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硒

自然硒

自然硒(Selenium)為一種鏈狀自然金屬單質礦物、三方晶系,空間群為93.21,晶體沿Z軸延長呈針狀、柱狀、灰色、條痕紅色,解理平行三組完全,晶體易彎曲,具撓性。莫氏硬度2.25~3。密度4.8克/立方厘米,為硒化物的風化產物,由硒鉛礦變來,常與褐鐵礦共生。用於製作光電池,使玻璃變紅色(甚至達寶石紅色),提高橡膠的抗熱、抗氧化及耐磨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硒
  • 外文名:Selenium
  • 名稱來源:希臘語Selene,意思是月之女神
  • 類別:自然元素-半金屬元素-自然硒族
  • 形態:為粒狀或浸染狀分布於基質中
  • 顏色:灰,灰紫色或微紅色
  • 其他性質:晶體易彎曲,具有撓性
基本概述,名稱來源,理化特性,成因/產地,發現歷史,

基本概述

與它的同族元素硫相比,在地殼中的含量少得多。硒成單質存在的礦是極難找到的。表生環境中的自然硒按其賦存環境分為3種:石煤(富硒岩石)自燃形成的硒晶體,微髮狀、針狀硒晶體及是表生氧化還原(包括生物氧化還原或生物作用)作用形成的自然硒。

名稱來源

來源於希臘語Selene,意思是月之女神。

理化特性

化學組成:主要成份是硒,含有微量的硫;
自然硒自然硒
類別:自然元素-半金屬元素-自然硒族;
晶系:三方晶系;
晶胞參數:a=0.4366nm,c=0.4954nm;
形態:為粒狀或浸染狀分布於基質中;
顏色:灰,灰紫色或微紅色;
條痕:紅色;
透明度:不透明;
光澤:亞金屬光澤;
解理和斷口:(0112)完全解理;
其他性質:晶體易彎曲,具有撓性。

成因/產地

自然硒為硒化物的風化產物,常由硒鉛礦變來,與褐鐵礦共生並被其膠結。另一研究表明:微髮狀、針狀晶體硒的形成與局部構造動力熱變質作用密切相關,而且主要是發育在斷層的應力集中(剪下面)面上,硒晶體十分細小。構造活動產生熱使局部岩石溫度升高,出現的裂隙或斷層面成為流體的通道,降低了矽質成分的熔點,導致碳質矽質岩中矽的出熔(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矽的溶解)。與此同時,被碳質吸附的原生自然硒顆粒也被熔出。
其著名產地有中國湖北恩施漁塘壩,玻利維亞Potosí,義大利Liguria,美國Nevada。

發現歷史

元素硒由瑞典化學家Berzelius於1817年發現,但因它在自然界中產出稀少而研究甚淺,百年來僅有十幾篇相關內容的文章報導。
Thompson et al於1956年在砂岩型鈾礦中發現了自然硒礦物,呈氈狀展布,紫灰色針狀晶體。
易爽庭等於1988年在新疆伊犁雅馬渡地區發現了自然硒礦物,認為其產出環境是低變質煙煤中的含硒黃鐵礦在封閉條件下,由於煤的自燃,分解產生的硒蒸汽經冷凝結晶而形成了硒晶體,並對自然硒礦物學特徵進行了初步研究。這是中國首次發現自然硒礦物。
俄國科學家於1983年在同樣的地質環境中發現了自然硒礦物。由於這種環境中產出的自然硒礦物晶體顆粒大,給研究提供了便利,人們對其礦物學特徵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所研究的自然硒礦物的形成都與煤和煤中含硒礦物(含硒黃鐵礦)的燃燒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