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抱佛腳

臨時抱佛腳

臨時抱佛腳是一句諺語,讀音為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原意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後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促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時抱佛腳
  • 外文名:embrace Buddha's feet and pray for help in time of emergency
  • 拼音: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 釋義: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促張羅
用法出處,用法,出自,成語故事,現代故事,

用法出處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倉猝應付

出自

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成語故事

遇事毫無準備,臨急才設法應付,人們常用“臨急抱佛腳"來形容他。
為什麼說“臨急(或臨時)抱佛腳"呢?原來宋、元時代,統治階級大力提倡佛教,和尚的地位特別高,他們可以公開娶妻,叫做“梵嫂”。宋時,臨安九里松一條街上都住著和尚的外宅。有的尼姑庵,實際上是專門侍候“往來僧官"的,名為“尼站’’,與妓院幾無分別。元代的和尚更是在政治上成為當權派的一部分。他們不僅霸占美貌婦女,有政府專門設立的變相妓院“明因站’’供他們淫樂,甚至可以公然同后妃、公主、大臣妻女交歡,謂之捨身大布施。他們的權力之大,可以想見。凡犯有各種罪惡的人,都可以請求寺僧保護而得到赦免。因此,犯有重罪的人,只要跑進佛寺,就算得救。“臨急抱佛腳"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是不是一進寺院就抱住佛腳倒不一定。 這句成語,一說起於元時。也有人說,實際上宋時就已有此語了。《中山詩話》曾記述道:“王丞相(安石)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日:‘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日:‘急則抱佛腳。’王日:‘投老欲依僧是古詩一句。’客日:‘急則抱佛腳是俗諺全語;上下投,下去腳(即:老欲依僧,急則抱佛),豈不的對也?’王大笑。”可見,“抱佛腳”云云,宋時就有了。
後來,這句諺語發展成: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大改原意。

現代故事

這句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
古時候,在雲南的南面有一個外民族建立的小國家,這個小國家的民眾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掙斷了鎖鏈木枷越獄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發現後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後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難以逃脫,便一頭撞進了一座古廟。這座廟宇里供著一座釋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無比。罪犯一見佛像,心裡悔恨不已,抱著佛像的腳,號啕大哭起來,並不斷用磕頭表示懺悔。這個罪犯一邊磕頭,一邊嘴裡不停地說:“佛祖慈悲為懷,我自知有罪,請求剃度為僧,從今往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不一會兒,他的頭也磕破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鮮血。
正在這時,追兵趕到。兵丁差役見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誠信佛、真心悔過的態度感動了,便派人去稟告官府,請求給予寬恕。官府聽後,不敢作主,馬上稟告了國王。國王篤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讓他入寺剃髮當了和尚。
後來,當這個國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國傳播佛教時,將這個故事和所產生的慣用語“臨時抱佛腳”帶入中國,成了我們的俗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