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5月22日印發臨夏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22日
  • 發布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根據《甘肅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共臨夏州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臨夏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臨夏州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總體方案》《中共臨夏州委臨夏州人民政府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結合臨夏州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環境
“十三五”以來,全州“三農”工作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突出發展牛、羊、蔬菜、果品、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科技支撐水平穩步提高,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為“十四五”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一)產業扶貧取得歷史性成就
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全力推動責任、政策、工作落實。緊緊圍繞“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的思路,拉開架勢構建扶貧產業體系。精準實施貧困戶到戶產業扶持項目,投資27.59億元,扶持14.5萬戶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扶持1.6萬戶貧困民眾發展“五小”產業18221處(個);實施牛羊產業達標提升和“糧改飼”工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8家,投資1.86億元扶持559家貧困村合作社,貧困村合作社累計達到2562家。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投資7.41億元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35萬元,其中649個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萬元。完善產銷對接體系,建設貧困村果蔬保鮮庫56座、購置冷藏車14輛。強化農民素質提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或高素質農民14270人,培訓貧困戶“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72012人(次)、村幹部和種養大戶2291人。築牢農業保險“安全網”,做到了有參保意願貧困戶的主要增收種養產業應保盡保。產業扶貧實現了“村有脫貧產業、戶有增收渠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13元,比十二五末增加了2868元,增長54.7%,“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成為脫貧致富的主渠道,為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實現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糧播面積達到182.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69.98萬噸。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產量分別達到61萬噸、11萬噸、0.98萬噸。農機總動力達到96.7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38%,比2015年增長11.7個百分點。肉蛋奶總產量12.8萬噸、水產品產量3550噸,分別比2015年增長4%、15%,主要農產品均衡供應能力明顯增強。農業增加值達53.7億元,比2015年增加16.92億元、增長46%。
(三)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
以生態、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方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產業種植面積比2015年實現翻番,達到166萬畝,新增88.11萬畝。蔬菜產業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品牌影響力逐年提高,面積達26.7萬畝;馬鈴薯產業實現了脫毒種薯全覆蓋,面積達到77萬畝;中藥材產業已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產業鏈不斷延伸,種植面積23.41萬畝;特別是食用菌產業呈現出從小到大、迅速增長的態勢,種植面積達到7400畝。特色產業發展改變了祖祖輩輩種“草包莊稼”的歷史,農業效益大幅度提升,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四)畜牧業發展勢頭迅猛
堅定不移走“糧飼兼顧、草畜配套、以養帶種、農牧互促”的循環農業發展路子,堅持規模養殖和千家萬戶養殖相結合,全力推動畜牧產業“育、養、銷、肥、種”高質量發展。鼓勵家家戶戶種植飼用玉米、養牛養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產業發展之路。不斷夯實畜牧業發展基礎,2017年以來在全省率先整區域推進糧改飼,全面普及推廣青貯技術,實現了旱作農業的“第二次革命”。全州牛飼養量達到89.73萬頭,由2015年的全省第八上升到第五,其中能繁母牛存欄21.7萬頭;羊飼養量達到923.64萬隻,由2015年的全省第六上升到第二,其中能繁母羊存欄101.89萬隻;豬飼養量達到80.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5.08萬頭;雞飼養量達到710.5萬隻。新改建各類規模養殖場245個,規模養殖場(小區)達到1474個,規模養殖戶達到4.84萬戶。積極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水產養殖總面積17.26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5853畝,養殖面積和水產品產量均位列全省第一。牛羊為主的畜牧產業已經成為我州產業發展要素最全、產業鏈條最長、促農增收覆蓋面最廣的特色產業。
(五)林果產業蓬勃發展
堅持以 “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擴大基地規模,培育龍頭企業,健全市場體系,大搞系列開發,林果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東北部乾旱半乾早區以花椒、核桃產業為主,西南部二陰山區以啤特果產業為主,中部川塬河谷地帶以大接杏、蘋果、紅棗、油桃產業為主的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高效優質的三大優質林果產業帶,特色林果成了名副其實的“增收果”“致富果”。
(六)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堅持引培結合,推動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明顯上升。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21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44家、州級75家,帶動農戶9.8萬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8個,其中省級4個;建成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154座,庫容達到7.2萬噸。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747家,家庭農場達1585家,全州規範較規範合作社達到2940家,占61.9%,其中貧困村合作社規範率達到76.7%。畜禽屠宰加工企業達到33家、年屠宰畜禽100.52萬頭(只)。強化品牌建設,東鄉縣、積石山縣、臨夏縣被省上授予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基地,“東鄉貢羊”“和政啤特果”2個區域公用品牌和“康美農莊”等7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
(七)農業科技推廣套用成果豐碩
“十三五”以來,全州通過省級審定選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4個,引進以玉米為主的四大農作物新品種(系)350多份,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20多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每年推廣旱作農業技術160萬畝以上,全膜雙壟溝播、高壟黑膜覆土等一系列旱作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噴灌、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等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推廣了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藥材、小雜糧等農作物新品種350多個。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標準化種養、飼料加工、疫病防控、機播機耕、尾菜處理等新技術。畜牧養殖方面以黃牛改良、肉牛雜交改良、羊常溫人工授精、羊腹腔鏡凍精授配、牛羊可視輸精和豬常溫人工授精等技術全面推廣套用。牛羊產業基本構建了以擴繁場為依託,鄉鎮畜牧獸醫站為骨幹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現有良種母牛繁育場7家、種羊場13家,牛羊良種化率分別達到82%、85%;生豬產業形成了以種豬場為依託,種公豬站為龍頭、常溫人工授精站點為骨幹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八)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建成了州縣兩級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全面建設州、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檢驗檢測、質量追溯、標準化生產、品牌認證和體系隊伍建設等取得重大進展。“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254個,其中綠色食品167個,無公害農畜水產品63個,有機食品24個。農產品檢測綜合平均合格率98%以上,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九)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
持續最佳化產業布局,著力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創建了臨夏縣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成臨夏縣北塬、永靖縣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臨夏縣眾博蛋雞、積石山縣大河家蛋皮核桃、永靖縣峴塬、和政縣華豐莊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創建廣河縣、東鄉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廣河縣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認定了71個州級、113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爭取項目資金搭建了平台,示範引領、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動植物疫病防控成效顯著
紮實開展以口蹄疫、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為重點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全州每年共用11種疫(菌)苗免疫接種各類畜禽2400萬頭(只、次)以上,開展常年補針工作,消除免疫空白點,使各類易感動物的群體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將所有屠宰場納入常態化監管,每年開展三輪次飛行檢查。認真履行動植物重大疫情防控職責,全州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病。
(十一)農業信息化工作邁上新台階
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設立了農業信息機構9個,建成鄉鎮綜合信息服務站5個,農村信息服務網點407個,初步搭建了以農業信息網、12316服務熱線、簡報、電視為主要載體的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建成農業高清視頻會議室9個(州級1個,縣級8個),實現了部、廳、州、縣(市)4級視頻會議遠程聯網。積極開展網上農業技術服務、遠程農業培訓、信息諮詢、發布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防災減災措施。日光溫室蔬菜、花卉生產已基本實現物聯網覆蓋、智慧型化管理,助推設施農業向“互聯+”現代農業發展。
(十二)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三大革命”“六大行動”。衛生戶廁覆蓋率達到31%,行政村衛生公廁實現全覆蓋;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所有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90%以上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加快農村風貌改造提升,完成了540個清潔村莊創建任務;統籌推進六大行動,廢舊農膜回收率超過80%,尾菜處理利用率超過50%,化肥平均利用率達到40%,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4.3%,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大型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5%。加強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建立公共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機制,農村人居環境實現美麗嬗變。
(十三)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
紮實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持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為探索實現農村現代集體經濟管理機制和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奠定了基礎,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55萬元;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全州流轉土地總面積達到67.99萬畝,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已經建立,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持續深入,“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農業行業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一)有利條件
