下達的政策、檔案、指示等手段來維持其運行,這顯然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小政府,大社會”是不一致的。
3.資金來源高度依賴於計畫手段和政府財政投入。中央與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和財政撥款對體育發展提供各級體育部門的行政經費和人員工資福利、國家與省市兩級專業運動隊的訓練比賽經費及運動員薪金福利、體育訓練比賽場館建設經費等等。這造成了體育事業在資金上對國家和政府的嚴重依賴,抑制了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使得整個體育系統的發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發展要求與資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4.體育人才難以合理流動。教練員、運動員均按行政區劃統管理,只能上下調動,橫向流動困難。這不僅造成人才資源大量浪費,各地的訓練優勢無法合理運用,同時還造成全運會等比賽出現大量關於運動員歸屬與身份的爭議,既影響了運動員、教練員的積極性,又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人才自由流動原則相悖離。
5.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參加的全運會與“奧運戰略”錯位。全運會這一競賽體制的優點是可以調動“地方”搞體育的積極性,是“舉國體制”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但由於利益主體的不同,也出現了各地的“全運戰略”與國家的“奧運戰略”之間的錯位現象。
6.運動員退役和再就業問題難以解決。在“舉國體制”下,凡入選省市專業運動隊的運動員,自入隊之日起即計工齡,成為國家正式職工與國家職工享受同樣待遇。由於運動員職業的特殊性,這一國家保底的體制在實際運行中存在巨大困難,競技體育的發展實際上是以大量運動員犧牲自己接受普通國民教育的權利換來的。

必要性

其一,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總量和人口的巨大數目相比較仍然屬於開發中國家行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距離西方已開發國家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競技體育全面推向市場,失去了國家的財政支持,很多項目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其次,我國實行的由國家體育管理部門組織的青少年選材體系和高水平集中專業訓練的模式,是保證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和迅速提高運動水平的有力武器。
再者,經過多年的經營,我國已建立起各種國家級和省級的訓練基地、體育運動學校和業餘體校,有一大批經驗豐富的體育管理人員和教練員。這是我們的一批寶貴財富,是我們在新時期發展競技體育的基本力量,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愛護。
堅持“舉國體制”,保持我國競技體育的強大,對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我國社會生活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繼續在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中繼續保持領軍優勢,只能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採用經過我國發展競技體育實踐檢驗和證明了的“舉國體制”。

創新性

“舉國體制”是在計畫經濟時代產生出來的,它的運行機制高度依賴政府的行政職能,在資金保障上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以維護其功能。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舉國體制”表現出的政府對競技體育資源高度壟斷的性質及其結果正逐漸成為競技體育向國際化、職業化、商業化方向發展的桎梏。在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國人對奧運金牌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有變革的根本在於“以人為本”,“舉國體制”最大的弊端恰恰是採用人海戰術,以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打造競技體育塔尖的極少數精英運動員。在計畫經濟時期,國家巨觀調控的力度較大,所有進入到國家隊-地方隊-各級體校系列的運動員都在安置的框架內,隨著市場的轉軌,人力資源市場流動性的增強,國家安置退役運動員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很多運動員在退役後就業艱難、生活困苦的狀況不時見諸報端。如舉重冠軍鄒春蘭當搓澡工,馬拉松冠軍艾冬梅擺地攤,經多家媒體報導後已是盡人皆知。新華網則以《金字塔下的悲劇---退役運動員生存狀況調查》為題,對更多人們尚不熟悉的退役運動員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披露。在2007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中,葉喬波委員提交了《退役運動員生存與發展的建議》,建議中指出:在非奧運年,每年有萬名運動員退役,而奧運年,退役運動員規模更大,國家每次只能一次性安置千人左右,其餘90%無法立即安置,滯留在隊的或是未能安置的甚至延誤到10年之久。
為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在後奧運時期仍能保持北京奧運會上的強勁勢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事業發展的階段特徵,逐步調整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漸進地放開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運用計畫和市場兩種手段,從巨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調動社會資源,形成一種結構合理、管理有序、效率優先的管理體系,對現行的“舉國體制”注入新的內涵已是大勢所趨,創新求發展已成為必然。

