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苦學

自述苦學

自述苦學,白居易作,選自《與元九書》,倡導新樂府運動。本文表現了白居易自己的苦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述苦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與元九書》
  • 作者白居易
原文,作者簡介,譯文,課本理解,注釋,句子翻譯,比喻句,擴展探究,

原文

仆①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字、“無”字示仆者,仆雖口不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仆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③聲韻④。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⑤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⑥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⑦。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然⑧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作者簡介

白居易雕像白居易雕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譯文

我出生才六七個月時,乳母就抱著我在屏風旁玩耍。她指著屏風上刻著的“無”字或“之”字給我看,我當時雖然嘴裡不能說出來,心裡卻已經默默記住了。後來再問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即使試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們出來,不會有什麼差錯。而我一向有的讀書的緣份已注定在識文斷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歲時便學習寫詩,九歲時已熟識聲韻之學了。十五六歲時,我才知有考取進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嚴束自身,刻苦讀書。二十歲後,在白天學習賦文,在夜裡學習書法間或著學習詩歌,沒有空閒時間睡眠和休息。到了口舌磨出瘡,手肘磨出老繭的地步,以至於長大成人後體質還不健壯,未到三十歲就眼睛就已老化,眼前好像有數以萬計的蠅子在飛,這大概是年輕時刻苦學習的原因,因此自己常常自悲。

課本理解

本文在寫作上與王安石的《傷仲永》異曲同工,都以時間為序,逐層交待人物的重要事件。王安石突出一個“傷’’宇,白居易則扣住一個“苦”字。所不同的是方仲永在“不使學”中日漸平庸,而白居易則在苦讀中卓然成才,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學”字。而“苦節”一詞是本文的關鍵。為表現“苦節讀書’’之義,作者用“晝”、“夜”、“間”、“不遑”寫出“苦讀”的過程,用“課賦”、“課書”、“課詩’’寫出“苦讀”的內容,最後用“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特寫,形象地表現苦讀的程度。文章只短短一百一十九字,卻尺水波瀾,令人回味。
其實課文所選的只是《與元九書》這封長信中的一段,因為信中所寫的內容及作者寫信的背景都很複雜,學習時可不做深究,只要對白居易年少時,“家貧多故”,而他又“常痛詩道崩壞”,所以“忽忽憤發,或食輟哺,夜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所以拚命讀書的背景有一大致了解即可。

注釋

①仆:對自己的謙稱。
②宿昔:以前。
諳識:熟悉。
聲韻:詩賦的聲韻格律。
⑤課:指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
⑥遑:閒暇,空閒。
⑦胝:老繭。
⑧瞀然:眼睛昏花的樣子。
⑨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⑩及:等到

句子翻譯

1.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
二十歲以來,白天學習作賦,夜裡刻苦讀書,間或也學習作詩。
2.蓋以苦學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這大概是刻苦學習奮力做詩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比喻句

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
譯:眸子裡面總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飛著掛著珠,動不動就以萬計。

擴展探究

三篇古文寫了三個不同時代的人,他們各有自己的少年生活,今天的少年人與三位古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那么,有沒有共同之處呢?方仲永周處白居易的人生經歷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