1.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帶來新機遇。中央更加重視“三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州面臨著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蘭西城市群建設、蘭州經濟圈建設、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東西部協作、中央企業助力產業、甘肅省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省委提出把臨夏打造成面向“一帶一路”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產供應基地、供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範區、“十四五”蘭州經濟圈發展規劃提出的把臨夏建設成供應周邊市場的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和舉措,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迎來重大機遇、開闢了廣闊空間、搭建了重要平台。
2.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更加凸顯。臨夏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前沿地帶、黃河上遊民族經濟開發區的中心地帶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核心地帶。顯著的區位優勢,有利於全方位開展國內國際合作交流,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聚集,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良好條件。臨夏氣候類型多樣,具有乾旱高寒、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工業污染小等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特徵,獨特且顯著的資源優勢,賦予“甘味”臨夏農產品天然的綠色有機特質和高品質,高度契合現代社會對生態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3.鄉村振興戰略激發新活力。十四五期間是我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5年過渡期,國家對我州繼續實行“四個不摘”,從資源、資金、政策、體制等方面給予了保障,農業的支持保護持續加力,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和聚集,將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4.特色產業發展帶來新希望。州委、州政府立足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著眼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決定打一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效益明顯提升、體系初步構建,地方特色農產品效益優勢凸顯,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領域。
5.國內大市場拓寬發展的新空間。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擴大內需最佳化供給成為經濟發展主要方向,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顯現,對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不斷增長,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結構的升級,為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特別是隨著與廈門市、濟南市的東西協作幫扶以及央企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入,進一步拓寬了我州農產品銷售市場。
6.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新支撐。旱作農業、高效節水農業、草食畜牧業、“糧改飼”、飼料加工、循環農業、農機農藝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先進適用的實踐成果,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面臨挑戰
1.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業基礎條件差、設施裝備落後、科技支撐能力弱,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全州70%的耕地為山旱地和中低產田,土壤肥力水平整體偏低,日光溫室、標準化圈舍等高效種養設施發展不足,農機裝備水平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短板仍然突出,防災減災能力較弱。
2.農民增收壓力增大。十三五期間,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245元增加到8113元,但與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422元增加到17131元相比,收入差距從6177元增加到9018元,與全國全省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我州發展基礎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低收入人口占比大,加之受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人均資源受限等制約,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較大壓力。
3.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不強。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還處於發展起步階段,規模小、基礎條件差、農產品加工能力弱,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後,經營管理水平低,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帶動農戶發展能力有待持續提升。
4.科技支撐能力需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少,科研基礎條件差,科研經費不足,高層次研發平台少,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5.農業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隨著食用菌、高原夏菜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食用菌種植、設施農業生產、蔬菜種植等方面科技人才短缺,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技術推廣體系和村級防疫員隊伍建設相對滯後,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6.鄉村建設欠賬大。鄉村建設投入資金短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後,城鄉融合發展不足,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動力不強。山川塬區發展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需創新和加強。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是我州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艱巨任務,也面臨著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目標多元等重大考驗,必須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培植優勢、轉型升級,奮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二章 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和省委、州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州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打造食用菌中藥材蔬菜特色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個百億級產業為目標,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形成合力、統籌推進
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三農”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各部門協同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堅持最佳化布局,突出特色、示範引領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大農業示範園區和優勢產區建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堅持綠色發展,品牌引領、質量安全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集約節約用水,強化水資源管理,持續推動農牧結合循環發展,大力推進兩個“三品一標”建設,以“甘味”品牌彰顯特色優勢資源。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節水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堅持市場導向,主體帶動、融合發展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園區和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促進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經營、全產業鏈開發,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五)堅持深化改革,補齊短板、共享發展
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等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各類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和聚集。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農業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業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優勢特色產業擴量增效,產業鏈條更加完善,設施裝備更加先進,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全產業鏈開發水平持續提升,綜合效益更加明顯,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打造形成特色種植業、畜牧產業兩個百億級產業,建成一批百億、十億級的產業園(區、帶)。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得到鞏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基本建立,農村生產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極大提升,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初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
全州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達到70萬噸以上,油料、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總產量分別達到8萬噸、65萬噸、12萬噸、24萬噸。肉類、奶類、禽蛋、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23.6萬噸、7.8萬噸、1.6萬噸、0.35萬噸。
(二)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擴量增效
優勢特色產業面積穩定在175萬畝以上,肉牛存、出欄量分別達到60萬頭以上、40萬頭以上,肉羊存、出欄量分別達到400萬隻以上、600萬隻以上,生豬存、出欄量分別達到38萬頭以上、45萬頭以上,雞存、出欄量分別達到589萬隻以上、600萬隻以上。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65億元,比2020年增長104%以上。
(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擴面提標
圍繞打造食用菌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種植業、畜牧業兩個百億級產業,構建以省級為龍頭、州級為骨幹、縣市級為基礎的產業園建設體系,積極申報創建臨夏縣、東鄉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8-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一批州級、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8縣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東西協作)全覆蓋,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地方特色產業全覆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所有標準化種養基地和加工基地全覆蓋。
(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甘味”臨夏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顯著提升,優勢特色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55%以上,“三品一標”農產品產量達到總產量的42%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打造一批億元級龍頭骨幹企業,力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
(五)農業生產基礎顯著改善
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左右。建成193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9萬畝。
(六)農業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健全完善州縣鄉村四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組建分產業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農技農機農經人員服務“三農”的能力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一大批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推廣普及,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集成配套推廣套用。發展智慧農業,基本實現生產智慧型化、管理數據化、經營網路化和服務線上化。
(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50家以上,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30個以上,創建國家級示範性合作社30家、州級以上示範性合作社80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500家以上,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100家,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八)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6%以上,化肥平均利用率達到42%以上。
(九)鄉村建設水平明顯提升
