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擱

臂擱

臂擱是古代中國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型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臂擱
  • 分類:文房器物
  • 地區:中國
簡介,材質,意義,代表作品,

簡介

臂擱的稱謂是從古代的藏書之所———“秘閣”轉化而來。在古代,“秘閣”指的是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代以後都由秘書監掌管。“秘閣”一名後來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大概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圖書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木片,而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木片後來也被代稱為“秘閣”。故明代時用來枕臂的臂擱也沿用了“秘閣”一名。
象牙雕竹節形荷塘花鳥圖臂擱 清象牙雕竹節形荷塘花鳥圖臂擱 清
臂擱的出現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係。過去,人們用的是毛筆,書寫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會沾到字跡。於是,聰明的明代文人們發明了臂擱。據聞,古代大考———科舉考試時,為防舞弊,都是由相關人員謄寫考生試卷,十幾份試卷抄寫下來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擱的幫助就輕鬆多了。因此,臂擱也稱腕枕。另外,文人墨客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揮毫潑墨時,將臂擱枕於臂下,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二來由於竹子性涼,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時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擱叫“竹夫人”。當然,長短與鎮紙相近的臂擱,也可充當鎮紙,壓在上面,防止紙輕易被風掀起。
古玉雙螭紋臂擱古玉雙螭紋臂擱
其實,臂擱只是眾多文房用品中的一員,文人書房裡的玩意兒很多,如水呈、鎮紙、筆架、墨床硯滴、印盒、印章、香爐、筆筒等都屬於案頭文房用品。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備有臂擱,筆墨紙硯是書房必備用具,而臂擱可有可無,只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經濟能力的人才會使用、收藏它,臂擱在文房用品中屬於錦上添花的東西,所以說臂擱是書房裡的奢侈品。

材質

臂擱的材質很多,其中以竹雕的最為常見。竹臂擱一般都是用一節竹子剖開製成,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一尺,寬度大約為七八厘米。還有其它材質的
黃楊木、
紫砂、
紅木:小葉紫檀、雞翅木、紅酸枝
象牙,象牙臂擱是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才開始流行起來,而且大多是皇宮御用品。
沉香木
陶瓷,以瓷燒制的臂擱,出現於清康熙之後。
玉器
玉雙螭紋臂擱,元,長10cm,寬3.4cm,厚1cm。
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雲紋。 此件作品為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據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所製造。
玉雙螭紋臂擱玉雙螭紋臂擱

意義

臂擱是書案重要飾物,富書卷氣。一般用去節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淺刻平雕,以刻制書畫為主。有鐫座右銘以為警策,有刻所喜之詩畫以作欣賞,有刊摯友親人之贈言以為留念。它確實還有一些秘記檔冊的作用,故極受士人的偏愛。
清代牙雕觀音菩薩臂擱清代牙雕觀音菩薩臂擱
臂擱是常置案頭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潤,久之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涼,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時稱竹夾膝,宋又稱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當心情煩躁,或精神倦怠之際,能獨坐清齋,手撫臂擱,閉目養神,則可令人蠲慮忘世,得一時之清靜,蓋手掌有勞宮穴,觸竹有涼侵肺腑之感。猶似佛門僧人坐禪以竹“性板”(又稱禪板,形式似臂擱,但長達42厘米,由半爿筒竹製成,光素不刻文飾)置膝上撫手靜心。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謂的修心養性。

代表作品

明清兩代的竹刻工藝發展極盛,有幾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關註:如以朱氏祖孫三人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清代很多竹雕都沿用了這種技法;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他刻的《滾馬圖》,那可以說是國寶,一個胡人牽著一匹馬,那馬在地上打滾,要起來卻還沒有起來的樣子,神態動人,仿佛照相機一般,攫取了瞬間的精彩;明末“留青”聖手張希黃所刻臂擱,浮凸有致;清道光年間的名家周子岩,他師從王原祁等書畫大師學過繪畫,本身就有這方面的功底,所以在臂擱等竹刻方面頗有建樹。藝術大師不是工匠,他在雕刻和製作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創意。縱觀拍場,但凡由歷代名家雕刻的臂擱,總是價超同輩,這也成了評判竹雕臂擱價值的一大標準。
臂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