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日記

自由作家日記

愛林從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爾遜學校一個糟糕透頂的班級里擔任老師。這裡有著給老師們帶來噩夢的學生:他們虛度光陰,消磨時辰,把學校當成18歲之前的遊樂場;更混亂的是,學生們來自社會裡的不同種族和各類底層階級,分幫結派互相鬥毆。

愛林想方設法讓仇恨遠離孩子們的心,消解他們之間的敵意,可是,作為一名白人老師,孩子們對她樹起了重重心牆,愛林的教育理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孩子們跌入深淵的心靈是否無藥可救,他們的未來能否在愛林的循循教導下重現曙光,愛林的肩上承著千斤重擔,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記》,以及一顆熱忱真誠的心,帶領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燈。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譯過來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為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的,據說美國還有這么一個 “自由作家”的基金會,以推廣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教育模式。但筆者更喜歡的卻是“街頭日記”這個譯名,因為在本人看來,這四個字顯得更為真實,更為驚心動魄,“自由作家”中那點風花雪月的意味將被“街頭日記”撕得徹底粉碎。

基本介紹

  • 導演理察·拉·格拉文斯
  • 中文名:自由作家日記
  • 製片地區:美國 / 德國
  • 類型:傳記 / 犯罪 / 劇情
  • 片長:123 分鐘
  • 上映時間:2007-01-05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信息,演員表,劇情簡介,

電影信息

自由作家 Freedom Writers(2007)
類型:傳記 / 犯罪 /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2007-01-05
片長:123 分鐘
又名: 街頭日記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愛林希拉蕊·斯萬克----
--派屈克·德姆西----
--斯科特·格林----
--伊梅爾達·斯湯頓----
--埃普利·L·埃爾南德斯----