以高標準推進一批省級鄉村建設示範縣、示範鄉鎮、示範村創建為抓手,有500個行政村達到省級鄉村建設示範行動標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持續改善公共服務條件,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強村莊綠化美化、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污水處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25%。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鄉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十)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改善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達到13060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表1 臨夏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
第三章 發展重點與區域布局
一、發展重點
“十四五”期間,集中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全力打造特色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個百億級產業,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特色種植業百億級產業
緊緊依託我州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促進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林則林、宜菌則菌、宜藥則藥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菌花”八大產業,不斷擴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提升發展效益,努力把臨夏打造成甘肅乃至西北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重點的沿太子山麓一帶建立以赤松茸、香菇、羊肚菌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穩步擴大以康樂縣沿太子山麓,和政縣沿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流域,臨夏縣和積石山縣高寒陰濕區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擴大沿黃河、洮河、大夏河、廣通河流域及蘭郎公路沿線川塬灌區蔬菜面積。到“十四五”末,全州種植食用菌6.2萬畝以上,產值達到34億元;種植蔬菜31萬畝,產值達到31億元;種植中藥材28萬畝,產值達到22億元;特色種植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二)畜牧業百億級產業
堅持規模養殖和千家萬戶養殖相結合,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著力推進“一群兩區三基地”發展,建設以廣河縣、東鄉縣、臨夏縣、積石山縣、臨夏市為主的“甘味”肉羊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全州肉羊產業發展;建設以廣河縣、臨夏縣、康樂縣、和政縣為重點輻射帶動全州的肉牛優勢區;建設以臨夏縣為主的種養循環奶業優勢區,輻射帶動全州城郊奶牛養殖;建設以永靖縣、臨夏縣北塬片、康樂縣、廣河縣部分區域為主的蛋肉雞集約化生產和東鄉縣、和政縣等為主的散養雞生產基地;建設以永靖縣、臨夏縣為主的生豬集約化養殖基地;建設以劉鹽庫區為主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開發多元產品,走“育、養、銷、肥、種”一體的循環發展路子,拓展線上線下渠道,打響叫亮臨夏牛羊肉綠色品牌。到“十四五”末,全州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372萬頭(只)以上,其中牛飼養量100萬頭、羊飼養量1000萬隻、豬飼養量83萬頭、雞飼養量1100萬隻;畜牧業產值達到183億元。
二、區域布局
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最佳化區域布局。立足川塬、乾旱半乾旱、高寒陰濕三個區域的資源稟賦,種植業立足三區抓三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旱作農業、特色農業;畜牧業全力打造“一群兩區三基地”,即“甘味”肉羊產業集群、肉牛優勢區、奶業優勢區和雞、生豬、冷水魚養殖基地。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突出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促進農業專業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川塬灌溉區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塑膠大棚等規模化設施種植和高原夏菜、瓜果等特色種植業,穩定發展奶牛、生豬、禽蛋生產和冷水魚養殖,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層次和貯運能力。乾旱半乾旱區重點發展玉米、馬鈴薯等旱作農業和黃芪、金銀花、優質飼草、藜麥等特色種植業,持續推進“糧改飼”工程,加快“甘味”肉羊產業集群建設。高寒陰濕區重點發展中藥材、食用菌、油菜產業,大力發展牛羊規模化養殖,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特色草食畜牧業示範區。
(一)糧食產業
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旱作區主攻玉米和馬鈴薯兩大高產作物,加快提升旱地玉米、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西南片冬小麥生產面積,乾旱半乾旱區適度發展藜麥、豆類等小雜糧作物。
(二)優勢特色產業
1.畜牧漁業。以肉牛、肉羊產業為重點,統籌肉牛、奶牛、肉羊、生豬、家禽、水產養殖協調發展,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草產業基地;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和健康養殖,打造牛羊肉和乳品生產基地,示範帶動全州現代畜牧業發展。
2.蔬菜產業。進一步最佳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強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特色優勢明顯的冷涼型高原夏菜生產基地。
3.中藥材產業。乾旱半乾旱山區以黃芪、金銀花為主,沿太子山沿線高寒陰濕區以當歸、黨參為主,以羌活、款冬、淫羊藿、刺五加等為輔,建設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
4.油菜產業。以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重點建設“雙低”油菜規模化生產基地,圍繞旅遊大通道,打造油菜花景觀帶,走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5.食用菌產業。建成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重點的沿太子山麓一帶香菇、赤松茸、羊肚菌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6.地方性優勢特色產品。積極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明顯的花卉、百合、藜麥、蠶豆、樹莓等地方特色農產品。
(三)農產品加工業
深度融入蘭西城市群、蘭州經濟圈,圍繞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產業布局,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產業融合項目為依託,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把臨夏州建設成供應周邊市場的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第四章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重點
一、毫不動搖地抓好糧食生產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的重要論述,推動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最佳化糧食品種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
扛起扛牢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的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按照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最佳化品種結構、建設主要產區、提高單產水平、發展特色品種的思路,落實好農業補貼政策,著力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加快推進糧食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不斷提高種糧效益。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收儲、流通、加工、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
(二)穩步提高糧食產量
以旱作農業節水農業為抓手,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通過品種改良、節水保灌、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關鍵技術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健全糧食生產功能區管護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耕地面積、糧播面積、糧食產量“三個不減”,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5萬畝以上,到2025年糧食總產達到71萬噸。
(三)最佳化糧食品種結構
重點推廣抗旱、抗病、抗倒、適宜密植的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逐步擴大糧飼兼用玉米種植面積。集中打造馬鈴薯高澱粉及菜用型生產區,大力推廣加工專用型品種,推進馬鈴薯品種有序更新換代和品種區域布局全面升級最佳化。穩定冬小麥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發展小雜糧生產。
二、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一)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編制完成州縣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科學合理布局,明確重點建設區域和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行平田整地、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措施,通過農田生態保護修復、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提升農田生態保護能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打造集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生態涵養、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景觀改善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帶動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到2025年全州累計建成193萬畝高標準農田、20萬畝高效節水農田。
(二)推進農業節水灌溉
充分與全州水資源利用有效銜接,分區域規模化推進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開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和農業節水精細化管理,推廣噴灌、微灌、管道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保墒等技術,完善田間水利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節水型灌區田間工程,推進農田數位化管理示範,創建節水農業示範區。在旱作農業區,積極發展集雨節灌,增強蓄水保墒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推廣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控制技術,示範帶動全州農業節水技術推廣。
(三)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在水土流失、鹽漬化、耕地地力低等退化區域,針對耕地土壤障礙因素,治理水土侵蝕,改良鹽漬化土壤,控施化肥農藥,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嚴控農膜殘留,改進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質量。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與有機肥替減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通過糧豆輪作套作、固氮肥田、種植綠肥,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升土壤肥力;通過耕作層深松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推廣保護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狀,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逐步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同時加快撂荒地整治進程,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三、實施優勢特色產業倍增行動
統籌實施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堅持“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向適宜區集中,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業”“一縣多園”“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實現優勢特色產業數量、規模、產量、質量大幅提升,力爭產值翻番、效益倍增。
(一)現代種業
做好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工作,充分利用普查成果推動我州現代種業發展。建設以永靖縣、東鄉縣為重點的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和政縣為重點的油菜育制種基地;康樂縣為重點的蠶豆種子生產基地。發揮我州科研院所技術優勢,積極與省內外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合作,結合臨夏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圍繞食用菌、馬鈴薯、蠶豆等培育新品種。健全畜禽良繁體系,加大能繁母牛凍配站點建設力度,到“十四五”末,凍配站點從目前的153個達到200個以上,普及奶肉牛凍配改良技術,實現能繁母牛凍配改良全覆蓋。根據能繁母羊飼養規模每個縣至少建設1個種羊場和10個以上羊人工授精站點,到“十四五”末,種羊場從現有的13個達到21個以上,羊人工授精站點從現有的37個達到80個以上,形成本交改良和人工溫精、凍精輸配相結合的改良體系。建設以臨夏縣綠和源為主體的種公豬站,帶動臨夏縣、永靖縣等生豬重點養殖縣建設種豬場和種公豬站,到“十四五”末,豬人工授精站點從目前的56個達到80個以上,年生產優良品種精液10萬份以上,人工授精改良規模達到5萬頭次以上,基本形成以人工溫精輸配為主凍精輸配為輔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打造高產肉牛肉羊核心育種群,積極申報建設國家核心育種場,建設種羊場和種公豬站,進一步提升良種化水平。完成蘭州大尾羊種質資源保護場項目,加快蘭州大尾羊地方品種保護和產業化開發。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加快培育地方品種類群,以西門塔爾牛為主體,利木贊牛、南德溫牛為補充,培育臨夏肉牛地方品種類群;以湖羊為母本,以澳洲牡羊、薩福克羊為父本,培育臨夏肉羊地方品種類群。建設畜禽生產性能測定服務平台,為加快品種改良步伐和培育地方品種類群提供技術支持。
