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縣

臨淄縣

秦置臨淄縣,治所在今淄博市臨淄區北,為臨淄郡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淄縣
  • 外文名:LinZiXian
  • 啟用:秦朝
  • 地理位置:淄博市臨淄區北
簡介,歷史沿革,經濟建設,

簡介

秦置臨淄縣,治所在今淄博市臨淄區北,為臨淄郡治。西漢屬齊國。三國魏、晉屬齊國。北齊天保七年(556)省入益都縣。
臨淄縣是我國古代齊國的古都,人口較多,位於山東省中部地區。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國,始設臨淄縣,屬齊郡。縣、郡皆以臨淄故城為治所。秦楚之際,項羽分齊為三國,臨淄為齊國,田都等七王都治臨淄;楚漢交兵期間,韓信破齊,據臨淄,封為齊王。西漢時期,郡縣與封國並存。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封皇子劉肥為齊王,以臨淄為首府,
初轄膠東等70餘城。至元狩六年武帝封劉閎為齊懷王止,前後七王都治臨淄。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臨淄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府。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名臨淄,再建齊王國。三國時期,臨淄為魏地,設縣,屬青州齊郡。縣、郡、州皆以臨淄為治所。晉廢新汶,臨淄再復齊王都。司馬攸及其子炯王治此。青州、齊郡亦寄於此。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廣縣併入臨淄,治所徙廣固城。十六國時期,臨淄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南北朝時期,宋、北魏、北齊先後皆置臨淄縣。隋朝,
初沿北齊舊制。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設臨淄、時水二縣,屬青州。公元605年,屬北海郡。唐朝,設臨淄縣,屬河南道青州。五代十國時期,仍沿唐制。宋、金時期,皆置臨淄縣。宋屬京東東路青州;金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朝,設臨淄縣,屬益都路。
臨淄縣城東門門匾--淄流斜抱臨淄縣城東門門匾--淄流斜抱
臨淄縣衙大門臨淄縣衙大門
公元1266年,併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復置臨淄縣。元代,故城圮廢,於舊城南隅建新城。明、清兩代,臨淄均屬青州府。民國初年,臨淄屬膠東道。
公元1927年廢道,隸屬山東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日偽相繼盤踞縣城。
1948年3月,人民政府進駐臨淄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設臨淄縣,屬清河專區。1
950年5月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7月劃歸昌濰專區。
1958年10月,併入益都縣。
1962年1月,恢復臨淄縣。
1970年1月,劃歸淄博市,改稱臨淄區。
1974年10月,臨淄區政府機關遷駐辛店。
在大自然的消磨與歲月的流逝中,臨淄縣城幾度廢興。迨至元朝,臨淄齊國故城已是歷史陳跡,只有殘垣斷壁了。據清鹹豐《青州府志》與《臨淄縣誌》記載,臨淄縣城在古臨淄城西南,跨其南郭故址。由元末達魯花赤李仲明所建,周六里,高三丈,城垣略呈方形,唯有東南一角稍虧。外環有寬二丈余的護城河,城牆均以三合土粘合夯築而成。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知縣蔣鳳再築,並於四門建敵樓,上嵌石刻篆書楣匾,東曰“朝陽”,上嵌“淄流斜抱”;西曰“通畫”,上置“愚嶺遙盤”;南曰“迎恩”,上鑲“牛峰翠靄”;北曰“望京”,上著“澠池衿帶”。正德七年知縣馬暹增築月城三,獨缺東門。城之外植榆柳。萬曆二十四年始易以甓,崇禎十六年知縣鄒逢吉增築炮台六。清代不斷重修加固。
臨淄縣城最著名古建築有縣衙大堂、文廟、城隍廟、西天寺、魁星閣、關帝廟、牌坊、三元閣等。這些歷史遺存遍及整個縣城,無一不在詮釋臨淄的發展軌跡和成長曆程。

經濟建設

1997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達66億元財政收入2.8億元。全區有40多家企業產品50多個品種銷往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過多年發展,臨淄區形成了以化工、塑膠、建材、紡織、機電等為主導行業的新型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