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醫學用語)

自閉(醫學用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閉,即自閉症(Autism)是指合併有認知功能,語言功能及人際社會溝通等方面之特殊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會生活適應有顯著困難之廣泛性發展障礙。

自閉又稱孤獨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常見於男性患者。自閉症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同時也是對家庭的打擊,看著人家的孩子都活潑可愛,但是自己的孩子卻沉默不語,甚至不與人交流,這讓不少做父母的都很是憂心,自閉症對兒童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現自閉,那么做家長的平時需要多多關注孩子的表現,如果患有自閉症能夠儘早發現。

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送者的情緒、傾向、個人感受、表達能力、判斷力等都會影響信息的完整傳遞。障礙主要表現在:

表達能力不佳; 信息傳送不全;信息傳遞不及時或不適時; 知識經驗的局限; 對信息的過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閉
  • 外文名:Autism
  • 原義:醫學用語,指人際交往障礙性疾病
  • 轉化義:在家閉門不出,對於外界不予理會
  • 別稱:孤獨症
  • 類型: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
釋義,概念,病症特點,少兒類,基本特徵,表現類型,詳細表現,成因,兒童類,判斷標準,診斷,治療效果,治療,早期,訓練,家長做法,語言特徵,無語言型,有語言型,預防,

釋義

原義:醫學用語,指人際交往障礙性疾病。
轉化義:在家閉門不出,對於外界不予理會。

概念

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將PDD分為5種:孤獨性障礙、Retts綜合徵、童年瓦解性障礙、Asperger綜合徵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獨性障礙與Asperger綜合徵較為常見。孤獨症的患病率報導不一,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2~5/萬人,男女比例約為3:1~4:1,男孩症狀一般較女孩嚴重。
臨床上首次描述孤獨症是在20世紀40年代。1943年,美國醫生Kanner報導了11例患者,並命名為“早期嬰兒孤獨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當時描述這個類群的患者特徵如下: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性行為;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與在其他方面學習困難形成對比;聰明、機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現。最初,Kanner報導的這類患者被認為是兒童精神分裂症的一個亞型而未受重視。在20世紀40~60年代,又有數人描述了與Kanner報導相似的病例,並冠以各種各樣的名稱。當時的國際及美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將這類患者歸入“兒童分裂樣反應”類別中。對於孤獨症的病因學,當時普遍認為是父母養育方式不當造成了孤獨症的發生。Kanner將孤獨症患兒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學歷的、事業心很強但又冷漠無情的人,這一觀點在當時似乎很少有異議。
兒童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該病男女發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為6—9:1。其主要症狀為:
1.社會交流障礙一般表現為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與父母親之間缺乏安全依戀關係等。
2.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落後,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或語言缺乏交流性質。
3.重複刻板行為。
4.智力異常7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智力落後,但這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10%智力超常,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5.感覺異常表現為痛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喜好等。
6.其他常見行為包括多動、注意力分散、發脾氣、攻擊、自傷等。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使用打罵或懲罰有一定關係。
7.與教育有一定關係.有些也是後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關愛不夠.感到孤獨寂寞.特點 英文學名:Autism

病症特點

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七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學院保守估計美國自閉症的發病率為每一千人有一人。總計男性患自閉症的比率,比女性高三至四倍,但女性發病時病徵會較男性嚴重。聯合國發布的數據表明,自閉症的發病率為1/150。診斷是建基於一系列的精神病學原則,而有一些臨床測試可以協助斷症。
自閉症是生理上不明顯,故此斷症需要完整的身體和神經評估。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定義,自閉症必需要三歲前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ICD-10也要求病徵需要在三歲前出現。部分自閉症患者可經過診療、實習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而可參與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
自閉(醫學用語)

少兒類

少兒的自閉症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所重視的一種由大腦、神經以及基因的病變所引起的綜合症。症狀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和語言交往障礙,以及興趣和行為的異常。兒童自閉症其常見的病因及影響因素包括遺傳、腦器質性病變、社會心理因素等。由於兒童孤獨症起病年齡早、症狀特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至今也沒有完全得到治癒的病例。現比較統一的觀點認為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行為干預和特殊教育訓練等方法,來提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認知、社會交往及適應社會的能力。臨床上比較有效的具體干預方法有行為干預、結構化教育、語言訓練等。
自閉症自閉症
應該說這是一個近幾年才被人們正視的一個病,過去也有,但相對而言較少。但發病率的變化更多是由於診斷方法的完善和大眾相關意識普及。根據美國的數據統計,智力遲緩的發病率曲線與自閉症正好成相反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自閉症的發病率的異常增多更多是由於以前缺乏相關研究和診斷工具,而使得很多自閉症兒童被診斷為智力遲緩。自閉症在美國的發病率為萬分之14.9。根據全世界的統計,自閉症的發病率大約為萬分之五,以中國現有的總人口數量來估計,有五十萬左右的自閉症。該病男女發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為4:1。

