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鄉(河南省息縣臨河鄉)

臨河鄉(河南省息縣臨河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臨河位於息縣偏東南部,鄉政府駐地臨河店距縣城24公里(直線)。該鄉地跨淮河兩岸,地勢較為平坦。全鄉呈梯形,東西長13公里,南北長9公里,總面積85.56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64087畝。境內臨朱公路直穿南北,與羅淮公路相連;息陳公路橫貫東西,與106國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河鄉
  • 外文名稱:Linhe village
  • 別名:臨河店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河南省信陽市息縣
  • 下轄地區:單台村、高集村、於樓村、鄭寨村、新集村、張寨村、宣樓村、等
  • 政府駐地:臨河鄉街村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區碼:464322
  • 地理位置:河南省東南部,大別山北麓
  • 面積:85.5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160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和,雨量適宜,冬冷夏熱,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馮寨遺址、皇陵冢遺址、霸王台遺址。
  • 機場:明港機場、天河機場
  • 火車站:息縣火車站(曹黃林鄉)
  • 車牌代碼:豫S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地方禮儀,拜年禮,婚禮禮儀,生育喜慶之禮,建宅喬遷之禮,著名人物,歷史遺蹟,地圖信息,

行政區劃

現轄張樓村、鄭寨村、於樓村、新集村、常店孜村、臨河村、單台村、高集村、杜圍孜村、羅寨村、劉大廟村、柿樹園村、黃莊村、張寨村、宣樓村15個行政村。
臨河鄉

地理環境

臨河鄉氣候溫和,雨量適宜,冬冷夏熱,季節分明,土質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優質小麥、水稻、花生、紅薯、油菜籽等。
臨河鄉地處亞熱帶向暖溫過渡地帶,地勢平坦,氣氣候溫和,雨量適宜,冬冷夏熱,季節分明,土質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5.2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67.5毫米,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

經濟發展

臨河的商業集市貿易自古較為繁榮,現有臨河、單台、高集三個集鎮,已逐漸形成三個農產品集散地,現已建成三縱三橫六條街,縱橫相交,暢通無阻。尤其是“工字街”,鄉直主要部門匯聚於此,位置得天獨厚,充滿無限商機。
全鄉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4年全鄉工業企業總產值達23301萬元。主要企業有:臨興農工貿有限公司、臨河黃沙開發公司、臨河皇冢農林廠、黃莊金銀灘林廠、臨河綜合加工廠、玉克精製米廠、志華精米加工廠等。該鄉資源豐厚,擁有黃沙林業等天然資源,發展潛力很大,投資環境十分優越。2004年,全鄉糧食總產量43126噸,全年農業總產值14681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9650萬元。全年鄉鎮生產總值完成134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94元。
全鄉林業經濟效益逐年上升,發展速生豐產楊樹片林9000畝,森林覆蓋率35%。建成規模在百畝以上的果園六個,主要品種:晶水板栗銀杏葡萄、國慶、布朗李等。同時,建有立體農業生態示範園1處,實施“果—稻—魚”等多種立體養殖。依靠我鄉豐富的黃沙資源,發展黃沙業。
各經營戶在淮河沿岸安裝采沙裝置為用沙戶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外地用沙單位沿息陳路、臨朱路來我鄉大量取沙,活躍了我鄉經濟。特色產業還有有種植業中的林果業、養殖業中的養豬業。
2008年借“六城聯創”契機,集鎮建設實現質的跨越:街道全部硬化;新鋪設下水道、安裝路燈、植行道樹;新建“工字街”農貿市場,進行規行劃市。建成社會客運站、公廁、垃圾處理場。