劇情簡介

美國是一個雜糅的國家,由於民族原因而分類,由於膚色而分類,由於移民而分類,還由於貧富而分類,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不容迴避的,即便經過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運動,但這種觀念上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於是,對峙在繼續,戰爭在繼續,停滯下來的只有生存的權利。當長灘爆發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後,一個隱藏在民間的敵意便躍然於媒體報端,所以此片的誕生比起諸如《美國派》等青春校園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群生活在社會中的學生們絕不是陽春白雪的。
一名教師引導一群異端學生走向光明之路,這樣的影片不乏經典之作,《死亡詩社》以及《微笑的蒙娜麗莎》等等。但相較而言,《死》與《微》兩片中的學生所涉及的大多是個人問題,與社會的殘酷還是相去甚遠的,反倒是《187美國社會檔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懼。而《街頭日記》一片中的學生們也生活在這種暴力的氛圍下,他們甚至不知道這暴力的由來,只是一種繼承,繼承這種現實種族階層問題所傳達出來的暴力。
當希拉蕊·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師詢問有哪些孩子曾遭受過槍擊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社會的暴力環境,我們看到了一種絕望的氣息。所以,這個教師所面臨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調皮搗蛋,而是整個社會的,尤其是下層社會中的仇視心理。
作為一名新老師,艾琳絕沒有想到自己班裡的學生彼此間會存在著如此可怕的敵意,當一撮撮學生肆無忌憚地聚在一起,各自為營的時候,這便是社會的一個真實的反映,正如劇中那個愛娃的經歷一樣,美貌等形容辭彙與他們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為了生存,強悍才是最主要的,這是從小便根深的觀念,是一種適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學。
艾琳很敏感的發覺了203教室中這群孩子之間相互的敵意,於是採取了各種辦法力求能夠讓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夠真正地成為了一個團體而消解這份敵意。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敗了,作為一個白人,她根本無法得到孩子們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們認為上學不過是為了混日子,當年滿十八歲的時候,戰鬥將等待著他們,那是有關種族有關社會地位的尊嚴的戰鬥,而高高在上的白人顯然並不理解這一切。仇視其它種族的想法令艾琳萬分苦惱,而孩子們卻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種族滅絕。
以其它種族其它階層為假想敵的孩子卻不知道種族滅絕的含義,這只能說明他們並沒有真正地變得無藥可救,並沒有完全喪失人性,而這種認識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於是,關於最可怕的種族滅絕的歷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課範圍之內。二戰時期猶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觸動了這群孩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那種暴行是可怕的,是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是一種罪惡。但這對於孩子們來說僅僅是一種反思,當他們面對二戰中慘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時候,他們只能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感到羞愧,可他們卻還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於是,《安妮日記》成為孩子們的指路燈。
作為一個猶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裡記下了有關於生命的所有感受,雖然這僅僅是一種希望,雖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這份希望卻保留了下來,於是,這也為這群孩子們提供了一種希望,那就是正視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要害怕這種艱苦的環境,不要因為生活中的那些敵意而毀滅了自己。從絕望走向希望的過程中,艾琳用殘忍的歷史為孩子們上了一個值得反省的課程,孩子們也用自己手中的筆不但記錄下了過去那種痛苦的災難,也記錄下了自己的改變。
毫無疑問,艾琳做得是一件極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實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將引來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為學生的付出無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於是丈夫離他而去。艾琳的父親本來是一個民權運動者,但由於歲數的原因早已失去了當初那份熱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這種民眾意識終歸讓他成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兩個男人的戲份並不多,但彼此之間有種轉化,而這種轉化帶有向那些民權戰士們致敬的意味,同時也極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為。
但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於學校,203教室的這群孩子無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拋棄的一群孩子,所謂的義務教育只是一個過程一種形式。艾琳所說的好,當孩子們知道自己的老師並沒有盡力的時候,孩子們又怎么可能盡力地去學習呢?學校是優等生的天堂,而對於那些劣跡斑斑的學生而言,學校只是一個系統。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終於變成了這群學生的天堂,是他們的家,是區別於街頭生活的地方,在這裡,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希望而活著,可以與其它種族的人交朋友,社會上那根植於內心的仇恨在這裡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來,筆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種高尚的情操所感動,同樣也為這群孩子的苦難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筆者卻一直抱有一個疑問,在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夠成功嗎?僅僅依靠那些已經遠離的歷史能夠讓這些孩子真正的改變嗎?雖然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但筆者灰暗的心理對艾琳的努力卻不抱有任何幻想。難道是影片對真實有了粉飾還是筆者如街頭那些少年一樣被固有的思維所困撓著呢?
無疑的,此片的重點放在了艾琳這個人物身上,她對改變孩子們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還有巨大的犧牲。但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影片中的孩子們卻過於群相了,雖然愛娃的戲份的確突出,但我們很難看到愛娃與艾琳的單獨交流。換句話說,我們看不到某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軌跡,或者說是改變軌跡,那些書本,包括記錄下來的街頭日記以及安妮日記,似乎每一個情節,所有孩子的改變都是同步的,這種同步造成了孩子們的形象的單薄,當然也使得本片變得不太真實可信。
恐怕這是導演最大的問題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幾部影片,此片對艾琳的對立面過於簡單的群相描述手法顯得十分地形式主義。所以,此片雖然敏感地觸及到了孩子們被社會問題所困擾的可悲性,但卻極少地將這種可悲性用事例所體顯出來,每個孩子所記錄的筆記也就顯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編導捉刀代筆的作品。
當然,影片本身的問題絕對不能抹殺艾琳這位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樣也無法抹殺這群孩子肯於改變自我的勇氣,在這方面,影片傳達的信息的確已經足夠了。最後引用艾琳老師的話作為結尾,也許不僅僅是對本片的闡釋,更是對教育所持的一種理念:“教師這個行業已經成為整個國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職業,不僅在美國,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時候,孩子們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們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老師、監護人或學校。學校是那種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應該經得起種族、經濟和文化所帶來的各種考驗,更不應該被暴力所侵蝕。表面上看,威爾遜高中是完美的,因為它接收的學生來自各個階層,沒有貧富之分,沒有種族之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學校內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這句話獻給由於分數由於地域差異由於金錢等各種因素不能選擇自己學習環境的中國孩子們,當然還有老師!
韓兮
2007-5-31於通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