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障礙

自我障礙

“自我障礙(self-handicapping)”又叫“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留有面子而產生的心理,從而通過行為體現出來。

具體情境主要是:在重要的任務(比如考試)之前卻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故意或無意去做一些影響任務結果事情,從而可以在任務結果出來後為自己尋求開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障礙
  • 外文名:self-handicaping
  • 分類:(社會)心理學
主要屬性,成因,舉例,相關研究,研究證據,爭議,評論,

主要屬性

在社會心理學中認為,自我障礙是指一個預期到自己的失敗,而提前為自己準備好若干理由。這裡列舉的成因是針對社會團體,個體可能存在差異。

成因

自我障礙行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不只是面對重要的任務,有時在面對簡單的事情但是自己沒有完全把握(實驗中叫做“預期失敗”)時也會發生自我障礙現象。
自我障礙現象的成因主要是:
1,設礙者面對一項任務。
2,這項任務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公開的。即任務會被其它人察覺到。
3,設礙者沒有十足的信心能完成這項任務或設礙者存在諸多心理壓力。
4,設礙者想把自己因失敗而受到的損失(主要是名譽損失)減到最小。
5,設礙者為自己設阻礙。

舉例

自我障礙現象幾乎隨時隨地都有發生。
如一個同學要參加期末考試,在考試前一天晚上,舍友都在努力看書,ta自己卻在看漫畫。看漫畫的行為就是一種“自我障礙”。
該同學的真實心境是:
A,要是考試成績好,則自己可以乘機誇耀自己一番:“你們看看我!我考前才不用像你們一樣看書都可以考高分!厲害吧?”
B,要是考試成績不好,則自己也有“充分”的理由說:“因為你們在看書的時候我在看漫畫根本就沒複習啊”
還有一些例子就更為普遍:
考前說自己感冒,跑步前說自己腿腳受傷,唱歌前說自己嗓子不舒服等等

相關研究

研究證據

Steven Berglas 和Edward Jones(1978)對自我障礙使用提供了研究的證據。在其中一個實驗中,他們讓被試想像自己是杜克大學的學生。被試首先通過猜測回答了一系列的智力難題,然後告知被試面前放了兩種藥丸,讓被試服用其中的一種,才能繼續下面的題目。主試告訴被試說,一種藥丸有助於你的智力活動,另一種則會干擾你的智力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被試會挑哪種藥丸呢?結果發現多數學生會挑選第二種藥丸,從而為不久可能出現的失敗尋找客觀的藉口。自我障礙策略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出於害怕失敗,人們會採取不同的策略:比如運動員通過對重要賽事疏於準備來實施自我障礙(Rhodewalt,1984);另外有些人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乾,通過降低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Baumgardner&Brownlee,1987);或者在那些困難而且關係到自我形象的任務中不盡全力(Hormuth,1986; Rurner&Pratkanis,1993)等方式實施自我障礙的策略。

爭議

關於“自我障礙”仍然有的爭議是,很多人認為自己在大任務前的行為不是“自我障礙”。比如在考前正好由於緊張而導致抵抗力低下,考試當天正好感冒或腹瀉,這時該同學說自己“身體不舒服”就不是“自我障礙”行為。
然而另外的觀點認為,“自我障礙”行為並沒有說“障礙”內容是虛假的,也沒有給這種行為以褒貶定義。換句話說,不管該同學考試前是否真的身體不舒服,他對外聲稱自己身體不適就是一種“自我障礙”行為。
還有爭議在於“自我障礙”行為是否只有在群體條件下才會產生。因為在之前提到的產生自我障礙的前提條件中,有“這項任務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公開的”。然而也有案例表明,在獨自完成不可公開任務時,人(還有猴類)也會有“自我障礙”現象。
關於這個爭論,一些觀點解釋是“自我障礙”最終是為了安慰自己而產生的行為,在沒有旁人的環境中產生也是有可能的,可以看成是一種自我安慰行為。

評論

編者認為“自我障礙”現象是人類和少數猴類(編者自己)普遍的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心理產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事實中,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自己成績損失,自信心受挫和產生找藉口的心理,所以編者建議大家能夠儘可能減少這種行為,考前好好複習,做事一絲不苟,凡事一方面要給自己留退路,另一方面不要為了留後路而找藉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