歷史文化

臨河集始建於,興於,素有“烏臨包張”之稱,是歷史上息縣四大名鎮之一。
春節,節時為農曆正月初一,又稱元旦節。現代人們多於春節期間給長輩拜年。
清明節,節時在農曆三月初,公曆4月5日前後,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農時季節,稻區開始[泡稻種。各家各戶門口插幾條嫩柳枝,頭帶柳葉的風俗。
端午節,節時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午節。過端陽節的意義,是紀念屈原。是指家家戶戶用糯米,竹褲葉包三角行粽子,門頭插艾草,點燃菖薄驅毒蟲,飲雄黃酒。
七夕節,節時在農曆七月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日期,是日夜晚姑娘們遙看牛郎、織女星,暗暗祝願祈禱,希望能選配理想伴侶。少男少女,於是日夜嘴咬絲瓜根,能聽到牛朗和織女說話,實為無稽之談。
中秋節,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為三秋恰半,金風薦爽,瓜果成熟,丹桂飄香,秋收到倉,銀蟾滿光,是賞月的良好機會。過此節源於傳統習慣,以佳節慶祝一年來辛勤勞動獲得的豐收成果。是日夜,舉家團圓,吃月餅,鮮果,焦饃,賞明月,喝佳釀,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小年,節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主要是為了祭灶神,為其送行。據民間習慣認為,灶神是上天派駐到各家各戶主持小神,一年一度於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黃大帝匯報民間情況,並領受第二年的旨意,於大年夜晚返回駐家。各家是日殺掉啟明老公雞,給灶神當馬騎,更換新灶歷,燒掉舊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製作米糖,擺酒菜,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時,焚香燒紙,鞭炮齊鳴,把灶神送上天。送走灶神,舉家入席,歡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燒香放鞭炮迎接灶神一舉,此俗民眾對此頗為重視。
大年,年時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稱除夕。過大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吃穿用物,謂為“辦年貨”,將室內外打掃一新,寓有“除舊歲”之意。城鎮各家店鋪貨物齊全,堆攤壘架,供顧客挑選,農民將農副、土特產品帶到集市銷售,再買回所需年貨,呈現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使新年氣氛更加濃厚。臨近過年,於二十七、八日,開始以清油炸魚肉雞等,稱為“過油”。年三傘(或二十九)早上,開始換挑符,貼鬥神(春聯),更換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窮家於二十八就把鬥神貼上,故有“二十八,貼花花”民諺。早貼鬥神的含義是拒討帳上門,民俗中有“鬥神貼上門,要帳不進門”之戒規。年三十晚上設香案列豬頭(或大塊刀肉)、酒肴、果品,焚香燒紙放鞭炮,舉家以輩次,年歲大小跪墊叩拜。然後,合家吃過年團圓飯,年飯是儘其所有,以豐盛為好。飯後撤席,家長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輩依次叩頭,向老人“辭歲”,老人賞賜“壓歲錢”。除夕夜晚通宵達旦不眠,稱為“守歲”(或稱為守皮襖)。五爐香後,家長到屋外門前,燒紙焚香放鞭炮,為“接年“(迎財神)。
除農曆傳統節日外,以公曆命名的新節日,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元月1日為元旦節。3月8日為婦女節,3月12日植樹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4日青年節,6月1日兒童節,7月1日建黨節,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9月10日為教師節,10月1日國慶節

地方禮儀

拜年禮

自古以來,於春節閒遐之際,互相往來,訪親探友,尊長隆師,稱為“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後拜年稱“晚年”,出了正月相互來往不再稱拜年。
到主要親族拜年的順序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給本族和姥娘家長輩拜年,初四以後,次要親戚,朋友之間才開始相互交拜。拜年時,多數都要帶幾包糕點,紅糖之類的禮物。
新女婿給岳父、母拜第一個新年,要帶上比較豐富的禮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準備豐盛的酒宴招待,臨走時,主人只收下禮物的一部分,餘下留作“壓筐底”,主人並給新女婿和兒童拜客串錢。同輩或朋友之間先為年輕者至年長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則為不禮貌。晚輩行拜年禮為“叩頭”,平輩相拜禮為“作揖”,現代拜年均改為握手問好。
過春節長輩給晚輩,特別是兒童給串錢,又稱壓歲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絕大部分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過年給兒童饋以重金,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並相互攀比,此類現象既浪費,又不文明,容易影響兒童成長。

婚禮禮儀

改革開放以來,息縣基本形式新式的結婚禮儀,結婚需持雙方身份證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方能生效,婚禮有主婚人,證婚人,證婚人講話,新婚夫婦給與會同志鞠躬,夫婦相互鞠躬,介紹自己的戀愛經過,請同志們吃喜糖,給來客敬酒,並表示今後互敬互愛。另有旅遊結婚形式,即新婚夫婦領取結婚證後,或由公家集體組織,或任其自由行動,到大城市或名山佳水勝地度婚假,稱為“度蜜月”。但在農村,仍有媒人說親,父母強當家的訂婚舊俗,父母往往以女為貴,向求婚者索取大量錢財,對方待媳婦到家門,已是一貧如洗,債務高壘。有些家境困難者,盼媳心切,逐獨出心裁,想出換親絕招,換親是兩家有兒有女,且年齡相當互換為媳,可減少大量聘禮,但往往因感情不好而引起不良後果。

生育喜慶之禮

歷代把生男孩稱為大喜,生女成為小喜。無論是大喜或小喜,親友送禮賀喜,主人以禮設宴招待。所送禮品主要有油條、饊子、雞蛋、母雞、紅糖及小孩衣物,現多為送錢。婦女生育休假一般為一個月時間,故稱為“坐月子”,一月後稱為“滿月”。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忌進別人家宅,更不準進他家屋門,誤犯者得賠禮道歉,並位其燒紙焚香放鞭炮,稱為“祭宅”,婦女生小孩忌在娘家(入贅者例外)