(二)肉牛產業
在沿太子山麓4個縣的46個鄉鎮(康樂縣15個鄉鎮、和政縣10個鄉鎮、臨夏縣13個鄉鎮和積石山8個鄉鎮)建設肉牛自繁自育優勢區,推廣優質肉牛自繁自育生產模式;在廣河縣、臨夏縣、康樂縣、積石山縣等縣建設肉牛異地育肥優勢區,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在廣河縣、臨夏縣、康樂縣、積石山縣、和政縣等縣川源灌區,全面普及推廣整村整社暖棚養牛,推廣“母牛超市”等引種擴繁成功模式,建設能繁母牛養殖優勢區。推廣以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為父本的肉牛經濟雜交、青貯飼餵、全混合日糧、分階段飼養、精準飼喂,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綜合配套技術,不斷提升肉牛標準化養殖水平。加快推進華潤五豐“能繁母牛銀行2.0”建設,建成康樂縣3000頭能繁母牛養殖繁育場,力爭在全州推廣“能繁母牛銀行2.0”模式能繁母牛養殖村10個以上。
(三)肉羊產業
在東鄉、臨夏、廣河等縣建設肉羊繁育優勢產區,主要以湖羊為母本,引進薩福克、澳洲白、杜泊優質肉羊品種,開展雜交改良,創建以東鄉縣、廣河縣羊肉為基礎的“東鄉羊肉”系列品牌,開發“臨夏肉羊”“東鄉貢羊”等地方特色優勢品種類群和羊肉產品,以產品、產地認證為重點,提升肉羊品牌效應。在東鄉、廣河、臨夏縣、積石山等縣建設肉羊異地育肥優勢產區,開展以季節性短期育肥和自繁自育相結合的育肥模式,主推湖羊等品種,走養殖企業(合作社)良種擴繁+農戶雜交利用+育肥場(農戶)集中育肥+屠宰企業訂單回收路子,以種促養、農牧循環發展。完善肉羊屠宰加工及市場行銷體系,提高產業附加值。
(四)蔬菜產業
以永靖縣川塬、臨夏縣北塬片、臨夏市郊區為主,覆蓋其他縣城城郊水肥條件較好的區域,重點抓好日光溫室、塑膠大棚建設,主要發展以辣椒、番瓜、茄子、番茄、黃瓜等為主的設施無公害和反季節蔬菜。推廣高標準溫室建造技術和集成配套生產技術,提升設施裝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以川塬灌溉區和太子山沿線的臨夏縣、康樂縣、和政縣、永靖縣為重點,因地制宜重點發展以白菜、蘿蔔、韭菜、芹菜、大蔥、甘藍、花椰菜和花椰菜等短季節速生露地蔬菜、“高原夏菜”和時令鮮蔬,推廣春提早、秋延後多層覆蓋多茬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永靖縣、臨夏縣、積石山縣、康樂縣等重點縣,開展尾菜高效集約處理科技攻關項目,開展技術成果轉化套用,總結形成尾菜綜合治理典型模式。新建改建以蔬菜為主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通過市場建設,形成客商和流通的“窪地”效應,推進蔬菜產業發展。
(五)馬鈴薯產業
建設馬鈴薯生產區,主推隴薯7號、10號,青薯9號,民薯2號,莊薯3號,冀張薯8號、12號,臨薯18號等優良品種,主要推廣黑膜高壟覆土、黑膜覆蓋、高壟栽培等技術。在東鄉縣、永靖縣、廣河縣建設高澱粉馬鈴薯生產區,在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的重點鄉鎮建設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生產區,主推早大白、荷蘭15、克新4號等品種,主要推廣白膜壟作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在永靖縣、東鄉縣、臨夏縣重點鄉鎮建設種薯生產區。採用以獎代補形式在主產縣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馬鈴薯種薯保鮮庫,提高馬鈴薯貯藏能力。依託州級馬鈴薯產業園,推動企業技術裝備改造升級,開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
(六)中藥材產業
以康樂縣沿太子山麓、和政縣沿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流域、臨夏縣和積石山縣、廣河縣南部高寒陰濕區為主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發展當歸、黨參、羌活、款冬等品種。在永靖縣、東鄉縣、臨夏縣、積石山縣和廣河縣北部乾旱半乾旱區重點發展黃(紅)芪、金銀花等品種。在康樂縣、積石山縣中藥材主產區,建設穩定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集成技術試驗示範,擴大種子種苗選優提純、統繁統供規模。著力培育壯大復興厚、甘肅方大九間棚、益生中藥飲片、劉家峽農業開發集團等中藥材加工企業,努力引進一批中藥材加工企業,開展中藥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建立州、縣兩級專家技術服務隊伍,圍繞中藥材種質創新、良種推廣、集約育苗、野生馴化、生態種植、綠色防控、保質儲藏、系列加工等關鍵環節,開展技術集成、展示與培訓。
(七)奶牛產業
以沿大夏河一線的臨夏縣11個鄉鎮、臨夏市4個鎮、廣河縣4個鄉鎮、和政縣4個鄉鎮為主,打造提升臨夏州奶牛優勢區;依託豐源、盛源公司建設燎原公司萬頭奶牛養殖基地,依託瑞園、瑞安公司建設2個千頭奶牛示範場,把臨夏縣北塬片區建成高產奶牛養殖園區。依託能繁母牛養殖,在有條件的養殖場、養殖大戶中發展乳肉型西門塔爾牛養殖,補充發展奶產業。強化臨夏縣經濟開發區乳製品加工生產基地,開發多元產品,爭取將燎原公司打造成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八)生豬產業
以臨夏縣、永靖縣為生豬集約化養殖基地,輻射帶動積石山等縣發展生豬產業;以現有生豬規模養殖場為主,確定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以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的90%為標準,確定最低保有量,壓實責任保能繁母豬存欄量底線;保持規模豬場(戶)數量總體相對穩定,打造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生豬生產基地,掛牌認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產能調控基地依法優先享受相關生豬生產支持政策。
(九)雞產業
在臨夏縣、永靖縣、廣河縣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建設蛋肉雞集約化生產基地,建立現代雞產業優勢聚集區和禽蛋生產加工基地;在東鄉縣、和政縣,結合鄉村旅遊和“五小”產業發展,利用林下、草坡等閒置地,充分發揮林草地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散養雞產業基地。
(十)飼草料產業
大力推廣種植紫花苜蓿、飼用玉米為主的優質牧草,並培育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促進飼草料產業發展和升級;發展飼草料產品精深加工,兼顧發展豬雞飼料,增加飼料企業布點,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在乾旱、半乾旱區的永靖、東鄉縣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提高草畜就地轉化能力。在高寒陰濕區的康樂、和政、積石山縣種植耐寒紫花苜蓿和黑麥草,推廣以半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促進草畜轉化及草畜平衡,實現草原合理開發利用。
(十一)食用菌產業
建設臨夏州食用菌檢測中心和研發中心、4個縣菌種生產企業、1個工廠化生產企業、1個有機肥基質生產廠,建成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重點的沿太子山麓一帶赤松茸、香菇、羊肚菌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主要以大田種植赤松茸、設施大棚種植赤松茸、香菇、羊肚菌等、工廠化生產雙孢菇、海鮮菇、金針菇等、林下間作套種木耳、赤松茸、羊肚菌等四種模式生產,推廣以市場+龍頭企業+種植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品種推廣上,赤松茸種植主要以適宜於北方的酒紅大球蓋菇為主;香菇種植主要推廣周年長菌齡品種808、215,越夏短菌齡238、0912等品種;羊肚菌種植主要推廣六妹、七妹系列品種,全面加快良種推廣。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配套相應的設施大棚、高標準農田、道路、水電、保鮮庫、烘乾設施、冷鏈物流、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做大產業規模、做足加工文章、做亮品牌文化,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
(十一)百合產業
以永靖縣東部山區為主,建設百合脫毒種球繁育中心,開展百合脫毒復壯。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組織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培育壯大百合龍頭企業和“黨建+”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設施,最大程度保持產品新鮮度,提高產品價值。對接中國農科院及省內科研院所,組織開展栽培技術、品質退化、連作障礙等方面新技術研究和新模式集成,研究解決百合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加大百合衍生品開發力度,加強宣傳推介,拓展有機百合銷售市場,集中打造“劉家峽百合”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
(十三)林果產業
1.花椒產業。在劉家峽庫區沿岸的積石山縣、臨夏縣、東鄉縣、永靖縣重點區域,建設優質花椒產業帶,利用良種幼樹更替或嫁接方式進行品種改良,開展高光效樹體修剪、平衡施肥、綠色病蟲害防治、花椒防凍等技術的綜合套用,大力開展花椒提質增效工程,全面提升花椒標準化栽培管理水平,改造提升花椒產業基地15萬畝,建設花椒專業市場,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開發,形成特色優勢鮮明、品牌效應突出、發展規模較大、市場占有份額較高、帶動能力較強的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啤特果產業。以和政縣為重點,加強現有啤特果基地的修剪和管理,改造提升啤特果基地15萬畝,建立科技示範園區,在依託88啤特果加工企業基礎上,積極引進果汁加工企業,延伸啤特果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輻射帶動太子山沿線的臨夏縣、積石山縣,打造啤特果產業帶。
3.核桃產業。在積石山縣、臨夏縣重點鄉鎮,以核桃嫁接改良和提質增效為重點,從提高核桃園質量、培育豐產樹形、推進測士配方、高效防凍、低毒防病等方面打造優質精品示範基地,全面提升質量效益,改造提升核桃產業基地5萬畝,引導各種經濟實體積板參與核桃采後脫青皮、破殼、產品加工、運輸、包裝等,拓展核桃加工銷售渠道。
4.其它林果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在川塬灌區和河谷地帶村莊房前屋後、庭院內外發展以唐汪大接杏、永靖蘋果、臨夏縣油桃為重點的庭院經濟。按照“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挖掘西南部和中部地區森林草原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中藥材種植、畜禽養殖和森林生態旅遊業為主的林下經濟;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林下經濟發展中的骨幹帶頭作用。
四、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圍繞把我州建設成“蘭州經濟圈”供應周邊市場的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目標,堅持引進與培育兩手抓,扶持發展一批綜合實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推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形成規模,加快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實現突破。強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全面落實《臨夏州支持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優惠扶持政策,支持龍頭企業上聯市場開展精深加工,下聯合作社帶農戶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全力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現代農業發展經營模式,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30個以上。實施臨夏州“2130”龍頭企業培育提升行動,到2025年,力爭全州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或產值)10億元以上2家、5億元以上10家、1億元以上30家,全州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8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
(二)實行農業產業鏈長制
制定《臨夏州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實施方案》,實行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鏈長制,以“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堅持“大企業、大品牌、大市場”發展思路,把產業鏈鏈長製作為“產業轉型、結構升級、要素聚集、鏈條鍛造”的主要抓手,培育一批領軍型和骨幹型鏈主企業,發揮鏈主企業在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中的主導作用,按照全產業鏈打造的理念,圍繞特色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在強鏈、補鏈、延鏈上發力,引導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效益。到2025年,全州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00億元,其中加工產值70億元。打造8家以上的鏈主企業和骨幹企業,把我州建成全省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
(三)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合作社財務、管理、運營等培訓力度,建設一批有良種供給、有種養基地、有農機服務、有訂單銷售、有加工儲藏場地設施的“五有”標準合作社。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社,不斷提升合作社有效組織農戶集約化生產和對接市場能力,創建國家級示範性合作社30家、州級示範性農民合作社800家,組建合作社聯合社,實現抱團發展。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畫,創建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100家、州級示範家庭農場500家。緊緊圍繞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採用土地入股及託管、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開展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制定配套政策扶持,健全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小農戶多種類型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推動各類專業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專業戶等服務主體拓展服務領域,在重點做好糧油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關鍵薄弱環節服務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機制,鼓勵服務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託管等服務模式。推進資源整合,盤活存量設施、裝備、技術、人才及各類主體,為農業生產經營全產業鏈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彌補公益性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提升科技水平,推動集成推廣套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促進綠色服務與科技深度融合。強化行業指導,通過健全服務標準、加強價格監測、強化契約監管、規範服務行為、建立行業自律組織等,推動服務組織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促進規範發展。