基本特徵

一般而言,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三歲前會出現的基本特徵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發展方面:
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
與人缺乏目光接觸,未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
在群處方面,模仿力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像力較弱,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徵性的遊戲活動。
(二)溝通方面:
語言發展遲緩和有障礙,說話內容,速度,及音調異常;
對語言理解和非語言溝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可能欠缺口語溝通的能力。
(三)行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並 且不斷重複一些動作;
興趣狹窄,會極度專著於某些物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
此外,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關的特徵:
(一)感知模式:
對某些聲音,顏色,食物或光線會產生焦躁不安或強烈的反應;
對冷,熱,痛楚的反應很弱,所以對危險行為缺乏警覺及適當的反應;
會不斷轉動身體或用異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種感官刺激中。
(二)發展方面:
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發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慧型發展遲緩或者智商會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平均,而且發展過程和一般兒童有差別。
(三)情緒及行為方面:
由於溝通上有困難,加上未能適應轉變,所以比較容易受情緒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衝動或有傷害性的行為。
(四)生活習慣:
會抗拒某種味道,顏色或未曾吃過的食物,因而形成嚴重的偏食行為;
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
(五)強項和興趣:
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異常的記憶力;
在個人興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別超卓的表現。
(六)社交方面:
甚少與別人有目光接觸,也不會注意別人的表情和情緒變化,更難從別人的言語,行為推斷別人的想法,意願和意圖或理解別人的感受。
有時候會有不恰當的情感表現和社交行為,例如在別人不開心時大笑,在某些場合說些不恰當的話,或未能與人分享快樂。

表現類型

1.無語言型:通常會被誤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分為有變化有彈性的仿說、沒有變化沒有彈性的仿說。前者被視為自閉症兒童具有表達溝通的意圖;後者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3.延宕仿說: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地重複某些字、詞、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聯繫。
4.說話不帶感情:無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通過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
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
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至不會使用“是”或“好”。
9.文法結構不成熟:無通常意義上的文法含義。
10.很少發問:除了強迫性的行為表現外,他們很少會提出問題來發問。
11.固著性:不管情境的變化,重複地念著某句話。
12.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此、如果等辭彙。

詳細表現

(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繫
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徵,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表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繫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迴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時常眯著眼,斜視或餘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
(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辭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複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複,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
孤獨症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裡專注於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卡通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錶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覆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及不均衡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元號的記憶能力。如有位3、4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只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辭彙,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成因