如何完善

後奧運時期完善與創新“舉國體制”的思路與原則
奧運會已成為一種全球範圍內的高端體育文化,在後奧運時期應抓住國人對體育的熱情依然高漲的契機,以觀念更新為先導、以調整和完善運行機制為核心,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規律的組織管理體制、運動訓練競賽體制和競技體育從業者的社會化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體育事業在更高的平台上實現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的發展。在完善與創新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四個原則:
4.1平衡好保持競技體育成績與改革基礎制度之間的度
以“奧運爭光計畫”為例,某些集體項目已經具備絕對的領先優勢——如桌球、羽毛球、體操等,且梯隊完善,完全可以按照職業聯賽的制度執行,讓優秀的國內運動員在比賽中保持實力,繼續為國爭光,另一方面,帶動整個項目的市場發展。某些冷門或弱勢項目,如田徑等正好可以讓社會力量或個人--家庭力量積極發展,以挖掘潛力。某些強烈依附於“舉國體制”的優勢項目——這其中有的是選材期非常提前的項目,如跳水與體操,必須依賴國家的從下至上的選材系統,從幼齡起包辦小運動員的訓練與生活,對於這類情形,可以採取不同模式的混合搭配來實現既保證競技成績又能保證改革方向——在幼齡運動員在入學年齡前,可以就近委託原有的體工大隊等代為訓練,當幼齡運動員等到入學年齡,則需要結合“體教結合”道路,滿足義務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需要。通過這樣的從項目細分到階段性的模式互補,使得“舉國體制”更具開放性,確保競技成績的穩定。
4.2平衡好國家需要和個人需要之間的關係
“舉國體制”更多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而一個國家體育的發展,最終是落實到每個個人的體育理想的實現,具體來說,就是為了廣大人民民眾體質健康和一部分體育天才價值的實現之間的平衡。一方面,在競技體育內部,“舉國體制”模式需要做出調整,需要讓出空間給其他一些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在整個國家的體育格局內,需要平衡好競技體育和民眾體育之間的關係,適當加大民眾體育的比重,將原有“舉國體制”中的資源配置向民眾體育傾斜,漸進性的調整發展的重心。
4.3平衡好國家巨觀調控、市場經濟力量、社會自組織力量之間的獨立空間和相互滲透
需要從用法律的形式規範國家體育巨觀調控機關的行政行為與控制權,明確各級體育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前提下,各自發揮各級力量,發展競技力量。
4.4平衡好優勢項目與弱勢項目,奧運項目與非奧項目之間的關係
將體育項目進行分化,必將帶來項目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優者愈優,弱者愈弱。後奧運時期,一方面,應該去除原有的優勢項目與劣勢項目之間的硬性分化,另一方面,嘗試用市場的作用來引導項目的發展。
後奧運時期“舉國體制”完善與創新的策略
5.1轉變政府行為方式,進行權力和利益格局再造
後奧運時期,國家體育總局和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應將體育事務具體管理真正交給有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使國家體育總局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奧委會及各單項體育協會的職能分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提供體育的政策和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上。政府行為方式在後奧運時期產生的轉變,其根本就是政府行為適應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第一,政府從巨觀管理者和微觀實施者逐步分離,主要以政府巨觀管理者的身份活動,使兩者職能更好協作,尋求最有效的組合點。第二,由直接參與競技體育活動向以巨觀調控為主轉變。使微觀實施者努力實現競技體育的發展目標,同時能使政府巨觀管理者有效地行使管理者的職能。第三,從競技體育進行直接的行政控制到間接調控。
5.2改變競技體育組織體系中的條塊分割,實現體育資源最佳化配置
我國多年來所實施的競技體育組織體系呈現出鮮明的條塊分割狀態,各省市、各地區自成系統,其最大弊端就是切斷了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功能---結構內在固有的聯繫。表面上看,我國的運動訓練隊伍有充足的資源保障,其實不然,由於我國運動訓練體系的封閉性,堵塞了該系統與社會的資源流動,出現資源浪費與資源不足並存的現象。一方面大量場地設施在訓練競賽之餘閒置,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由於與社會脫節,無法利用社會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出現資源不足。因此,在後奧運時期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完善與創新,必須改變這種競技體育組織體系中的條塊分割,充分調動國家和地方的積極性,在維護國家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劃分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和權力,使地方政府分權和中央政府集權達到動態統一和平衡,凡涉及本行政區域利益的體育事務由地方政府決定。國家體育總局主要加強三種職能:一是體育發展戰略引導職能;二是平衡協調職能;三是保護職能。
5.3完善現有訓練體制,創建多元互補的競訓模式
我國現行的訓練體制依然是三級訓練網模式,其主體是常設的國家集訓隊、省級專業運動隊和地縣級業餘體校。這種單一的專業競訓模式,由於訓練的高淘汰,文化教育的低水平,運動員的出路等痼疾,使得計畫經濟時期我們所看到的家長爭先恐後送孩子進體校的情形已經很難見到了;沿用多年的專業隊體制,由於其運作是以政府高度集權式管理為運行模式,以追求國家利益的精神激勵為運行動力,以行政手段直接調控與監督為運行規範,致使系統記憶體量資源難以盤活,系統外的增量資源難以進入;教練員、運動員的管理是按行政區劃統管,人事權歸所屬體育行政部門,給人才的橫向流動設定了障礙,造成人才缺乏合理流動,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在後奧運時期,對我國現行的訓練體制應該實行依層次劃分;依性質劃分;依訓練隊管理系統劃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國家調控、依託社會、自我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造就良性循環的多元化競訓體制,形成專業競技、職業競技、業餘競技多元互補的競訓體育模式。其中包括:第一,對我國的優勢項目實施合理布局,完善和加強原有的國家集訓隊、省級專業隊兩級專業競訓體制;對那些難以實現社會化和市場化,但又是實現奧運爭光計畫的關鍵性項目,依靠政府財政的力量繼續扶持,通過政府的政策導向與資金投向的槓桿作用,繼續實施專業隊建制,按照國家投入、行業管理、項目招標、嚴格審計的原則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一批國家級的訓練基地,以此來保證一些重點性項目的發展。提倡完全由社會自治與市場自主的職業體育,以此來推動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職業聯盟發展。第二,大力發展以市場為中心的職業競技和相關體育產業,繼續完善像足球、籃球、排球、桌球、圍棋等項目職業聯賽道路,與國際體育接軌,力爭在國內有民眾基礎或是有影響的體育項目都實現職業化和市場化。第三,促進以大學和中學為中心的青少年業餘競技,形成像美國NCAA式的競賽聯盟體系,以多元而又互為支撐的網狀結構取代現行單一的“一條龍”式的線性訓練體制。
5.4以全運會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理順與完善現有競賽體制
首先,明確全運會的目標,將各省、市、自治區發展體育的目標引導和整合到奧運爭光戰略上,將全運會與奧運會接軌,最大限度調動各省、市、自治區的積極性,以此帶動其它賽制的相應改革。其次,在運行機制上,調整運動項目設定,在比賽規模和競賽項目上力求“瘦身”,既接近奧運會,又體現中華民族特色,使各省、市、自治區能夠找準項目定位,集中最有限的力量,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項目。其三,從短期格局和利益來看,改革雙計分、協定計分和運動員交流制度,克服短期行為和臨時僱傭現象,規範交流行為;從長期計議來看,改革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參賽的做法,使參賽主體多元化。其四,實現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突出全國性單項體育比賽的地位,改變全運會凌駕於國內其他賽事之上的制度設計;做好全運會下級賽制或平行賽制的協調與管理;控制好全國大型賽事的密度,將資源有效合理地配置。
5.5拓寬競技體育發展渠道,完善體教結合的路子
體教結合可以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豐厚的土壤,體教結合是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必由之路。儘管在中國,從大學生運動員向職業運動員的發展在眾多的大學生運動員中還是鳳毛麟角,但是,這些少數派卻在職業聯賽中憑藉良好的競技意識,在職業聯賽中成長為所屬球隊的中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隨著先行者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動員有能力有意願向職業運動員發展。
5.6建立以競技體育從業者權益為本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建立與全社會的大保障體制相適應的社會化保障體系。一是通過法制化渠道,採用立法的形式確立競技體育從業者的安置福利。其二是大力發展社區體育,廣開就業門路,讓退役後的競技體育從業者能夠發揮所長,有所安置,又能服務社會。其三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如民間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除了高校培養的專業教練外,退役後的競技體育從業者將是這股力量的中堅。

