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悶似蛟龍離海島

《臨江仙·悶似蛟龍離海島》是《水滸傳》第十一回中,描寫林沖心情的一首詞。該詞表達了林沖因不被梁山泊所接納的苦悶、憂愁的心情。詞中借用了多個典故,對林沖的現狀進行了描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悶似蛟龍離海島》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水滸傳》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施耐庵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悶似蛟龍離海島
悶似蛟龍離海島,愁如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淚漣漣①,江淹初去筆②,項羽恨無船③。
高祖滎陽遭困厄④,昭關伍相憂煎⑤。曹公赤壁火連天⑥。李陵台上望⑦,蘇武居延⑧。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悲秋宋玉:戰國時楚國文學家宋玉,通曉辭賦、音律,事楚襄王、從容辭令,莫敢直諫,頗不得志,鬱郁而死。所作《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②江淹初去筆:南朝文學家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漸衰。相傳一天夜裡,他夢見一位美丈夫,自稱郭璞,對他說:“我有筆在你這裡多年了,該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取出一支五彩筆交還郭璞,此後才思銳減,
項羽恨無船: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項籍,字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楚漢戰爭時,被劉邦困於垓下,後突圍至烏江,無船可渡,自刎而死。
④高祖滎陽遭困厄:漢高祖劉邦,楚漢戰爭時曾被項羽圍困於滎陽
⑤昭關伍相憂煎:春秋末年吳國大夫伍員,字子胥,原為楚國人,父伍奢因直諫被殺,他逃難出走,過昭關,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
曹公赤壁火連天: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基本上統一北方後,率軍二十餘萬南下,欲一舉統一江南,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與曹軍相遇。曹操因士兵不習水性,用鐵鏈將戰船首位聯鎖,造成戰船行動不便。孫劉聯軍採用黃蓋用火攻的建議,因風放火。曹操大敗。
李陵台上望:西漢將軍李陵,字少卿,名將李廣之孫。漢武帝時為騎兵都尉。率五千步兵出擊匈奴。遇到敵騎十萬,陷入重圍。他奮起突擊,連戰九天,終因糧盡矢絕,寡不敵眾,被迫投降,身在匈奴,遙望故鄉,有家難歸,有國難投。
蘇武居延兩漢大臣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他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始還。居延,漢初匈奴中地名,指居延澤附近一帶,為當時河西地區漠北往來要到所經過之地。故城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作品譯文

(林沖的心情)像蚊龍離開大海一樣苦悶,像猛虎困在乏丘一樣愁煩。像悲秋的宋玉一樣哀嘆,像失去五彩筆的江淹,像項羽被困在烏江岸。像漢高祖劉邦在滎陽遭難,像伍子胥避難過昭關,像李陵身陷匈奴望鄉關,像蘇武留胡十九年。

作品鑑賞

這是《水滸傳》第十一回中,描寫豹子頭林沖前去投奔梁山,受到梁山寨主王倫的刁難、不被接納時的苦悶心情的一首詞。
林沖投奔梁山,寨主王倫刁難他,須納“投名狀”方可入伙。下山兩日,也沒劫到一個客人,只有明日一天期限,心中無限愁悶:這首詞上片頭二句將林沖比作離海的蛟龍、困於荒田的猛虎,煩悶哀愁,無用武之地。上片後三句及下片五句,連用了八位古人最為傷心失意之時或蒙受劫難之事,來比喻林沖此時的心境。這八位古人是宋玉江淹項羽劉邦伍員,曹操、李陵蘇武,或帝王、或將相、或才子,皆力歷史上的名人,容易為讀者接受,引起共鳴。用排比的手法,連舉出八位古人,會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其不足處,顯得單調,缺少變化。

作者簡介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子安,耐庵為其號。興化(今屬江蘇)人。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社會大變動時期,目睹種種社會黑暗,滿腔憤懣,借古諷今,寫出《水滸傳》,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官逼民反”的主題、豐富複雜的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使之成為廣受歡迎的名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