60年代初期,學者多依據心理分析理論,亦認為是後天養育環境因素造成自閉症,因而主要採取遊戲治療、或非結構性的團體治療,但是仍未見有顯著的效果。
60年代後期,Foster教授(1964)開始採用區分增強(PRO)嘗試改變自閉症者的問題行為並有良好效果之後,行為改變技術迄今仍然教師善用、且是改變自閉症者諸多症狀的有效方法。
70年代,學者鑒於前述治療效果不佳,再加上醫學科技之發現,因此提出先天性腦部功能損傷是引發自閉症的原因。
80年代起,由於認知學習論的盛行,學者據知從多種觀點提出認知缺陷是影響到自閉症者的人際關係、語言溝通等領域的核心缺陷。
隨著不同的時代潮流趨勢與發現,學者對自閉症因此而有不同的剖解分析。學者仍然鍥而不捨的以現今的醫學科技,企盼能夠找到真正的解釋,自閉症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如此,多數學者從自閉症的主要症狀,提出以生物學論為基礎,說明行為(症狀)—神經心理功能—腦部運作等三個層次之間具有因果鏈(causal chains)的關係,而此關係亦同時說明了自閉症的症狀與獨特性。為了符合前述理論,多數學者認為以下的敘述可以作為原因的解釋:自閉症系因生物學上的病因,如脆弱X染色體症候群或染色體異常(特別是第7、8、13、15、17、18對發生率最多;但又以第15對出現率最高,最具關鍵型發生因素;第14、20對則從未是造成自閉症的報告)、或胎兒初期感染德國麻疹或結節性硬化症、或苯酮尿症等疾病引發的新陳代謝障礙、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或細菌感染、及腦傷等因素,而在胎兒或嬰幼兒的腦部造成廣範圍的損傷,並在大腦內某個「最後共通途徑」產生特定的疾病,因而造成認知缺陷,並引起溝通(包含扮裝)、社會性及儀式化行為等領域的障礙。
從生物學上的發現,可以看到與其它身心障礙類別的病因有類似之處,因此學者再企圖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對「最後共通途徑」擬作進一步的詮釋。針對這「最後共通途徑」,從腦部運作與神經心理功能關係的論點來看,透過神經解剖、神經化學及電生理等醫學科技之發現,至少可以找到初級顳區功能障礙 (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腦幹功能障礙(brain-stem dysfunction) 與自閉症有關。然而學者又找到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及學習障礙類似的答案。因此,此部份的解釋仍有待醫學科技深入的探究。至於在認知缺陷方面,學者多專注在信息處理缺陷的解釋,但仍有分歧的假設,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
1.心理理論 (theory of mind) Baron-Cohen等(1995) 提出自閉症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因此有無法認知他人臉部表情、或傳達情感困難(但是能理解喜愛和簡單的情感)、不會表達手勢、無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訊息、無法區辨真實與外表、不會想像或欺騙假裝、亦無法處理會話中的新舊訊息等社會溝通障礙。
2.情感論 (affect theory) Hobson (1989,1990,1993) 解釋自閉症者因為無法接受或回響他人情感表達之內在情感缺陷,因而在嬰幼兒期沒有必要的社會性的經驗以發展出社會性理解的認知能力。這說明了自閉症者的相互注意協調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無法解釋零碎天賦、視覺優勢及仿說等症狀。不過,此說法呼應了肯納的主張。
3.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 論 Ozonoff (1992) 認為自閉症者可能是前額葉功能損傷造成的,因此有固執而刻板的常同行為、有限的興趣表現、笨拙的動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會互動、欠缺情感反應、及高層次的抽象認知缺陷等症狀。
4.中心連貫薄弱 (weak central coherence) 論 Sperber 和 Wilson (1986) 主張自閉症者系因其訊息處理能力無法將外界環境刺激轉變成有意義的訊息,再將新舊訊息加以連貫起來,所有才會有精於積木排列組合或優異的機械性記憶力等零碎天賦的表現。
從上述的假設可以看出無論是堅持哪一種假設仍無法圓滿的解釋自閉症所有症狀。

兒童類

判斷標準

美國兒科學會公布了11種最新的兒童孤獨症特徵,其中語言能力滯後、缺乏人際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現。
如果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以下特徵,那么極有可能患上了孤獨症。
一、當嬰兒盯著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時,卻沒有表現出高興的反應。
二、出生後2個月還不會笑,對周圍事物反應差
三、5個月左右的孩子,不發出交流的咿呀聲。
四、不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當爸爸媽媽叫他名字時沒有反應。
五、不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
六、9個月後才發出咿呀聲。
七、說話前很少配合手勢,如揮動小手。
八、拿著某樣東西,反覆重複一個動作。
九、16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一個字。
十、一周歲時仍不會發出咿呀聲,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勢。
十一、兩周歲不能說兩個字的詞語。
十二、即使會說話了,但卻缺乏語言技巧。
十三、不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語言單調,經常說重複語言、刻板語言或自造詞句。

診斷

自閉症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同時也是對家庭的打擊,看著人家的孩子都活潑可愛,但是自己的孩子卻沉默不語,甚至不與人交流,這讓不少做父母的都很是憂心,自閉症對兒童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現自閉,那么做家長的平時需要多多關注孩子的表現,如果患有自閉症能夠儘早發現。因此,若不及時治療,孩子將失去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1到2歲為最佳判斷年齡
雖然自閉症患者年齡最小的只有3個月,但要看出幾個月大的寶寶是否有自閉傾向卻並不容易。一般到1歲後,父母才能看出寶寶的異常行為。所以,最佳判斷年齡為1到2歲,如果家裡孩子到2歲還不會說話,排除耳朵、發音器官的病障後,應該立即做自閉症檢查。
5歲以上才查出自閉症的孩子,自閉症的影響就更大了。在“張璣晴神康復中心”接診的上千例自閉症患者中,甚至有20多歲的患者,不會使用生活中最簡單的工具,遇到不順心的事便大吼大叫,更別提外出工作,正常的戀愛了。
自閉症家長診斷:看眼睛
和患自閉症的孩子語言交流很困難,常常答非所問、自言自語。段主任指出,其實判斷自閉症,看眼睛比聽他說話更重要。
孩子若患自閉症,和人很少有目光交流,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這種興趣通常很奇怪,比如出門前後,一定要做一套完整的儀式,否則就大吵大鬧。想要東西,卻不會望著家長的眼睛說出來,而是像對待沒有生命的物體一樣,達到目的即可。