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拓展農業新業態
以城鎮、景區周邊鄉村和交通沿線鄉村為重點,依託自然風貌、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稟賦,發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科普教育、健康養生等休閒農業新業態。支持各類主體依託農(林、牧、漁)家樂、民俗村、休閒農莊發展休閒農業;以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電子商務等為引領,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創意農業、分享農業和智慧農業等,積極推廣“體驗式農業”“節會農業”等農業新模式。通過訂單農業、產銷直供、消費體驗、私人訂製、農產品“領養”和“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新型產銷模式,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市場銷售、金融支持等有機銜接。
(二)深化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推動土地、水利等農業資源、生產要素跨界配置,集約使用。統籌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初加工、精深加工發展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支持發展糧食、肉類、蔬菜、牛奶、中藥材、林果等農產品加工,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打造特色生態農產品加工產業帶;扶持果蔬、馬鈴薯、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產品產地加工業,推動馬鈴薯等主食產品開發。支持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進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路和設施為農服務,積極發展訂製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和綠色服務。探索和拓展產業融合的渠道和途徑,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觀光農業、特色種養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中草藥種植與康養旅遊深度融合,綠色食品、果蔬、土特產向旅遊商品的延伸,實現農業與產品加工、休閒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市場經營主體建立多樣的利益聯結方式,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紅利。
(三)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加強設施裝備建設,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標準化溫室、工廠化育苗、溫濕智慧型化、水肥一體化等先進適用設施,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集中連片飼草生產基地,發展精深加工,推進冷鏈建設;強化農機裝備建設,基本實現耕種收機械化。通過多種形式引導龍頭企業入駐產業園,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立足產業園和產業基地發展規模經營。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農業企業入駐產業園和產業基地設立試驗站、示範基地,提升產業園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位化水平。建設加工物流集聚平台,圍繞主導產業,每縣(市)至少建有一個農產品產地交易市場,建設區域分揀中心、配送中心、加工中心、處理中心、冷鏈倉儲設施等。到2025年,全州爭取創建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認定8-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建設一批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認定一批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範帶動全州現代農業發展。
(四)打造產業強鎮
以鄉鎮為平台、以產業為基礎、以要素融合為機制,發揮鄉鎮上聯城市、下接鄉村的紐帶作用,聚焦優勢產業,集聚優質要素,加強全產業鏈體系構建,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活躍、產村產城一體的鄉村產業強鎮。著力強化鄉鎮的產業帶動功能、社會管理功能、公共服務功能,特別是加快建設一批文化旅遊類、加工製造類、創新設計類、商貿服務類特色小鎮,增強鄉鎮對農村的直接輻射作用。推動產城融合、產村融合發展,打造綜合服務功能強、宜居宜業的鄉村產業融合綜合體。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響“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推進“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建設,建設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示範村鎮,示範帶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向集約高效、綠色安全方向轉變,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發展支撐體系和保障體系,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產業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發展循環生態農業
按照以種定養、以養帶種、種養結合的要求,以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為主導,推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推廣完善“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有機肥—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秸稈—基質—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飼料有機肥—生態養殖和有機農業”“馬鈴薯加工副產物—發酵—飼料—生態養殖”“蔬菜-尾菜-有機肥”“蔬菜-尾菜-飼料-生態養殖”等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集成示範推廣綠色循環生產模式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全州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連片種養基地,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創建。加強循環農業發展技術研發套用,重點突破一批高效節水、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藥化肥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推動企業、園區生產小循環和區域產業大循環良性互動,加快全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二)健全綠色標準化監測評價體系
不斷完善產地環境評價體系,充分挖掘我州不同區域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工業污染小、水土潔淨等氣候特徵和綠色環境優勢,用科學數據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環境佳、口感好、營養高的優勢。重點調查、監測和評價農產品氣候、土壤、水質、空氣品質等方面的指標,擦亮“甘味”臨夏品牌的綠色、有機底色。根據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和分等分級體系,針對我州農產品品質特性提出需要檢測的基本營養指標、特質性指標及功能性指標,組織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在檢測基礎上進行比對和評價,完善優質牛羊肉、生鮮乳、食用菌、蔬菜、果品等營養導向型系列農產品種養技術標準,加強示範推廣,多渠道多方式宣傳推介我州特色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優勢。
(三)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農產品的品種、品質、品牌信息及時傳遞給消費者,實現農產品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全過程溯源目標。督促和指導生產經營主體建立生產經營記錄、進銷貨台賬等電子檔案,全面開展信息錄入和監管檢測等各類數據採集上傳,建立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機制,保障追溯信息平台有效運行。加大信息化追溯硬體的投入力度,爭取將規模化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全部納入追溯平台,保證農產品以二維碼、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產地準出證明等標識上市銷售,與市場準入相銜接。
四)建設生產技術規範標準體系
圍繞“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產業,以精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企業品牌為重點和突破口,有計畫、有步驟地建立健全品牌農產品生產、技術、加工、流通和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一整套品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積極探索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推進生態農場建設,推動規模經營主體按標準生產,加快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
(五)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治理
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工作,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農業資源重點保護與適度開發利用相結合,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實施永靖縣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爭取實施八縣市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池塘養殖尾水治理、秸稈綜合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尾菜處理等工作,提高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水平。進一步強化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管理,加強對外來入侵生物預防、預警和綜合防治。
七、大力實施品牌行銷戰略
全面實施“甘味”品牌行銷戰略,建立以“甘味”公用品牌為統領,臨夏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為支撐的品牌培育體系,完善區域公用品牌目錄動態管理和授權機制,全產業鏈謀劃、塑造和提升特色優質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不斷提升臨夏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一)加強“三品一標”建設和管理
實施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提升行動,聚焦重點農產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緊緊圍繞“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產業和“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認證和管理,積極組織開展有機農產品示範縣創建,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進程,全州“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全面構建省、州、縣三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體系。加強宣傳推介,提高臨夏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落實“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獎補政策,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精品企業商標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大對“甘味”臨夏知名農產品品牌的管理保護。
(二)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
統籌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產地交易市場,加快推進以城市標準化市場、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以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倉儲物流中心為重點,著力提升牛羊活畜及肉製品批發市場等大型農產品產地市場的集散功能,加快形成產地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和倉儲物流等中心。在食用菌、蔬菜、花椒、百合等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改造提升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在生產集中度較高、市場基礎較好的鄉鎮,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初級市場。
(三)開展農業標準化創建
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主要農畜水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面達到80%以上;初步建立起以合格證為標誌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全力打造康樂縣香菇、和政縣赤松茸及啤特果、積石山縣花椒、永靖縣百合、東鄉縣馬鈴薯、臨夏縣高原夏菜等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示範基地。
八、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一)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
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實現特色農產品淡存旺銷、錯峰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州級“雲倉配”冷鏈保鮮系統,提高冷鏈設施的使用效率。以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加強村鎮倉儲保鮮設施建設,提升鮮活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能力,降低產後損失率。在馬鈴薯等耐貯型農產品主產區,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因地制宜建設地下、半地下貯藏窖或地上節能型通風貯藏庫。在蔬菜、食用菌主產區,建設保溫隔熱性能良好、低溫環境適宜的節能型機械冷庫。在水果主產區,建設氣密性較高、可調節氣體濃度和組分的氣調貯藏庫。鼓勵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建設配套標準化預冷集配中心、低溫分割加工車間和冷庫等設施設備,提高畜產品儲藏能力和長距離運輸能力。
