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祭祀用的熟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膰
  • 讀音:fán ;pán
  • 筆畫數:16
  • 部首:月
基本字義,詳細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fán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送給祭肉:“明日東家知祀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pán
大腹。

詳細解釋

〈名〉
(形聲。從肉,番聲。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同本義 [sacrificial meat]
膰,祭余肉。——《廣韻》
天子有事膰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生曰脤,熟曰膰。——《穀梁傳·定公十四年》
祀有執膰,戎有受脤。——《左傳·成公十三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符袁切《正韻》符艱切,𠀤音煩。《說文》宗廟火熟肉。春秋傳,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侯。或從肉。《玉篇》膰,肝也。《穀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史記·周本紀》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注》胙,膰肉也。
《孔子·世家》如致膰乎大夫。《注》膰,祭肉。《後漢劉長卿妻傳》縣邑有祀,必膰焉。《注》膰,祭餘肉也。
與燔通。《左傳·襄二十二年與執燔焉釋文》燔,亦作膰。《穀梁傳·定十四年》熟曰膰。《釋文》本作燔。
《集韻》蒲官切,音槃。大腹也。
蒲波切,音婆。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