治療效果

從醫學生物學、神經心理學、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解釋孤獨症成因,都認為是自閉症患者有其內因,即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現了問題;從生態學角度,則認為自閉症患者與外界的互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人類大腦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僅是生理驅動(如基因)的過程,大腦皮質結構也受到學習經驗的質和量的影響,也就是說,自閉症患者是可教育的。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同時實施干預,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思路,可以給自閉症康復事業帶來更加廣闊的前景。教育訓練從業人員或機構、中西醫治療從業人員或機構,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片面宣傳“唯教育訓練有效論”或“唯治療有效論”,將會誤導自閉症兒童家長的決策,從而貽害自閉症患者的終生健康。從內因著手實施干預,就是針對其腦和神經發育異常,進行中醫、西醫、中醫藥結合的治療;從外因著手實施干預,就是提供儘量好的教育環境,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
自閉症問題的研究興起於國外,受國外研究思想影響,目前國內許多人認為,干預自閉症最為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和訓練,許多教育界人士組建自閉症兒童教育訓練機構,針對自閉症進行教育和行為訓練,以期望能達到正常人的行為標準,回歸社會,從事自閉症兒童教育訓練的機構已經遍布全國各地,比較先進的典型代表是山東濟寧殘聯,在市一級和十二個下轄縣、市、區分別建立了定點教育訓練機構,實現了教育訓練的在地化和免費化。而國內針對自閉症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開展較少(其中比較成功的典型代表是南昌東方醫院(自閉症醫院),即便是有些兒童醫院也開展了所謂的“自閉症治療業務”,實質上卻從事了教育事業;有主張經絡穴位按摩治療的研究者和機構,開展了專業治療業務,且主張治療與訓練相結合,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唯有待於進一步努力推廣。
對於發病時間較短的,越早接受中醫治療的,康復的比例越高。通過治療,患兒各方面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融入正常社會、正常學校接受教育,治癒的標準是能達到正常人的各項標準,回歸社會。 自閉症的治癒應該是達到清除腦內病灶,恢復腦的結構的,在核醫學檢查:腦血流灌注顯影( ECT) 、MRI、腦電圖等檢查中原來出現的問題應該減少或消失。他的療效應該具有普遍性的(即對絕大部分人有效,而不是少數個案,因為有些自閉症患兒不治療也會好轉,也能上幼稚園、學校,愛因斯坦就是)

治療

早期

一般說來,孤獨症患兒的預後好壞與發現疾病苗頭早晚、疾病嚴重程度、早期言語發育情況、認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藥、是否訓練等多種因素有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孤獨症的實質的損害是認知障礙,表現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症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症的早期症狀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講到的那樣,不會進行扮演性遊戲也是孤獨症的早期表現之一。如果能發現早期症狀,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疑會對預後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孤獨症患兒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不會根據環境要求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環境,這種障礙隨著年齡增大顯得更為突出。伴有嚴重智力低下者,無任何言語功能、無法克制和難以治療的尖叫、自傷等行為持續存在,直接威脅著生存,給教育和干預帶來障礙,作為家長,是很容易辨認出孩子的這些異常的。
一部分患兒到青春期以後症狀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為減少,社會交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現為與人交往困難,獨來獨往,迴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時,也能幹好某些簡單、機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確診為孤獨症之前已有較好的語言或言語功能者預後較好。儘管疾病本身使他們發展語言的潛能受到限制,但他畢竟是具有這種潛能或基礎,使用藥物效果比較好。
觀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獨症預後較低功能水平為好,報導16名6歲以下,IQ大於65的孤獨症患兒,有半數可完成大學學業,能獨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獨症兒童,其業餘活動面或活動內容也是有限制的,不會做建設性的決策或提建設性意見。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癲癇、肝腎損害、結節性硬化等預後較差,伴有聽力受損、特殊生活技能問題者預後較差。