(二)提升農機化裝備水平
大力推動機械化與種養模式、智慧型信息技術、農業生產方式、農田建設標準相融合相適應,引領推動農機創新發展。進一步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圍繞特色產業集成推廣高效農業灌溉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烘乾機械技術、畜禽養殖及糞污處理機械設備、廢舊農膜回收機械,加快推廣適宜山地、小塊地作業的小型農機具,實現輕簡化作業,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大力發展多元化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的裝備服務保障能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強化安全監管與培訓,促進農機安全生產。
(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推進農林牧漁設施化發展,提升現代農業裝備水平。重點改造提升日光溫室、設施大棚、防雹防蟲網棚、養殖棚圈等設施裝備,推動設施裝備由田間向產後加工保鮮延伸。示範套用自動化、智慧型化、機械化設備及物聯網技術,加快推進設施高效蔬菜、應時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花卉、工廠化育苗等設施種植業發展。大力發展設施畜禽規模養殖,推廣套用供料供水、環境控制、糞污收集處理、疫病防控和生產監控等自動化設施設備,提升畜禽養殖設施化裝備水平。
九、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一)進一步健全動物防疫體系
加強動物防疫技術套用,建立健全全鏈條長效動物防疫監管體系,探索實施動物疫病防控格線化管理。圍繞重大動物疫病和新發疫病防控,加強獸醫實驗室動物疫病檢測診斷能力建設。強化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建設,補齊動物防疫設施設備短板,不斷提升動物疫情監測預警能力。以區域性疫病檢疫檢測中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和清洗消毒中心為重點,加強基層防疫檢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優勢集聚區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養殖場的疫病淨化和規模養殖場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
(二)加快完善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
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和植物免疫誘導抗性等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套用,推動病蟲害化學防治向綠色綜合防控技術轉變。以農作物重大病蟲發生源頭區、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糧食作物主產區和特色作物優勢產區為重點,建設一批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提升植物有害生物監測檢疫能力。利用網際網路、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構建信息化平台,逐步實現病蟲害監測預警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提升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
(三)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能力
深入開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工作,推進種養產業綜合保險。穩步擴大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優先保障小麥、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加大一縣一(多)品地方特色品種承保力度。在優先保障已脫貧建檔立卡戶、邊緣致貧戶和脫貧不穩定戶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供給。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商業保險的模式,更好的滿足各類主體的風險保障需求。健全完善科學精準的理賠機制,全力保障產業風險,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四)提高重大突發事件防控能力
建設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服務體系,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農業地質災害避險、人工增雨抗旱和果區防雹工程建設;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加快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立重大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機制;建立健全州縣鄉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點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升鄉村救災物資、裝備保障和應急避險能力;持續提升自然災害高風險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
十、建設鄉村人才隊伍
圍繞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制定科學實用的人才引進、人才培訓規劃,採取靈活人才引培方式,形成增能人、留能人、育新人的鄉村人才隊伍格局,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一)引進緊缺人才
結合實際需要,強化政策扶持,每年從雙一流大學中引進一批大學本科以上的農業科技緊缺人才,解決農業科技人才斷檔和素質能力不高的問題。
(二)培養農業農村管理人才
通過培訓、選拔、加強基層體系建設等舉措,大力選拔使用政治堅定、專業優秀、綜合能力強的“三農”工作幹部,使農業農村系統管理人才隊伍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得到有效改善,進一步提高人才素質,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會管理的“三農”管理隊伍。
(三)培育農業專業技術人才
以提升素質、強化服務為重點,通過加強專業化教育培訓、職稱評聘向基層傾斜等措施,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最佳化職稱評審條件,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服務,更好發揮服務產業發展的作用。大力培養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的拔尖人才,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分產業、分行業、分批次開展培訓,每村至少開展1-2期主導產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實現主導產業農村勞動力全員培訓目標。大力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辦好畜牧、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骨幹培訓班,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2000名以上。加大農業重點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支持科技人員、農民工等返鄉入鄉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創新創業。
(五)構建專家服務體系
結合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循環農業需求,聘請行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專家為我州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顧問,分產業全產業鏈組建專家服務團隊,為全州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諮詢和技術服務。
十一、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
(一)加強現代畜牧科技推廣普及
以安全高效養殖、良種繁育、飼草料加工利用、動物疫病防控等技術為重點,加強聯合攻關和先進技術引進研發推廣。加強縣、鄉、村畜牧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廣凍精授配、溫精輸配、早期斷奶、階段飼養、精準飼餵、平衡營養、全株玉米青貯、全混合日糧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畜禽生產水平。結合縣域飼草料資源,加快精料補充料和早期斷奶料等牛羊專用飼料的研發,降低飼餵成本,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鄉村基層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努力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增強服務、指導和管理畜牧業生產的能力。
(二)加強先進適用種植科技推廣
圍繞糧食作物、中藥材、蔬菜、食用菌、林果等產業發展,積極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協作,以糧食作物增產、新品種引進選育、經濟作物增效、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生態環保、農產品加工等核心技術為重點,加強聯合攻關和先進技術引進研發推廣。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高壟黑膜覆土、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節水節肥節約、農光互補綠色生產、降解膜套用、高原夏菜露地綠色高產種植配套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種植業生產效益和水平。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基層農技工作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努力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三)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依託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養高水平、專業化農業技術推廣人才。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員以技術轉讓、技術入股農業企業,健全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全面加強基層農技、畜牧、農機、質監、動植物疫病防控、檢疫等體系建設,不斷增強服務能力。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科技示範園區、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廣一批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配套關鍵技術。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科技服務和社會化服務協調發展。
十二、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一)發展智慧農業
針對農業產業鏈中勞動密集的環節,加快發展大田作物精準播種、精準施肥/藥、精準收穫等智慧型化裝備,設施農業育苗移栽、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智慧型控制等智慧型化裝備,設施養殖中環境控制、精準飼餵、疫病防控、農產品加工、冷鮮物流等智慧型化設備。圍繞傳統農業數位化改造升級和數字鄉村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依託臨夏州大數據中心平台,統籌推進全州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設,以推動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各領域融合套用為著力點,堅持試驗示範和套用推廣有機結合,著力培育智慧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快實現生產智慧型化、管理數據化、經營網路化和服務線上化,培育形成智慧農業產業體系;推動智慧農業試驗區和智慧農業示範園區建設,促進農業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二)建設數字鄉村
推動農村光纖寬頻、移動網際網路、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加速人工智慧、北斗導航、物聯網普及套用,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加強農村教育、醫療、文化數位化建設,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便民服務、公益服務、培訓體驗等服務,大力開展農業氣象服務、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服務、物聯網設備套用、農產品網路行銷等信息化培訓,提升農民手機套用技能,加強農村網路治理。充分發揮供銷、郵政、銀行系統網點優勢,規範提升現有各類農業信息服務站點;鼓勵引導網路運營商、通訊機構、返鄉下鄉人員參與信息進村入戶建設和運營;完善鄉村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4G在鄉村進一步深化普及,加強5G創新套用推廣。
(三)激發農村電商活力
以縣域為基本單位,已建立的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為優質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觀光旅遊產品等線上行銷提供推介服務,有效銜接市場需求,顯著提升農產品溢價空間;依託農家店、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郵站、快遞網點、農產品購銷代辦站等,普及農村電商末端網點;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各類電子商務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開設網店、特產館等;積極推動農業企業電商計畫在全州全面實施;引導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電子商務主體到鄉村布局,完善農村購物網路平台。
十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1.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保持幫扶政策、幫扶資金、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延續、最佳化、調整現有幫扶政策,穩定兜底救助類政策,最佳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做好到戶產業項目後續管理服務工作,幫助脫貧戶種養產業提質增效。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並根據脫貧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確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檔。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2.健全防止返貧監測機制。完善脫貧人口動態信息管理系統,健全脫貧人口常態化跟蹤監測機制、返貧風險分級分類治理機制、返貧風險雙向溝通機制,進一步強化對重點群體的監測預警,特別是要把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情況作為監測的重點內容,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確保不發生系統性、規模性返貧。對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且有意願發展產業的監測對象,繼續採取以獎代補、達標獎勵、戶托社(企)管等方式,落實到戶產業補助政策,扶持引導多種多養,擴大規模、增加收入。繼續加大龍頭企業引培力度,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綠色標準化種養基地,通過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吸納就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等形式,帶動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
