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寺塔

興福寺塔

興福寺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寶通禪寺西側,興福寺塔又稱無影塔,傳說夏至中午時分,此塔無影,故稱“無影塔”,又因它比附近靈濟塔小得多,所以又稱小塔。原在洪山東端山麓,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復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福寺塔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寶通禪寺西側
  • 又稱:無影塔
  • 始建於:梁元帝承聖年間(552-555年)
簡介,結構,歷史,保護狀況,交通,美食,洪山介紹,

簡介

興福寺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寶通禪寺西側,又稱無影塔,傳說沒年夏至中午時分,此塔無影, 故稱“無影塔”;又因它比附近靈濟塔小得多,所以又稱小塔。原在洪山東端山麓,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復原。
興福寺塔興福寺塔
興福寺始建於梁元帝承聖年間(552-555年),原名晉安寺,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年)始改今名。寺塔建於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近代清軍和太平軍爭奪武昌城時,寺院建築物除石塔外,全部被毀。
1953年,中南民族學院修建校舍,興福寺廢址和石塔被圍入學院內。當時石塔已破裂傾斜,由文化部門把它遷移至今址。
興福寺塔是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全部用石砌成,平面八角形,高11.25米。塔身下部為石砌須彌座,直徑4.25米。塔為實體,塔身四壁辟假門,上面雕刻有佛像、菩薩、羅漢、天王、力士、供養人等做為裝飾。
據清光緒《縣誌》記載,寶通禪寺和興福寺塔同時建於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年中)。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後殿、興福寺塔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鐘,香火鼎盛。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築獨存興福寺塔。興福寺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闢拱形洞門或直橇窗。四層至九層,斗拱、飛檐皆為木製。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縮,給人以輕盈挺秀之感。
興福寺塔興福寺塔
興福寺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樑柱與外部相連。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該塔結構既不同於一般木塔,也有別於一般磚木結構塔。
興福寺塔在千餘年的滄桑巨變中屢遭毀損,1866年3月22日地震時將鐵質空心棗狀塔剎震毀,此後,又因風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層也相繼坍塌。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組織力量進行了全面勘察,並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於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在勘察過程中於塔基下發現地宮。經清理,出土一批頗有價值的文物。據兩方石函銘文記載,該塔原名慧光塔,始建於唐代約公元762—799年間,至宋慶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修。該塔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興福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五十餘米,塔基為雙層須彌座,上面有許多小龕,龕內刻有佛禮故事,及山川、流水、松柏、祥雲、佛塔、寺廟、神獸、人物等等,栩栩如生。 尤其是須彌座上部的笙、簫、琴、瑟、雲板、銅鑼、鼓、笛等全行樂器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吉祥八寶圖案精美絕倫,惟妙惟肖,那雲板上繫著的絲帶形如浪逐,似隨風飄動,令人讚嘆,假如靜心側聽,可以感到那玄音妙律或佛號經聲,如在耳際,絲絲縈繞。須彌座之上為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雖已模糊,仍可見“興福寺塔 ”五個字。但其他三面匾額上的字已不能看清。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均已嚴重風化,有些泥塑都露出了木芯,儘管如此,仍可領略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
興福寺塔興福寺塔
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曾經供奉鎦金銅佛312尊。在上個世紀80年代,銅佛還在,但是今天已經一個都看不到了。塔身四面雕券門,四面設券窗,門窗兩邊塑金剛神像,塔身八角雕盤旋飛龍。神像神形各異,威武雄渾;飛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浞,現已殘蝕不堪。佛塔層層密檐上懸掛著的風鐘,與天際邊的那抹白雲,相應相喚,微風中“叮咚”聲聲,分明是遙遙的心儀之音。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髮蒼髯,長須輕飄,懷揣“阿彌佗佛”誦經音樂盒,圍繞佛塔緩緩轉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駐足垂首,雙手合十,口頌佛經。其經聲,此佛音,那鐘響,悠揚傳送,裊裊盤旋於大地,迴蕩於心中。聞著經聲、佛音、鐘響,不僅讓人想起泉城千佛山興國禪寺山門楹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歷史

興福寺塔悄然無語地矗立在那裡已有幾百年之久。見過它的人無不讚嘆古塔的秀美,可是對於它的歷史卻鮮有人知。人們甚至不知道它的稱謂,它建於何時,它又因何矗立在這裡。附近居民因古塔靈秀可愛,就傳說它叫“無影塔”。 也有人傳說它叫“八里莊塔”,還有人因古塔的外形酷似天寧寺塔,而傳說它叫“天寧寺姊妹塔”。對於它的建造年代,有人也因其外形推斷它與天寧寺塔同建於遼代。但是不管傳說怎樣,“無影塔”的名字是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這座“無影塔”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聲極大,以至於1954年,第二建築公司等單位在此地蓋了搬遷宿舍,建成居民區,派出所在編制居民區的門牌號時就因此地有這座被當地居民稱為“無影塔”的古塔,便將這一地區起名為無影巷。現在八里莊的南無影巷的名字就是因此塔而起的。這座塔是密檐式磚塔,經過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時光洗磨,已經有些磚零瓦斷,殘跡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著動人心魄的魅力,依然是那樣雄壯挺拔,精巧華美。塔為八角十三層,磚砌實心,沒有階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兩部,下為邊角鑲石的平台,上是雙層的須彌座,須彌座上以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使塔身穩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 這種造型的佛塔在遼代以後十分盛行。這座塔在外形上與寶通禪寺塔極為相似,如果不是所處地點不同,還真以為是天寧寺塔“搬家”了。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塔基須彌座上還刻有一個個佛教故事,故事中的200多個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形象。須彌座上的三層磚刻仰蓮花瓣拱托起塔身。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可惜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有些已經模糊得難以辨認了。各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然而歷盡了百年風雨已是殘破不全了。但是從殘存的塑像上,還可依稀窺見他們當年的精美。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供奉銅佛312尊。塔剎原是覆蓮座上承摩尼式寶珠。整座古塔挺拔秀麗,雕刻精美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保護狀況

興福寺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武漢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興福寺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上海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交通

坐落於503路,或519 在洪山(寶通禪寺)站下車,就可以看到。

美食

興福寺塔周邊的美食很多,隔壁就是寶通寺齋菜館,喜歡吃齋的朋友可以試試;斜對面有新加坡美食城;向西走50米,過馬路就到了付家坡美食一條街,裡面各種酒店、餐館多的是,各種口味、各種檔次任你挑。最終還是看你的肚子和錢包的承受能力了。

洪山介紹

洪山,是武漢著名風景區,中有古剎寶通禪寺,寺後有洪山寶塔、法官界,另有小亭、層台、奇石、幽徑,掩映於蒼松翠柏之間,莊嚴雄偉,古樸雅致,環境秀麗,新遷移來的興福寺塔,又為景區新添一顆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