建宅喬遷之禮

建宅為人生一件大事。經數年積蓄和工料籌備,選擇合適基礎,設計好看實惠式樣,建宅蓋房都希望經久堅固,居住安全舒適,避免在建造和居住時出事故,以求大吉大利,故於上樑或結頂時,貼楹聯(以紅紙或紅綾,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物禁忌”或“吉星高照”等字樣),撒穀雨(或點紅小蒸饃),放大鞭,既表示歡慶,又寓意吉祥。而建宅必須立飲灶,待宅灶落成,遷入新居後,親友多提肉掂酒前來祝賀喬遷之喜,俗稱“燎鍋底”,現多為送錢。更有一些風流雅士,粉飾昇平,則集資鐫匾相贈,匾位木製,紅低金字,大書“瑞映華堂”等字樣,為新宅更增光彩。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些外出務工的人員,回村蓋起新居,但由於長年在外,蓋好後即離去,形成空居,形成浪費。
開業、考取中專大學、參軍入伍、轉正進級、升官提拔、選送出國等,親朋好友紛紛饋贈禮品或錢至家祝賀。人們多在喜慶時,以鳴鞭示眾,設宴招待。此類饋贈送禮,相互攀比,禮金越來越重,已造成日常開支的重要負擔開支,有些人已因此負債。

著名人物

於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 又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芳、於啟明,河南省息縣臨河店人。出生於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先在家鄉讀私塾,後就讀於臨河高等國小、開封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臨河店發生了黨領導的“抗稅”鬥爭,使他受到愛國救民的思想薰陶。
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學高中部,後被選為焦作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
當時,擔任國文課的老師李常青(當時名叫李耀光),是中共焦作中心縣委書記,經常在課堂上講授抗日救國的道理,介紹一些進步讀物。受老師的影響,他進步很快,在黨團組織的幫助下,發起成立了讀書社。
1934年秋,經焦作地下黨支部書記陳荻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利用擔任學生自治會主席職務的條件,領導和組織各班同學出牆報、演話劇、散傳單,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揭露蔣介石的賣國罪行。通過這些活動,使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理。
1934年10月,焦作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11月,他離開焦作到了北平,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他通過同鄉關係,在華北學院辦了一個學生證,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為了求得家庭的救濟,以在北平上學為名,讓其父及時寄給生活費。他拿到錢後,總是將錢用於革命活動,或幫助生活困難的同志。後來,父親得知他在北平的活動,極為惱怒,斷然停止了經濟上的支持。此後,生活極為艱苦,但他立志革命,從不叫苦。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時,按照黨組織的決定,他參加了東北大學的遊行隊伍,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還同反動軍警展開搏鬥。
1936年4月,和關山復等組成新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他任書記。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了白區的團組織,他也於同月轉為中共黨員,並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幹事、市委大學部書記。1937年1月,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倍受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仍利用一些機會做黨的工作,鼓勵一些被捕的同志堅持鬥爭。同年7月27日,由於他的耐心教育,一位看守將他扮成獄卒,放出了監獄。
1937年8月底,經天津、青島,輾轉月余到達濟南,在平津同學會國際部工作。中共山東省委遵照劉少奇的指示,決定開闢冀魯邊區的抗日工作,派他前往接收原河北省津南特委和山東魯北樂陵中心縣委所轄11個縣的組織關係,籌建魯北特委。到達冀魯邊區後,成立了魯北特委,他任書記。
同年10月,魯北特委改為冀魯邊工委,仍任書記。期間,他深入發動民眾,積極準備武裝起義,先後在鹽山、慶雲、無棣、寧津、滄縣、南皮、東光、樂陵等縣建立抗日救國會,後又組成“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聯合廣大愛國人士參加抗日。11月,他爭取和改造了一些掌握在愛國人士手中的地方武裝,成立了游擊小組,並收集國民黨散兵游勇遺棄的槍枝彈藥,向土豪劣紳借槍、募捐,擴大力量。在鹽山、樂陵、寧津、慶雲、無棣等地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組織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任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他工作深入,注意啟發廣大幹部、戰士的革命覺悟,使部隊屢建戰功,發展成為冀魯邊抗日武裝的主要力量,為開闢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38年2月,不幸犧牲,他的靈柩被安葬在鹽山縣(現屬河北省)雀口鎮西。全國解放後,又遷葬於鹽山縣烈士陵園。

歷史遺蹟

鄉境內有馮寨遺址、皇陵冢遺址、霸王台遺址。上述遺址對研究西周、漢代和清代文化具有很寶貴的價值。

地圖信息

地址:信陽市息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