3.完善低收入農戶幫扶機制繼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健全幫扶機制,最佳化幫扶方式;落實低收入農戶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政策,優先為低收入農戶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和輔助器具適配服務,幫助低收入農戶殘疾兒童以多種形式接受義務教育。統籌各類保障措施,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低收入農戶提供兜底保障。
(二)提升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1.積極培育壯大接續產業。以定點幫扶縣特別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重點,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健全承接產業轉移機制,加快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努力打造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升級版”。引導企業和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產業,加快發展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扶持傳統手工業、農家樂、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
2.拓展脫貧人口就業空間。繼續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穩定擴大脫貧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動脫貧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小型水利、鄉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土保持、產業園區、林業草原基礎設施等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時廣泛採取以工代賑方式。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健全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逐步調整最佳化公益崗位政策;延續支持扶貧車間優惠政策,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
3.提升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培訓需求,依託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深入開展農業技術、勞動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培訓,加強“網際網路+”、現代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方面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訓。依託勞動力職業技能、崗位技能提升、勞務品牌等培訓項目,建設農民就業創業實訓基地,提升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加強扶志教育活動,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
十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一)科學推進村莊規劃
堅持統籌協調、因地制宜、示範帶動、底線管控、尊重民意的原則,積極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分類施策引導村莊發展。堅持村莊規劃與縣城、中心鎮規劃相統籌,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區位布局相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籌,與縣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園區建設相統籌,以縣為單位高起點編制鄉村布局規劃和“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等不同類型分類規劃。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科學規劃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
(二)開展鄉村建設示範行動
以打造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樣板區為目標,緊盯改善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採取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等措施,創建公共服務便利、村容村貌潔美、田園風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諧的鄉村振興示範村。統籌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集中力量創建一批鄉村建設省級示範縣(市)、示範鄉(鎮)、示範村,建設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產業支撐較強、生態環境優美、村集體經濟有基礎的州級鄉村建設示範村,帶動全州鄉村建設提檔升級。
(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實施村莊規劃基礎設施改善工程,紮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村組道路條件,實現鄉鄉通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完善農村公路管護機制。繼續實施農村老舊供水管網改造提升工程,提高供水設施維修、管網維護能力水平,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管一體化。實施中小型水庫建設、防洪、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逐步完善農田水利渠系配套設施。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強化農村電網風險識別機制能力建設,統籌推進高質量智慧型電網建設,提高城鄉電網一體化建設水平。加強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體系,強化清潔供暖設施建設,推動冬季清潔取暖。
(四)推動農村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1.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繼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雙減”政策。支持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加強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通過支教、城鄉學校結對支援、交流輪崗等方式,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提升農村學校師資和辦學教學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完善職普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增強農村“兩後生”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加快健康鄉村建設步伐。推進健康臨夏建設,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備力度,持續提升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能力和基礎條件。落實大病專項救治政策,最佳化主要慢性病簽約服務,調整完善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招聘和引進力度,健全完善培養培訓機制。加強婦幼、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落實好老年人健康體檢和婦女“兩癌”檢查。繼續開展“組團式”幫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和東西部協作並建立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3.創新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加大對農村幸福院、敬老院、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投入力度,改善養老服務設施。注重發揮家庭養老、個人自我養老的作用,積極發展農村普惠養老,鼓勵開展自助式、互助式養老服務,形成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老齡事業人人參與的新局面。鼓勵養老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多樣化醫療衛生服務,加強對養老護理人員的培訓。建立健全州縣(市)鄉村三級農村養老服務網路,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政策。
4.織密社會保障兜底網。落實農村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級和質量,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高度關注農村弱勢群體,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扶殘助殘機制,推進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保持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強化縣鄉兩級養老機構對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
(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結合全州城鄉綜合整頓整治十大行動,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篩選適宜農村實際的改廁模式和技術,通過改造提升、改建達標、配套新建等多種方式,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逐步構建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網路,規劃建設一批污水收集、轉運、處理工程,不斷提升重點鄉鎮污水治理能力,並向有條件的行政村延伸,減少農村污水污染。壓茬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完善村莊保潔機制,實現垃圾治理城市與鄉村、村內與村外、戶內與戶外一個樣。鞏固提升“風貌革命”和村莊清潔行動治理成果,推進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工程,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範創建活動。
十五、加強鄉村治理
(一)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1.發揮村民自治的基礎作用。依法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級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制定符合社情民意的治理規範,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堅持“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對村級事務實行民主決策監督,完善村級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梳理村級事務公開清單,推進組織建設、公共服務、鄉村振興、工程項目等重大事項和村級事務即時公開。建立村級事務監管平台,加強民眾對村級公共事務的有效監督。規範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審計監督,開展村幹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2.提升鄉村法治化水平。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樹立法律在保護農民權益、維護鄉村秩序、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的權威,狠抓鄉村法治建設,積極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學法用法守法示範戶,積極引導民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加強平安鄉村建設,推行“一村一警”或“一村一輔警”工作機制。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把政府各項涉農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不斷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和公正司法水平,推動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鞏固充實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多元化、一站式化解鄉村矛盾糾紛。加強誠信社會建設,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維護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特殊法人地位和權利,加大基層小微權力的監督審計,嚴肅查處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常態化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持續防範和整治“村霸”等問題,不斷完善鄉村治安防控體系。
3.提高鄉村德治水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融入村規民約、家規家訓。持續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盲目攀比、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建立農村黨員幹部操辦婚喪事宜報備制度,充分發揮鄉村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老模範“五老人員”等新鄉賢的宣傳勸導和教育監督作用。推進農村敬老愛老和婚喪嫁娶志願服務,培育、選樹、宣傳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示範作用。建立村莊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民眾性組織,為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1.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徑,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長效工作機制,注重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優勢,持續深化“社會治理黨建+”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等鄉村治理模式。深入開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示範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的創建,推進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引導其始終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正確方向。把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人員、本鄉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培養選拔力度。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和監督檢查,嚴厲整治民眾身邊腐敗問題。