訓練

自閉症幼兒生活能力訓練一定要詳細分析的情況,提出最適合他的訓練模式。如簡單的進食訓練,不同自閉症幼兒就要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才能取得最最佳化的訓練效果。如自閉症孩子XX,交往嚴重困難,無語言,幾乎不吃學校的午餐,甚至對學校的餐具也懷有害怕心理,他的體能發育特別好,力氣大、耐力好,教師要想運用強制方法讓他進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對XX的進食訓練不能採取強制訓練方法,在他認為不被傷害、安全的情況下,用脫敏、強化、替代等方法綜合運用進行訓練。而另一自閉症幼兒YY也是嚴重的自閉症症狀,挑食情況嚴重,米飯他從出生從沒嘗試過,但他的脾氣比較好,對事物的反應不強烈,所以對YY的訓練就從替代訓練開始,也可適當運用強制,再配合時間延遲法,效果很好。
1.穀類食物
我們所說的穀類食物主要指大麥、燕麥和黑麥等製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土豆等我們經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閉症的家長應注意儘量避免給孩子食用諸如黑麵包、燕麥片、麵食類(如饅頭、包子、餅乾)之類的東西。
2.蛋白食物
由於自閉症兒童無法徹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內帶有鴉片活性的短肽鏈增多,從而影響他們的症狀,因此,控制自閉症兒童不吃或儘量少吃奶製品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除此之外,還有雞蛋、鮮奶蛋糕、乳酪、冰激凌、優酪乳等食物也同樣富含酪蛋白,家長應該控制其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攝入。值得提出的是,由於牛奶含有豐富的營養,因此家長在控制這些食物的同時,應注意補充各類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3.色素的食物
硫酸鹽對人體的消化功能有著非常的作用。如果人體的胃腸道內缺乏硫酸鹽,那么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會增加,帶著鴉片活性的鈦就容易進入血液,自閉症患者的症狀也將變得惡化。因此,這些食物應儘量避免給孩子吃。
4.水楊酸鹽食物
含水楊酸成分高的食物對自閉症患者有不良作用。因為水楊酸對人體的胃腸道有嚴重的負作用,會導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這些食物包括橘子、橙、胡柚、檸檬、番茄等。值得提醒家長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楊酸。因此,家長不僅應注意儘量避免給孩子吃這類食物,在孩子感冒發燒時也儘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家長做法

1.自閉症孩子比較欠缺忍受挫折地能力,因此教一項新地技能,最好先找到他會地部分,先讓他有成就感,再一步一步地改善病情。
2.對於改善自閉症孩子地刻板行為,儘量幫他找到他感興趣地事物活動,多用其他地活動或玩具來吸引他地注意力,不要讓他無所事事,以免他覺得太無聊,一直重複同樣動作。另外,讓這些重複地動作加以意義化,也是改善刻板化行為地方法之一,例如:如果孩子喜歡轉東西,你可以教他玩陀螺;如果孩子喜歡搖晃身體,你可以放音樂,讓他用不同地方式隨著音樂搖擺身體。
3.自閉症孩子如果伴隨溝通方面地障礙,遇到挫折或不順心地事時,容易以哭鬧地方式或是自我傷害地方式表達,因此平時應多觀察他喜歡地事物藉以轉移注意力,更重要地是要協助他用任何方式表達,找出哭鬧地原因,了解他地情緒。
4.如果自閉症孩子因為欠缺忍受挫折地能力容易生氣、發怒,可以利用一些自我教導地策略,例如:發現自己生氣地時候,要告訴自己:‘我不生氣,因為我是乖寶寶;我不生氣,我要深呼吸,因為我是好孩子。’
5.有些自閉症孩子對於危險事物不夠敏感,例如:有一些孩子習慣爬高,或是喜歡亂跑,因此要注意安全地考量。
6.自閉症孩子對於固定地事情改變非常敏感,因此最好不要輕易地改變,若要改變也要在他不知不覺中改變,或是設法轉移他地注意力。
7.自閉症孩子通常不太喜歡與人主動接觸,因此利用各種機會讓他和家中兄弟姊妹或是其他鄰居孩子多接觸及互動式很重要地,可以找一些他有興趣地活動或遊戲來吸引他,增加他與其他人地互動。

語言特徵

無語言型

通常會被誤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有語言型

1.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為自閉症兒童表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2.延宕仿說: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的重複某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聯繫。
3.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不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
4.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通過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5.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
6.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
7.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至不會使用“是”或“好”。
8.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義。
9.很少發問:除了強迫性的行為表現外,他們很少會提出問題來發問。
10.固著性:不管情境的變化,重複的念著某句話。
11.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此、如果等辭彙。

預防

一、輕鬆的溝通環境
城市居住的現代化使許多人搬進了高樓,而一戶一門的高樓容易給孩子造成封閉的環境,因此,應允許或鼓勵孩子從高樓走下來到庭院中,與鄰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誼。
二、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包括鄰居小朋友相邀的遊戲、做作業;包括學校、班級統一組織的文體活動;包括祝賀同學生日、歡送老師等等。從集體活動中培育孩子的性格,從集體活動中體驗友誼、智慧與溫暖。
三、創造交友環境
不僅應允許孩子走下高樓、走出家門,也應允許還把小朋友請進家門。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機會,教給它們交朋友的藝術、方法和技巧。
四、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讓孩子碰碰釘子,嘗嘗苦頭。以磨練孩子的意志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