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胞瘡

概述,病因,臨床表現,診斷依據,治療,

概述

病原菌主要為凝固梅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單獨或混合感染。夏、秋季節氣溫高、濕度大,皮膚浸漬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膚繁殖,為促發本病創造有利條件。

病因

病原菌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菌,少數為鏈球菌,亦可為二者混合感染。其中有些致病菌是腎炎原性的。皮膚出汗較多、浸漬時,皮膚的屏障作用被破壞,細菌容易繁殖,從而給本病發生造成良好的機會。
膿胞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化膿性皮膚病,多因皮膚不潔或因脾經濕熱內蘊,加之暑熱天氣,熱毒外侵,兩氣交感,熏蒸皮膚而成。膿胞瘡多發於頭面、四肢等露出部位,局部輕度瘙癢,皮膚表現主要為紅斑、水皰膿皰、糜爛、滲液、結痂,重者伴有發燒。以夏秋季多見,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原則,護理上須做好消毒隔離、皮膚清潔、飲食護理及健康宣教。

臨床表現

特徵為發生丘疹、水皰或膿胞,易破潰而結成膿痂。系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可在兒童中流行。
1、大皰型膿皰瘡
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傳染性較強,兒童多見,夏秋多發。初起為散在小水皰,1-2天內迅速增大,且內容物漸渾濁,呈半月形積膿現象,典型損害為薄壁膿皰,很快破裂成為上附蜜黃色痂的糜爛面。好發於面部、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
2.膿痂性膿皰瘡
紅斑基礎上發生薄壁水皰,迅速轉為膿皰,皰破後滲液結成黃色厚痂,鄰近皮損可互相融合。自覺瘙癢,因搔抓可接種到其它部位,而發生新的皮疹,愈後不留疤痕。重者常並發淋巴結炎、發熱等全身症狀。此型好發於顏面、口周、鼻孔周圍、耳部以及四肢露出部位。

診斷依據

1.流行於夏秋季節,多見於兒童及幼兒,易傳染,病前常先有痱子、濕疹瘙癢性皮膚病
2.好發於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3.皮損初為丘疹或水胞,迅速變為有炎性紅暈的膿胞,散在分布;
4.可伴有淋巴管炎,嚴重者可引起敗血症或急性腎炎。

治療

全身療法: 根據患者的皮損情況及有無全身症狀,酌情給予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藥物:青黴素G 80萬-240萬U/d,肌注,小兒每日2.5萬-5萬U/kg,分2-4次給、新青黴素II、氨苄西林鈉(氨苄青黴素鈉)、頭孢氨苄等。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給紅黴素口服0.25g-0.5g,3-4次/日,小兒每日 25-50mg/kg分3-4次或林可黴素肌注0.6g每8小時一次,小兒每日 20-40mg/kg分2次。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漿或全血或肌注丙種球蛋白
局部療法: 以殺菌、消炎、收斂、乾燥為原則。膿皰完整時。對新生兒膿皰瘡,可採用暴露乾燥療法。
隔離消毒: 嬰兒室 託兒所 幼稚園如發現患病兒童,應立即隔離。
平時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提高孩子對傳染病的抵抗力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預防接種,它雖然很有效,但由於疫苗的種類很有限,不可能通過預防接種來防止一切傳染病;第二種方法就是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孩子對一般傳染病的抵抗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1、提供足夠的營養。
小兒處於不斷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較多,但由於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而且食譜往往比較單調,故容易發生營養素的缺乏;營養不足,抵抗力就比較差。從目前研究的情況來看,輕度的(或稱為亞臨床型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缺乏是造成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的一個常見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有色蔬菜和水果(其中所含的B-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或補充一些多元維生素製劑(如小施爾康)確實能有效地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2、保證充足的睡眠。
這也是增強體質的重要方面。
3、進行體育鍛鍊。
這是增強體質的有效措施。鍛鍊要從小開始,滿月後的孩子,夏天可以在室外躺一會兒,冬天可開窗在室內呼吸新鮮的空氣,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從小培養孩子適應較冷的環境,當氣候發生變化時就不容易得感冒。戶外活動不令可以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從而促進鈣的吸收,而且對肌肉、骨骼、呼吸、循環系統的發育以及全身的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作用。經常運動還可以增強食慾,使孩子攝入足夠的營養素,這樣體質就會增強,抵抗力就會明顯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