2.強化社會治安防控格線化管理。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搭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加快鄉村安全系統建設,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直接到戶、覆蓋全員”的社會治安防控格線化管理體系,持續鞏固平安鄉村建設成果。
3.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加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強化對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等的隱患排查和安全監管。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和物資儲備,加快提高救援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科技,探索建立“網際網路+”的鄉村治理模式,推進各部門資源和服務的整合最佳化,提升鄉村治理的智慧型化、信息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
(三)弘揚農村文明鄉風
1.培育文明鄉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弘揚崇德向善、孝老愛親、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傳統美德,著力培育“鄰里守望、家庭和睦、誠信重禮”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大力開展文明村鎮、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弘揚道德新風。針對孤寡老人等困難群體,組織開展鄰里守望志願服務。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鄉村教師、退伍軍人、文化能人、返鄉創業人士等新鄉賢的示範帶動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鄉賢文化。加強普及科學知識,反對迷信活動,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
2.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實施文化資源普查升級工程,摸清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家底,推動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分級分類管理,建立文化資源建檔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制度,建設非遺傳承基地,組織傳統工藝手藝培訓,幫助農村民眾學習掌握傳統工藝技能;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文物古蹟、民族村寨、農業遺址、灌溉工程等遺產,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注重保護鄉村原有建築風貌和村落格局,保護傳承各具特色的原生態民居,保留鄉土氣息。
3.繁榮特色鄉村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志願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合理開發獨具特色的傳統農耕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飲食文化、中醫藥養生文化等資源,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挖掘整理臨夏花兒、河州賢孝、儺戲、宴席曲及臨夏磚雕、木雕、彩繪、葫蘆雕刻、彩陶等鄉村傳統藝術、戲曲、手工技藝及民俗活動,結合傳統節日、民間特色節慶、農民豐收節等,因地制宜廣泛開展鄉村文化體育活動;壯大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展示區、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村)和文化產業群;積極探索數位化保護、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的途徑和方式。
十六、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充分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切實維護農戶承包權。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合利用,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租賃、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發經營。穩妥推進新一輪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二)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在有序推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縣市或州為單位統一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的指導意見,明確政策底線,規範工作程式,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備案制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加快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股權管理信息化、規範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加快農村市場要素配置步伐。全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增加村集體經濟和入股農民收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全州各級黨委和政府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全面落實市縣抓落實的工作要求,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各縣市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規劃和具體政策措施,要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和指標任務,體現到各類專項檔案和工作計畫中,細化實化任務內容,明確責任分工,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最佳化資源配置,形成齊抓共推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
搶抓重大政策機遇,做好項目儲備和對接工作,力爭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年度到縣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的60%以上用於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相適應。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轉變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採取財政貼息、股權投資等手段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的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重點領域建設項目。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助、草原獎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農業農村支持保護政策。簡化健全補貼資金髮放辦法,確保農業農村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付給生產者。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發展鄉村普惠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金融資源聚焦服務鄉村振興,創新融資擔保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業信貸投放。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範圍,提高農業信貸擔保規模,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以“農金室”建設作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突破口,搭建符合農村實際的金融服務載體。
三、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加強組織動員和宣傳引導,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鄉村振興參與機制,吸引全社會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振興集聚,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形成全州各界上下一心、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合力。始終堅持尊重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發揮好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及時總結、大力宣傳在鄉村振興中湧現出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營造鄉村振興建設濃厚氛圍。組織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投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踐,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大建設、大發展。
四、提升農業領域法治水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依法推進農業現代化。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法律化制度化,加大農資質量、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動植物疫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維護農民民眾合法權益。加強農業行政執法監督,建立跨區域執法工作隨機抽查和交叉評議機制,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系統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能力水平,著力打造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持續推進農業普法宣傳工作,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民眾法治意識。
五、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體系和“三農”工作推進考核機制。把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壓實規劃實施責任。對縣市黨委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開展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保“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目標如期保質保量實現。

解讀

經州委常委會審定後,5月17日,州政府印發了《臨夏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發展基礎與環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發展重點與區域布局,工作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五方面指明臨夏州“十四五”期間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規劃》明確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業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優勢特色產業擴量增效,產業鏈條更加完善,設施裝備更加先進,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全產業鏈開發水平持續提升,綜合效益更加明顯,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打造形成特色種植業、畜牧產業兩個百億級產業,建成一批百億、十億級的產業園(區、帶)。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得到鞏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基本建立,農村生產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極大提升,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初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集中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著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菌花”八大產業,到“十四五”末,全州種植食用菌6.2萬畝以上、產值達到34億元,種植蔬菜31萬畝、產值達到31億元,種植中藥材28萬畝、產值達到22億元,特色種植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372萬頭(只)以上,其中牛飼養量100萬頭、羊飼養量1000萬隻、豬飼養量83萬頭、雞飼養量1100萬隻,畜牧業產值達到183億元。
《規劃》突出強調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區域布局:立足川塬、乾旱半乾旱、高寒陰濕三個區域的資源稟賦,種植業立足三區抓三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旱作農業、特色農業;畜牧業全力打造“一群兩區三基地”,即“甘味”肉羊產業集群、肉牛優勢區、奶業優勢區和雞、生豬、冷水魚養殖基地。
《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推進全州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做好毫不動搖發展糧食生產、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實施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大力實施品牌行銷戰略、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鄉村人才隊伍、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鄉村治理和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等16項重點工作任務,並圍繞以上重點工作任務謀劃提出了75個重點項目工程,為推動全州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初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