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橋

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往西南

話得從民國初年說起。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往西南,有個地名叫臧家橋。有一家姓穆的母女在此開了一家麵館叫廣福館,供應大碗面等大眾食品,而且擁有了一批常客。時間長了與店主也熟悉了,店主又很好客,虛心聽取顧客的意見。當店主聽說大家天天吃麵條太單調了,就研究供應“揪疙瘩”,把疙瘩煮熟後用蝦醬拌著吃。顧客覺著不夠味,於是炒著吃,一試果然受到大家的歡迎。經過穆家母女不斷改進,炒疙瘩名聲大振。不僅勞動人民來吃,一些逛琉璃廠的文人雅士也來吃,廣福館逐漸興盛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臧家橋
  • 出土地點:北京
  • 館藏地點:北京
  • 所屬年代:1952年
臧家橋介紹
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往西南
話得從民國初年說起。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往西南,有個地名叫臧家橋。有一家姓穆的母女在此開了一家麵館叫廣福館,供應大碗面等大眾食品,而且擁有了一批常客。時間長了與店主也熟悉了,店主又很好客,虛心聽取顧客的意見。當店主聽說大家天天吃麵條太單調了,就研究供應“揪疙瘩”,把疙瘩煮熟後用蝦醬拌著吃。顧客覺著不夠味,於是炒著吃,一試果然受到大家的歡迎。經過穆家母女不斷改進,炒疙瘩名聲大振。不僅勞動人民來吃,一些逛琉璃廠的文人雅士也來吃,廣福館逐漸興盛起來。
廣福館地處臧家橋南端,是韓家潭、五道廟、堂子街、楊梅竹斜街五條道路的路口,儼然如一個寨子,店主姓穆又無男性,一些文人雅士戲稱廣福館為“穆柯寨”。有了“外號”,名稱更響了,廣福館反而被人淡忘了。有位書法家吃飯後,對炒疙瘩讚不絕口,當場揮毫潑墨題詩:“廿載蜉遊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他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羹。”對炒疙瘩倍加推崇。對一家小麵館來說,有如此殊榮,可見廣福館興旺的程度。
炒疙瘩做法並不難,用上等麵粉加水和勻,揉成麵團,搓成比筷子稍粗的麵條,再用手揪成像泡發後的黃豆芽大小的疙瘩,下沸水鍋中煮沸,撈出,過溫水浸泡片刻,撈出。選用牛肉的“上腦”,羊肉的“後腿”等鮮嫩部位,切成小丁,下鍋加蔥薑末煸炒,然後倒入煮好的疙瘩,配上黃瓜丁、青豆芽同炒,加醬油、香油後出鍋即可裝盤。
筆者50年代初正在前門地區工作,幾乎天天聽到有同事去吃穆柯寨炒疙瘩。出於好奇,在一個春夏之交的中午,按照同事指點的方向左拐右轉才找到。抬頭看看牌匾上寫“恩元居”三個字,進去后座無虛席,當時每盤舊幣5000元左右,相當於後來改制後的五角左右,是當時一盤中上等炒菜的價格。炒疙瘩端上來以後,黃綠相間,香味撲鼻,食慾大開,果然名不虛傳。當時以為恩元居就是穆柯寨,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恩元居是仿效者,真正的穆柯寨廣福館已於1952年由於女店主逝世關閉了。而恩元居是仿效的最成功的一家,所以也是門庭若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