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是唐都長安城三大宮殿區之一。位於唐長安東城春明門內北街。遺址在今鹹寧路北側,現在的興慶宮公園是它的一部分。

興慶宮遺址,陝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南部鹹寧路北側。興慶宮是唐代三大宮殿之一,原為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與兄弟五人在隆慶坊的藩第。開元三年(715)始建,因位於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之南,故稱"南內"。開元十四年(726)又合併周圍的邸宅,重加擴建,占地約134.4萬平方米。今日建有興慶宮公園,是1958年為配合交通大學整體西遷,在唐代興慶宮遺址上修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慶宮遺址
  • 地理位置:西安市區東南部鹹寧路北側
  • 占地面積:134.4萬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龍池(興慶湖),花萼樓,沉香亭
歷史文化,宮苑詳述,遺址重修,

歷史文化

開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興慶宮聽政,又是唐玄宗與楊貴妃長期居住的宮邸。主要建築有興慶殿、南熏殿、長慶殿、大同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龍池等。宮內的建築布局並不對稱排列,而是錯落有致地布列於龍池周圍,別具風格。唐代以後興慶宮遭到破壞。宋時樓台亭閣湮滅盡淨 。金代有所修繕,為游宴場所。清初興慶宮池水乾涸,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兩樓遺蹟。

宮苑詳述

興慶宮自開元二年(714)九月初建,後經開元八年(720),新造勤政務本樓與花萼相輝樓;開元十四年(726),“取永嘉、勝業兩坊之半增廣之”;開元二十四年(736),“毀東市東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廣花萼樓前”;天寶十年(751)四月二十一日,興慶宮“造交泰殿成”。興慶宮宮城,初築於開元二年(714),後在天寶十二年(753)十月十七日,又“和雇華陰、扶風、馮翊三郡丁匠,及京城人夫13500人,築興慶宮城,並起樓,四十九日畢。”等不斷擴建修葺,興慶宮成為長安城又一處大的宮殿區。據考古探測,西、北兩面城牆基寬約5米左右,東牆基寬約6米。南城牆有兩重,內側牆基寬5米,勤政務本樓即建在這一道城牆之上;外重牆相距20米,牆基寬3.5米左右。
興慶宮宮苑圖興慶宮宮苑圖
整個宮城,東西寬1080米,南北長1250米,周長4660米,面積1.35平方公里,平面形制是一南北略長的縱長方形。興慶宮是長安城三大宮殿中面積最小的一處宮殿區,然而仍較明清北京故宮大近二倍。
興慶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八門。
東面為初陽門,位宮城東壁的南端。此門遺址東西16.5米,南北23.5米,面積387.8平方米。
西面偏北是興慶門,偏南是金明門,兩門上均有樓觀。金明門南距宮城南壁373米,遺址為20米的正方形,面積400平方米。
南面偏東是明義門,此門東距宮城東牆125米。偏西是通陽門,東距明義門520米,西距宮城西壁角345米。遺址東西41米,南北32米,面積1312平方米。
北面中為躍龍門、東為芳苑門、西為麗苑門。興慶宮內有殿、樓、閣、亭、門等建築二三十所。其中勤政務本樓是興慶宮的主要殿樓之一,位於宮城西南隅的南牆處。始建於開元八年(720),後又經開元二十四年(736)、元和十四年(819)、太和三年(829)多次重修擴建。樓二層、南向,建在南面內側宮牆的中間,樓址呈長方形,東西寬26.5米,南北長19米,廣五間,進深三間,面積達500餘平方米。玄宗以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之意,取名為勤政務本樓。勤政務本樓遺址在今西安興慶宮公園內。
興慶池,位於興慶宮偏南的中部。據考古探測,興慶池東距宮東壁80米,西距宮西壁80米,南距宮南壁216米,北距瀛洲門124米。池東西915米,南北214米,東偏北9度,面積18.2萬平方米,是一個橢圓形大水池。
興慶宮平面圖興慶宮平面圖

遺址重修

1949年後,經系統勘查發掘,將興慶宮舊址部分闢為興慶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以龍池(興慶湖)為主景,並重建了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仿唐建築,成為西安市區最美麗的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