人物評論

舉全國之力,有賴於舉國體制的承載和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追根溯源,起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適應當時軍事和根據地建設的需要。建國以後轉入建設,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及基礎性建設中曾經推行“重點項目”、“大會戰”等各種方式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由此,形成廣義上的舉凡國家經濟建設、軍事、外交以及應對公共災害事務的舉國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包括應對多次洪水、冰凍及傳染病蔓延等的重大災害,已檢驗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國體制的成熟性和優越性。十六大以來,隨著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各項工作統籌協調思想的提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屢次強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對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思考研究,明確要求講政治、顧大局、重團結、講紀律,這就使我們的舉國體制更加適合當代社會發展需要,更具原則性、權威性、規範性,鑄成具有歷久彌新的特質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以服務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導和社會團結和諧為特徵,以全國強大物質和精神資源為後盾,依照憲法、法律授權和行政程式,在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實施全國性的集中統一協調行動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這種體制就其具體功能而言,帶有臨時性、緊迫性和較強危急處理特點。就其本質而言,它又是我們國家政治體制的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和中央政府統一國家事務的自然延伸,兼有決策、執行、監督互相協調而又互相制約的特點,同時既有職責劃分又有程式約束。它不但要承擔面臨的緊迫任務,而且要保證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整體的穩定性、持續性及有效性。
正如我們強調救人第一併不只是行動口號,而是一種政治決心一樣,舉國體制既是一種工作機制,更是一種政治實力。抗震救災檢驗了我們的舉國體制,提升了我們的政治實力,也使我們獲得許多新的經歷感受。黨的十七大,高屋建瓴,審時度勢,正確地規定了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同時把經濟同政治、文化、社會統一起來,繪製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藍圖。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重大關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顯得重要和緊迫,也照亮了我們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加快災區恢復重建的前進道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堅信,面對罕見震災,自信者興、自強者勝,關鍵是我們在科學基礎上,總結過去,計議將來,努力保持清醒,作出真正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